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環島45天!知名主持人呂如中:專心走路,壓力都消失了

背包愈輕愈好,人生亦如是。
背包愈輕愈好,人生亦如是。
2022.05.01
108,851
作者|林芳如
責任編輯|王美珍

背包愈輕愈好,人生亦如是。

作者|林芳如 2022.05.01

責任編輯|王美珍108,851

文章用聽的
00:00 10:53 1

文/林芳如 圖/呂如中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2021年2月,清晨5點,知名主持人呂如中開始徒步環島。這段旅程共分成四段,每次約10來天,他經常走一整天,還曾走到兩腳痠痛不已。神奇的是,呂如中長年後背痛的毛病,走路時完全消失了,肩膀也不再痠痛。他說,也許是因為專心走路,讓他真正放下壓在肩頭的無形壓力。

因為失眠,知名主持人呂如中完成徒步環島的心願。 

他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呂如中在路上」提到,2021年2月22日,清晨3點45分,翻來覆去睡不著,心想:「不如趁現在出發去環島!」簡單整理了行李,5點半,當多數人還在睡夢中,他已經踏出家門,沿著新北河堤,開始徒步環島。 

選在清晨出發,其實也是為了打迷糊仗──如果累了想終止也無所謂,反正沒人知道。想不到,沒多久,跑友陸續出現。 

「我有參加跑步社團,5點45分開始有跑者跟我打招呼,這件事在社團傳開,逼得我非得要往下走。」 

分4段徒步環島  定點住宿減少背包重量

這段因為失眠而開始的旅程,最後總共分成四個梯次,受限於工作和2021年三級疫情警戒,前後歷時約一年完成。 

「我以工作為主,有通告我就留在台北,再看看有沒有辦法10天左右都沒有通告,挪挪湊湊,有空、天氣晴就出發。」 

呂如中的環島地圖是這樣的:第一梯次從新北走到嘉義;第二梯次從嘉義跨過台南,走到屏東東海;第三梯次從屏東東海出發,走到花蓮玉里;第四梯次則從花蓮到基隆。 

前面三個梯次,他都是連著走,第四梯次則看天氣和行程。「那陣子花蓮、基隆常下雨,我不想下雨天走,所以接下來的天數我都當成第四梯次,有空就出發。」 

四個梯次加起來,共45天,其中「真的有在走」是39天,其他6天都在休息、找朋友玩或者搭車。 

提到徒步環島,多數人的走法是,從A點走到B點,當天晚上就住B點,這也是呂如中第一梯次的走法。後來,他找到一個不用揹那麼多東西的方法......。 

從第二梯次開始,他盡量固定住宿地點。例如,走新竹-竹南-苗栗這段路程時,他住在竹南的一間小旅館,隔天再搭火車到新竹車站,從前一天斷掉的那個點,繼續往下走。 

雖然必須花費較多時間通車,但肩膀上的負擔也減輕許多,走起來比較不會那麼辛苦。 

專心走路最大收穫:放下看不見的壓力

那些環島的日子,有時候走在路上兩個小時,頭頂烈日,連遮陽的地方也沒有;雙腳發痠,連歇腳的大石頭也沒有。這時候,哪怕只有一絲微風、一座廟、一個破舊的公車亭,都令人高興。 

每天走7、8個鐘頭,連續幾天,可想而知十分消耗體能,肌肉痠痛也在所難免。奇特的是,過去呂如中長期後背痛,這次徒步環島,肩膀卻一點也不痠痛。他推測,是因為他真正放下了肩膀上的擔子。 

「我每天就是專心走路,把當天的行程給走完。一整天走在路上,就是眼睛找便利商店買水,看有沒有加油站可以上廁所,想今晚住哪裡,除了這些,完全沒有想到工作、家人、健康,我就是專心在走。」 

近來有個詞叫「放空」,很多人常常說要放空,其實腦筋還在動,但那陣子,呂如中體會到真正的放空,是把所有的壓力放下來。 

壓力分兩種,有形的、無形的。有形的壓力看得見,要放下也不難,只要減輕背包裡面裝的東西就好。無形的壓力看不見,因此要放下反而不簡單。靠著走路,呂如中放下了肩上的重擔。 

「我們很多人身上都揹著壓力,像鬼片一樣,看不見,可是扛在我們的脖子上,從不曉得原來走出去可以放掉壓力。徒步的時候,我每一天都很累,但是每一天都很快樂。工作的快樂、買到包包的快樂,跟徒步環島的快樂是截然不同的。」 

徒步環島45天!知名主持人呂如中:專心走路,壓力都消失了 _img_1

專心走路,肩膀上的壓力消失了,呂如中露出毫無負擔的笑容。

徒步環島包包要輕巧防水口袋多  帶登山杖有妙用 

徒步環島很快樂,但必須做足準備,才能享受到這份快樂。 

首先,是體能。呂如中很喜歡走路,平日上下班,他都提習慣提早一站下車走到目的地。所以,雖然徒步環島第一梯次雙腳痠痛不堪,卻沒有起水泡。 

「如果你也想徒步環島,平常就要自我訓練,也許你可以先從家裡出發,走個10到20公里,覺得可以負擔再出發。」 

其次,工具很重要。 

「包包輕,揹的東西輕,可以減輕許多負擔。所以包包愈輕愈好,而且口袋要多,最好還能防雨,或是準備一個防雨罩。」 

該穿哪種鞋子?因每個人的腳型和感受不同,沒有標準答案,建議出發前都嘗試看看。「我一開始穿的鞋子是outlet隨便買的,到第二梯次我穿的是運動鞋,第三和第四梯次我自己去找了需要穿襪子的越野涼鞋,碰到雨水甩一甩就乾了,而且還很輕。」 

另外,建議準備一頂帽子。這頂帽子不用的時候,必須能摺起來收進包包,而且要完全可以遮住臉,例如菜園裡面老婆婆戴的盤帽式帽子;還要有一點硬度,起風的時候才不會被風吹得掀起來。 

除了帽子,塗防曬也很重要。這次徒步,呂如中每一天都擦防曬油,而且每一次休息都補充,雖然會全身黏黏的,卻也因為這樣沒有脫皮,但走到東部時,還是曬黑了。「西部的太陽不會讓你黑,東部的太陽會把你曬得很黑,東部的太陽是結合了烈日跟海洋的反射。」 

如有餘力,亦可攜帶登山杖。有人用一支,有人用兩支,呂如中第二梯次帶了一支,他認為幫助很大,特別是某一隻腳痠痛時,登山杖就可以發揮代替的作用。「登山杖還可以預防野狗,你不用真的打牠們,只要拿出登山杖,狗就會讓你。」 

白天,呂如中通常到便利商店打發一餐,到了晚上,他才到當地吃一點特色小吃,當作每日犒賞自己的小儀式。 

水份補給同樣以便利商店為主,藉此減少背包的重量。不過,得事先調查好補給位置,像是台灣東岸的便利商店沒那麼密集,那麼出發前多揹一點水就屬必要。 

想查詢便利商店位置,可事先在Google Maps輸入便利商店或加油站,但你要對基本的公里數或認圖有一點點概念,畢竟地圖會縮小,例如1:1000,手機地圖看起來很近,其實超遠,甚至彎路跟爬坡路的距離感受也不同。同時,也必須自問:你的體能有辦法撐過烈日下或大雨下的2K或5K嗎? 

善用科技安排路線  也要記得參考前人經驗

善用科技旅程更順利,但有時也不能盡信科技,部分Google Maps的指引只能當參考,比如有一些遂道人不能走,Google Maps卻告訴你可以走。所以,尚需綜合前人經驗,最好可加入徒步環島相關社團。 

再怎麼準備,徒步環島仍有預料不到的風險。像是呂如中曾經走在蘇花公路上,光看地圖,路明明很寬敞,到了現場,才知道大貨車在蘇花公路上是一輛接著一輛奔馳而過的。「當大卡車經過的時候,車子會切到我的手肘。」 

而對於徒步環島,走在路上該順向或逆向,兩派都有人支持。呂如中多半逆著走,這樣才能看到前面開過來的車。但碰到山坡,他反而會順著走。「爬山代表車也在爬坡,所以車速會比較慢,如果逆向走,反而是迎著你下坡的車衝得比較快,所以不全然是絕對的逆向跟絕對的正向。」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