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癱仍堅持寫心經,起不了床就空中畫字!林懷民憶母親臥病優雅寧靜的身教
做有用的人,不成為別人的負擔。
文/林懷民 圖/時報出版提供
編按:林懷民被譽為當代最重要的編舞家之一,編舞家老林其實年少時是「文青小林」,退休後自稱清理遺產,寫就《激流與倒影》一書,記錄了他這一代與上一代兩代人的努力。原文寫於其母逝世十週年(此處僅為節錄),躍然紙上的不只文采,更是一位人生前輩、一位母親處事待人、面對生命病痛的堅忍身教。
母親和顏悅色,要言不煩,身教多於言教。我們的庭訓充滿了父親「震耳欲聾」的期許,卻不記得母親希望我們變成什麼樣的人物──除了要我們做一個「有用的人」,「不能成為別人的負擔」。
在許多父母希望兒女到美國拿綠卡的時代,母親送我到松山機場,說:「不喜歡美國就回來!不一定要拿什麼博士學位!」回國後,我不聽苦勸,決定創辦雲門,母親靜靜貨比三家,買來明鏡數片,找工人裝到排練場。然後告訴我,一定要好好照顧團員,她說:「要知道,人家都是伊父母疼愛的寶貝。」
母親是個完美主義者。小學時,我們排班洗碗。我洗得飛快,母親卻不輕易讓我過關,安安靜靜地讓我洗五六次:「屁股沒洗乾淨,再來一次!」
「把每件事做到最好」是她對我們耳提面命的要求。這項要求也包括了德性與操守的無瑕。
二○○○年,我被聘為國策顧問,說好是無給職,總統府卻來電要我開戶頭領薪水。多次溝通,才改為無給職。
我向母親報告這件事。她簡單回應:「你不上班,又沒貢獻,當然不該拿錢。」
我決定逗她一下,便說:「可是我有點後悔。因為那個薪水很多,我可以每個月送你去歐洲玩。」
在讀報紙的母親回過頭來,怒目叱道:「你這個人,怎麼愈老愈沒志氣!」
母親很少如此動氣。八十歲了,母親還這麼有力氣。我雖然挨了罵,卻打心底高興。
堅持晨間健走 不願生病給孩子負擔
母親健康開朗。好體質之外,她辛勤工作,除非病倒,絕不午睡。父親中風進榮總翌日,母親起大早,開始她數年如一日的晨間急行。每天沿著磺溪走四十五分鐘,風雨無阻,出國旅行也不中斷。她說,她不要因為生病給孩子們負擔。
幾個孩子邁入中年後,母親逐漸放鬆下來,成為我們的好朋友。我們驚訝地發現她天真活潑的本質,發現她原來是好奇,愛玩的人。
到溫哥華,牧民開車帶她玩一整天,才回到家,母親就問明天的節目如何。歐洲旅遊,每到一城,她要我買日文的城市導覽書給她。在佛羅倫斯的旅館,半夜起床,發現母親仍在燈下讀書。看到我,她很高興地說,許多名畫古蹟,當學生時學過的,隔了這麼多年,原來通通還記得。凌晨兩點鐘,母親眼光明亮,開心得像個中學女生。我愕然驚覺,半世紀相夫教子,母親的犠牲何其浩大!
放療後積極復健 記不得的花名,用心寫下再記一次
二○○一年,家父往生。母親終於沒有後顧之憂,可以自在地到處旅行。她答應我,以後雲門出國演出,她都參加。不料在中國旅次,母親出現中風的症狀。返台後檢查,醫生也認為是輕度中風。然而她的左手左腳在兩個禮拜內逐漸癱瘓。複檢後,疑似腦部腫瘤。
母親積極勇敢,全力配合醫療,同時不斷向醫生和護士抱歉,說給大家添加麻煩。放射線療程完畢,她以無比的毅力復健。拒絕別人攙扶,吃力地攀著扶手爬樓梯,上一階歇一下,上樓下樓成為一日數回的功課。母親用三週的時間恢復行走能力,醫生說沒見過這樣的病人。
然則,腫瘤無法控制,手腳又癱了。母親接受化療,按捺挫敗,扶著助行器繼續掙扎行走。
出國巡演,每個城市都使我感到悲涼。那都是母親計畫到訪的地方。我每天給她電話,謝幕時,讓她聽觀眾的掌聲與喝采,手機傳來母親虛弱的聲音:「早點回來!」
我告訴她,德國的春天繁花似錦,櫻花花瓣飄滿公園草坪。她說:「拍照片回來給我看。」我帶回的兩卷照片,母親一一叫唸花名,只有一種她記不起來,立刻要我查書告訴她。第二天,母親用右手抬起左手,壓在照片上,然後用右手顫抖抖地在每張照片背面寫下花名。「生了這場病,頭腦都壞了,」母親說。「不寫清楚,以後通通都記不得。」
病發時,醫生預估四到六個月,母親卻撐了二十二個月。臥病期間,她優雅寧靜。二○○三年春天,一次下腔主靜脈血栓的併發症,醫生宣告病危,她也只是輕輕吐出一個字:「痛。」只有偶爾閃現眼角的淚珠,洩漏了她的苦楚。
用右手抬起左手壓到宣紙上寫心經 起不了床就在空中畫字
坐上輪椅的母親堅持著讀報,讀書,讀著讀著,歪頭睡著了。二○○四年春天,母親決定抄寫《心經》。她叫我們扶她坐到可以望見窗外綠林的書桌前,用右手抬起左手壓到宣紙上,然後右手執筆沾墨書寫。手顫得厲害,懸在紙上良久才能落筆寫出一個筆畫,用盡心力才完成一個字,十幾分鐘便頹然擱筆。有些日子,母親起不了床,手指由被褥伸出來,在空中抖顫畫字。只要能夠起身,母親執意坐到桌前。我們兄弟工作完畢回家,總先檢視案上宣紙,發現經文未續,便知母親情況不好,讀到工整的字跡就歡欣鼓舞。然則,母親終於無法再坐到書桌前。
那年秋天,九月十六日,母親安詳往生,距離她八十三歲生日,二十天。
父親往生後第三天,母親召集全家,要大家坐下聽話。「爸爸從生病到過身,大家非常用心,照顧得很好,我要謝謝大家。可是,大家都耽誤了工作,打壞了身體。」母親坐得筆直:「現在,我以母親的身分,要求每一個人從今天起恢復正常的生活。我希望大家都要做到!」
母親辭世後,我們記起她的吩咐,同時發現,生活已經無法跟從前一樣了。
我把她的書法裱框起來,日日端詳,如見母親,記起那窗前的春光,記起她的辛苦,她的奮鬥和堅持。
《心經》未了,橫軸留白,彷彿印證「諸法空相」。
那是母親給我們的最後教誨。
*原載二○一四年九月十六日《聯合報》
(本文節錄自林懷民著,《激流與倒影》,時報出版)
2022/06/12
Info
林懷民《激流與倒影》 新書分享會(時報文化出版)
林懷民×李桐豪
6/18(六)19:00~21:00
誠品信義店6F視聽室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x9K16V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加入50+網站會員!即享專屬7大權益
→https://pse.is/44efyk
實踐夢想的第一步「50X50夢想計畫」
→https://pse.is/3gf6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