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輕症在家運動,提升心肺功能、較不會喘!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居隔期間,如何安全又有效地運動?
下一篇

70歲蹲廁所也能靈活站起!徐棟英:3個徒手運動,不用器材在家就能練出好肌力

輕症在家運動,提升心肺功能、較不會喘!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居隔期間,如何安全又有效地運動?

正確適度運動,對身心都好

文/龔聖淳 圖/Shutterstock

編按:運動好處多,COVID-19確診者若為輕症,居家隔離期間是否可以運動?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針對無慢性病的輕症確診者,輕症但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呼吸道或肺部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提出居家安全運動建議。並以一張表讓大家快速看懂,哪些狀況下則要警覺、不該運動!

為了遏止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繼續升溫,待在家的時間比過往更多了。然而即便減少出門,運動仍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必要習慣,就如喝水、睡覺一般。不論是否有慢性病或是已確診新冠肺炎,運動對身體都有極大的好處。

COVID-19確診居家運動原則  提升心肺功能、較不易喘

對於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病人來說,長期運動能有效降低血壓、血脂、血糖,故運動就如同另一種形式的藥物,應每天持續以獲得療效。

若病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已確診新冠肺炎,也需做適合的呼吸運動及有氧運動。如此不僅能降低喘氣症狀,還能提升心肺功能、改善生活品質

而對於活動力下降的老年人而言,維持運動更能降低死亡率。除了能提升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之外,更重要的是搭配阻力運動來提升肌力和肌耐力,預防肌少症及骨質疏鬆。拉筋伸展運動也很重要,能增加身體的柔軟度,進而降低跌倒風險。

運動除了強身健體,還能釋放壓力、減輕焦慮症狀,兼顧生理及心理健康。然而對於罹患新冠肺炎或有慢性病的病人而言,如何運動才安全又有效呢?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參考了國內外相關文獻,研擬了「新冠肺炎復健共識」並發表於SCI期刊《台灣醫誌》,其中居家復健部分的重點整理如下。

輕症且無慢性病者  遵守運動3步驟,有氧與肌力並重

運動必須包含三步驟:暖身期、主要運動、緩和伸展期。

暖身期:5~10分鐘的低強度運動。

緩和伸展期:5~10分鐘的低強度運動再加上10分鐘的伸展操

主要運動又分為兩大類:有氧運動及阻力運動,兩者對身體的效果並不同,但同等重要。

輕症在家運動,提升心肺功能、較不會喘!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居隔期間,如何安全又有效地運動?_img_1

輕症在家運動,提升心肺功能、較不會喘!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居隔期間,如何安全又有效地運動?_img_2

一、心跳儲備率算法:(220–年齡 – 休息時的心跳速率)x(40~59%)+休息時的心跳速率。舉例:60歲,休息時的心跳速率為70下,(220–60–70)x(40~59%)+70=106~123,故做中等強度運動時心跳速率要落在每分鐘106~123下。二、1RM(one-repetition maximum)=只能做一次就沒力的最大重量。

輕症但有慢性病  留意症狀變化與運動注意事項

COVID-19病人若症狀輕微, 仍可依上述的運動原則做居家運動,但若併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為較容易發展成重症,更需注意症狀變化。而且針對不同的慢性病各有不同的運動注意事項,詳述如下:

1. 高血壓

注意運動後血壓不升反降,必須慢慢停止運動、拉長緩和運動時間,直到心跳與血壓都回到休息時數值。

避免運動時憋氣,以免造成血壓飆高。

2. 心血管疾病

運動強度:中度(一邊運動一邊說話會有點吃力的強度)。

若有喘不過氣、頭暈、心悸、胸悶等症狀應降低運動強度

嚴重心血管疾病病人應做完心肺功能檢查,並依檢查結果訂定適合的運動強度較安全。

若病人運動能力較差,可從較短的運動時間開始(如先運動5分鐘就休息,漸漸拉長至10分鐘、15分鐘)。

心衰竭病人應先從有氧運動開始做,連續做幾週適應運動強度後,再開始加入阻力運動。

注意某些治療COVID-19的抗病毒藥物可能導致心律不整,若有服用藥物後心悸現象應暫停運動,並盡快回診心臟血管內科做進一步檢查。

若出現運動中血壓過低(不升反降),應平躺並補充足夠水分。

3. 呼吸道、肺部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病人較容易有痰。這類病人應學習呼吸道清除(Airway clearance)技巧,如自發性引流技巧(Autogenic drainage)及哈痰(Huff coughing)等咳嗽技巧。

訓練核心肌群的運動,如:瑜珈、太極、皮拉提斯等,可以增進呼吸力量,也很適合這類病人

運動強度:中度(一邊運動一邊說話會有點吃力的強度)。

避免在乾冷或空汙嚴重環境下運動,以免誘發支氣管收縮。

家中應備妥短效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時使用。

4. 糖尿病

運動前後都須測量血糖

留意低血糖症狀:嘴麻、發抖、冒冷汗、焦慮、飢餓感、視力模糊,有症狀需立即補充糖分。

已併有視網膜病變的病人須避免高強度運動及運動中憋氣。

已有周邊神經病變之病人須注意運動時穿上運動鞋,避免造成腳受傷而不自知,若引起後續傷口感染,可能導致截肢。

確診者何時不該運動?一張表看懂5大禁忌症

只要能掌握上述的注意事項,在家也能安心運動。然而若運動過程中有任何身體不適,應立即停止運動。若症狀休息後仍持續無改善,應立即就醫。

下表列出COVID-19病人運動禁忌症,有下列情形請勿運動。

輕症在家運動,提升心肺功能、較不會喘!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居隔期間,如何安全又有效地運動?_img_3

許多染疫病人擔心運動會更喘而不敢運動,但其實若把握上述運動原則、避開禁忌症,運動其實利大於弊,能改善生活品質並避免併發症。從今天起就開始養成每日運動習慣、感受健康逐步改善的美好吧!

(本文轉載自《奇美醫訊》,作者為復健部主治醫師,原文標題為〈新冠肺炎的居家運動準則〉)

2022/07/22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下一篇

70歲蹲廁所也能靈活站起!徐棟英:3個徒手運動,不用器材在家就能練出好肌力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中山藏藝所6樓集會室

  • 2024/03/06 ~ 2024/03/13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4期
  • 台北市

  • 2024/02/29 ~ 2024/04/11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2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2/27 ~ 2024/04/02

【50+學院╳六號實驗室】熟齡當代舞課第15期
  • 六號實驗室當代舞蹈藝術學院

  • 2024/01/19 ~ 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