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修老家,免費為年輕朋友開放!前金融業董座王友華的「佛心房東」實驗:分享,豐富我的生命
助人,最終受益的其實是自己。
文/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編按:不同世代之間,如何自然地交流?前金融業董座王友華,在50歲那年整修老家,成為免費開放年輕人辦活動、聚會的咖啡廳。退休後,他更近一步成立台灣相信世代發展協會,為年輕人找房、推動青銀共居,期望能協助租屋困難的年輕世代,也讓熟齡者在退休後保有一定的社會連結。
午後,位於台北松山機場附近的咖啡廳university café裡,幾位年輕人坐在沙發上悠閒地聊天。這個舒適的空間,曾是台灣相信世代發展協會理事長王友華和弟弟王文華的老家。端上桌的芒果,來自王爸爸50多年前栽下的芒果樹。「小時候,我們吃爸爸種的芒果,現在我們也招待客人、照顧下一代。」王友華說。
61歲的王友華,退休前是富達證券投資信託董事長,曾在金融圈工作多年。2011年,他重新整修荒廢多年的老宅,成為免費提供年輕人聚會、舉辦活動的開放場域。10年來,不同背景的人在此相聚,激盪出燦爛的火花。
王友華笑說,在外人看來,他負擔電費、水費等營運成本,是不求回報的佛心房東。其實,「助人者最終得到的,遠多於你幫助的對象。」
王爸爸多年前栽下的芒果樹,如今每到夏天都是芒果的豐收季。
50後做自己真正在乎的事!10年空間實驗,創造人與人的溫暖連結
王友華回憶,動念整修老屋那年,他正好50歲。當時的他,事業已達顛峰,卻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4、5年級生,常會用工作定義自己。但50歲後,我覺得頭銜不該是自己唯一的身分。我想做些不一樣的事,更能彰顯我認同的價值。」
那幾年,台灣興起一股老屋轉型的風潮。王友華想起眷村的老家,因為多年無人居住,早已成為一片廢墟。這樣一棟老房子,如何活出新生命?「個體和個體之間的連結,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正面能量。」他著手整理舊屋,改造為公益空間,舉辦讀書會、音樂會等活動。
「這11年的空間實驗,有太多人在這裡留下故事。」王友華舉例,曾有年輕的古典音樂家在此舉辦音樂會,讓觀眾可以在「搖滾區」欣賞表演,顛覆對古典音樂的印象。如今在一樓吧台,每週2日,海外歸國的打擊音樂家會在此為客人沖咖啡。演員、樂手、研究生……形形色色的年輕朋友,為他的生活圈帶來活水。「如果我沒有把家門打開,這些人永遠不會出現在我的生命中。」
university café的吧台手也是打擊音樂家。這個開放的空間,讓不同的對話能夠發生。
打開家門的正面經驗,讓王友華思考:如何更進一步,擴大世代之間的交流?2018年,他偶然看到一篇青年租屋困境的報導。步入高齡社會的台灣,有愈來愈多低度使用的閒置住宅。然而,年輕人要找到平價、有品質的居住空間,卻益發困難。隔年退休後,他成立台灣相信世代協會,在雙北地區為年輕世代找尋「住得起的家」。
青年租屋難、熟齡缺生活重心?跨世代的「類家人」,讓雙方都受益
這年頭,年輕人租房子有多難?王友華說起一次看房經驗:他在租屋網上,看到一間位於景美萬隆的房子,房屋 1 萬多元。前往現場看屋,發現這棟老舊的鐵皮屋,竟有20組人排隊想租房!「想租一棟鐵皮屋都這麼競爭,你就知道年輕人有多辛苦。」而在他居住的東區,新建案開出了一坪250萬的價格。兩地距離不過20分鐘的車程,卻是一個台北,兩個世界。
王友華感慨地說,1989年他從美國回台,民間團體發起了抗議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然而,30多年過去,青年的居住壓力並未減輕,房價反而持續高漲。和他同輩的4、5年級生曾享受過台灣經濟起飛的榮景,中產階級幾乎都能負擔自有住宅。「我們應該挺身而出,為社會做點什麼。」
台灣相信世代協會成立的第一年,王友華和團隊夥伴在雙北地區尋找房源。先由協會租下後,再以更低的價格轉租給年輕世代。例如,一棟租金市價1萬元的房子,房客只需付7,500元即可入住。相對的,房客也必須提出回饋社區的計畫。例如,有劇場工作者在公寓舉辦沉浸式劇場體驗,關懷愛滋感染者;住進府中公寓的青年,製作繪本記錄板橋的風景,獲得不少迴響。
有了一年的找房經驗,王友華也觀察,國外已有許多青銀共居的成功案例。在台灣,4、5年級生是否願意打開家門,讓年輕人入住?特別是不少熟齡族在離開職場、孩子離巢後,生活頓失重心。年輕的夥伴,或許能和年長者形成「類家人」的關係。
開放老家、為年輕人找房,王友華的下一個計畫是推動青銀共居,讓跨世代的交流為雙方帶來正面影響。
近年,不少醫學研究顯示,老後缺乏人際互動,會加速高齡者退化、甚至提高罹患憂鬱症的機率。王友華認為,無論照顧家人、學生或房客,都能為熟齡世代帶來正面的身心影響。跨世代的交流,也讓人更快學會新技能。他以自身經驗為例:「前幾天,我一直弄不好Google表單。但對年輕的同事而言,這樣的事易如反掌。」
近年來,台灣也有幾個青銀共居的實驗,但民間評價不一。其中不乏有人質疑,青銀共居是否將照顧長輩的責任,轉嫁到年輕人身上?王友華強調,「我們想推動的青銀共居,絕不是用租金折扣讓年輕人做長照2.0。年長的房東,可以是年輕人的mentor(導師)。」
他舉例,一位大學商管科系的畢業生,入住的可能是會計事務所退休主管的家。資深工作者長期累積的人脈、資源,都能成為年輕世代的助力。好比,當新鮮人求職碰壁時,房東的一通電話,可以是工作機會的敲門磚。「不是只有年輕人照顧長輩,長輩也可以照顧年輕人。」
人生下半場,財富不再是優先追求的目標!懂得給予,最終受益的是自己
曾有人問王友華,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為何?當時的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能讓別人過理想生活,就是我的理想生活。」
他回憶,自己在金融業工作逾30年,每次重要的職涯轉折,都曾受到前輩的幫助。例如,在花旗銀行時,主管給予機會,讓原先在企業金融部門的他轉任公共關係部,盡情發揮創意。日後,當他想離開公關領域、轉任業務部門時,同樣有高階主管願意讓他嘗試。
他深知,優秀的人才輩出,自己的成功不光是努力就能達成。個人的成就高度,往往仰賴他人慷慨相助。「我承受前輩很多照顧。現在看到年輕的夥伴,我也希望為他們創造機會。」王友華說。他相信傳承這份善意,會形成正向循環,消弭世代之間的對立。
人生進入下半場,比起如何累積財富,分享是更重要的課題。王友華以股神巴菲特為例,身價超過千億美元的他,宣布將在有生之年捐出99%的財產做公益。「我們在職場上打過美好的一仗,現在是時候對社會貢獻,再創造人生更燦爛的一頁。」
企業將資產分為有形和無形兩種,人生亦是如此。王友華認為,金錢、房地產,都是常見的有形資產,大眾很容易理解其價值。然而,情感、社會信任等無形資產雖難以數字衡量,卻能帶來更深刻的意義。
「房子是有形資產,但我們也可以用來幫助年輕人,創造社會信任等無形資產。」王友華說。每個有能力的人都多給予一點,就能創造更溫暖的社會連結。助人,最終受益的是自己!
2022/07/23
Info
台灣相信世代發展協會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