文/陳莞欣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肺癌已連續10多年居於國人癌症死因之首,死亡率、好發率皆不容小覷。副總統陳建仁、媒體人陳文茜、北市聯醫小兒科主任陳佩琪等名人,皆曾罹患肺腺癌。在這個肺癌已成新國病的年代,如何正確養肺?臺大癌醫副院長陳晉興,分享自身的運動、生活習慣。不罹癌的人生,操之在己。
採訪肺癌權威陳晉興,他先送每人一袋書,裡頭全是關於肺癌的重要知識:《肺與肺病》、《迎戰肺癌》、《吃出肺活力》⋯⋯。從篩檢、飲食、運動,到居家如何使用除濕機、空氣清淨機,他有問必答,更不忘一再叮嚀《50+》的讀者,「50歲以上,真的建議每個人都要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55歲的陳晉興,現任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行醫30多年,他執刀的手術將近1萬5千台,是經驗豐富的肺癌名醫。前副總統陳建仁、媒體人陳文茜、北市聯醫小兒科主任陳佩琪罹患肺腺癌時,都是由他擔任主治醫師。
為什麼如此積極推廣肺癌防治?陳晉興感嘆地說,行醫多年來,他看過太多令人傷心的故事。肺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不少病人發覺時已是末期,病況變得相當棘手。「我常說,肺癌的危險因子就是呼吸。人有在呼吸,就有可能罹癌。」
他觀察,台灣抽菸人口逐年減少,肺癌的發生率卻逐年提高。26年前,他在臺大醫院當住院醫師,當時胸腔外科還是小科,病人不多,遠不及熱門的心臟外科。如今,肺癌已是國內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胸腔外科的醫師手術量還超過心臟外科。
「我們預估在未來的5~10年內,一年會增加2萬5千位肺癌病人,且女性的比例會高過男性。」陳晉興說。身為專科醫師的他,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髒空氣是肺癌最大危險因子!醫師如何防室內與室外空污?
陳晉興指出,罹癌,往往是長期暴露在危險因子下導致的結果。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除了抽菸,就是室內與室外的髒空氣。
陳晉興指出,要預防肺癌,生活中有許多不可不注意的小細節。
什麼樣的空氣品質,才能算是合格?陳晉興以自己家為例,位於台北市徐州路上的公寓,旁邊都是綠樹,理應空氣品質不錯。然而,曾有人做過實驗,讓一組老鼠呼吸徐州路的空氣,另一組老鼠則吸實驗室內、經過空氣清淨機過濾的空氣。半年後解剖,發現實驗室的老鼠器官、血管狀態都優於徐州路的老鼠。
「徐州路的空氣,就是我跟家人平常吸的空氣。所以我們家都會開空氣清淨機!」陳晉興說。空氣清淨機放在主要生活空間,關閉窗戶時使用效果最佳。特別是戶外空氣品質不佳、剛煮完飯還有油煙味時,都該開啟空氣清淨機。
但是,空氣清淨機只能捕捉細懸浮微粒(pm2.5),無法過濾甲醛、二氧化氮等室內常見的揮發性物質。這些有害氣體必須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才能排除。因此,陳晉興建議,民眾可以每天查看環保署公布的空氣品質資訊。空氣品質不錯時,即可多開窗,減少室內空污。
此外,潮濕的環境容易導致發霉,進而影響空氣品質,對肺部造成傷害。陳晉興家中有3台除濕機,放在濕氣最重的地下室,讓家中濕度固定維持在50%以下。
公寓一樓的庭院,則有個太太悉心維護的10坪小花園。蒔花弄草不只讓人心情愉快,還可以淨化空氣。陳晉興笑說,雖然不是人人都住得起公園旁的房子,但種植物著實有不少好處。「有植物的家,空氣會比較好!」
如何提早存「肺本」?光靠吃不夠,運動才是養肺根本之道
常有病人問陳晉興,吃什麼可以養肺?他直言,除了少吃太冰、太辣等重口味的食物,避免刺激呼吸道以外,單純調整飲食,很難讓肺功能變得更好。想要養肺,運動才是根本之道。
近年來,及早鍛鍊肌肉、增加骨質密度的概念,愈來愈為人所知。但是,呼吸功能的好壞,和一個人的生命有最直接的關連。因此,存「肺本」非常重要。
陳晉興解釋,人的肺有兩大功能。一是像幫浦般,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此一功能即是大眾熟悉的「肺活量」。一般人的肺活量在25歲達到巔峰後就會逐漸下降。
想維持肺活量,就要鍛鍊橫隔肌和胸壁的呼吸肌群。最簡單的運動如擴胸、腹式呼吸、開合跳,乃至於游泳、慢跑、健走、氣功等,都可以增強肺活量。陳晉興自己則有打網球的習慣,每個週末會打球2~3小時。如果下班太晚、太忙,就在家跑跑步機半小時到1小時。空氣品質不錯,則跟太太出門散步,盡量維持天天運動的習慣。
「氧合」,是肺的另一大功能。血液流經肺臟交換氧氣,再將氧氣送到全身。肺功能不佳的人,例如老菸槍,肺泡因病變或纖維化,導致氧氣難以穿透,即使吸了氧氣,身體也無法利用。
陳晉興指出,肺無法清洗,氧氣交換的功能一旦受損就很難逆轉。他直言,「所有號稱能『清肺』的食品,一點用都沒有。」養肺最重要的,其實是從源頭避免傷害。遠離菸害、油污,定時接種流感、肺炎鏈球菌等疫苗,都能保護肺臟。
「醫師其實也沒什麼特殊的養生秘訣。好的作息、生活習慣,再加上正確的預防觀念,就是最好的防癌方法。」陳晉興說。
注重飲食、認真運動仍可能罹癌?及早發現,不怕癌症打亂人生
在大眾刻板印象中,病人一定是吃得不對、欠缺運動、生活作息混亂,癌症才會找上門來。然而,陳晉興指出,許多罹患肺癌的病人不抽菸、沒有家族病史,還注重飲食、熱愛運動。「你覺得他跟肺癌應該一點關係也沒有,卻還是罹癌。」
認真養生卻還是罹癌,難免令人覺得沮喪。但陳晉興分析,隨著癌症的發生率愈來愈高,未來,人一生中至少會得到一種癌症的機率可能高達50%。與其逃避,不如面對現實,思考如何與罹癌風險共存。
幸運的是,隨著醫學進步,許多癌症若能及早發現、接受治療,都會有不錯的結果。以肺腺癌為例,早期發現的結節生長速度不快,「結節0.5公分長到1公分,可能都要10年以上。只要定期追蹤,一定來得及處理。」
陳晉興指出,不少50歲以上的病人會以「看破人生」、「生死有命」為由,不願意積極篩檢,甚至逃避治療。然而,50到75歲這段時間,正是人生的黃金歲月。中年人比起年輕時更有餘裕,可以完成想做的事,更應該為自己的健康努力。
篩檢,可以將癌症所帶來的影響降至最低。陳晉興指出,從2022年7月起,政府針對菸齡30年以上的重度吸菸者,以及二等親內有肺癌家族史的50~74歲男性、45~74歲女性,補助每2年1次的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即使不符合公費補助的資格,他也建議45歲以上就該做第一次檢查。如果沒有異常,每3年再追蹤一次即可。
行醫多年來,陳晉興看過許多病況嚴峻、卻仍勉力與病魔搏鬥的病人:有人罹患罕見的先天性自體免疫疾病,不到18歲就必須做氣切靠呼吸器維生;才剛新婚的年輕人,兩側肺臟中間的腫瘤已侵犯心臟,必須冒著隨時離開人世的風險開刀。
在他眼中,人能夠好好地活在世上,就已是上天的恩賜。陳晉興笑說,他不建議大家輕易「看破生死」,反而該珍惜得來不易的健康身體。畢竟,「人生還這麼美好,沒道理消極呀!」
相關閱讀:陳晉興、梁惠雯著,《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台灣新國病》,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