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老屋變身25層豪宅!耕曦屋主現身說法:81歲父親支持都更,幫自己老後換新家
住宅更新,讓老後擁有更好的居住品質。
文/蔣德誼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內文圖/林興誠提供
編按:全台老屋比例超過5成,房屋老舊除了可能衍生安全問題,對於居住其中的高齡者而言,更可能造成生活種種不便。但都更條例從1998年推出至今24年,整體進度仍然緩慢,除了許多老屋有產權複雜的問題,住戶間意見不易整合也是一大難題。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的「耕曦」都更案,成功從4層老公寓改建為25層樓的大廈,也成為當地的指標性建案。過程中住戶高度參與、協商透明,完工之後,鄰里關係也比以往更緊密。
隨著全台平均屋齡年年提高,老屋都更的話題也逐漸引起大眾關注。老房子除了建築本身因老舊而產生的安全問題令人擔憂,沒有電梯的老公寓,對於高齡住戶來說,更會直接造成行動與生活的種種不便。
透過都更將老房子更新,除了可以改善居住品質,更能提升房屋及土地的價值。但是牽涉到房子改建這樣的大事,對於許多屋主而言,可能因為對都更流程了解不足、或擔心吃虧上當而打退堂鼓,屋主之間意見難以整合,也是都更難以推動的一大要因。
若我家想要都更,該從何開始著手?觀察都更成功案例,往往有一位熱心的推動者,擔任居中協調、處理相關流程的關鍵角色。
位於師大生活圈的「耕曦」都更案,在改建之前,原基地內共有33戶住戶,其中大多數都是年紀偏長、住在這裡40、50年的老住戶。
都更案「耕曦」改建前的4層舊公寓模樣。(今周刊出版提供)
而當初作為主要推動者之一的住戶代表,是在一樓開設雜貨店的林家兄弟,從2006年開始,到2016年完工,當中雖然耗費10年時間才完成,林家排行老三的林興誠(見本文主圖)說:「一輩子就辛苦這一次,結果絕對值得!」
與國有地整合 獲得更大改建效益
耕建築董事長黃張維分析,「耕曦」這個案子除了建物本身位於台北市蛋黃區的羅斯福路三段,加上附近又有屬於國有地的公路局閒置老舊宿舍,極具都更效益,因此當房子經過40年,逐漸出現老舊的狀況時,也吸引不少業者上門探詢。
當時除了林家所在公寓的30多戶住戶,靠羅斯福路這側,還有一區屬於公路局舊員工宿舍,是屋齡80多年的木造房屋。當時這裡大多數已經是無人居住的閒置狀態,荒廢殘破的情形非常嚴重,相關單位也無力處理。
在都更前幾乎已經是荒廢狀態的公路局舊宿舍,不僅影響市容景觀,也有安全上的問題。
林興誠說,在都更之前「每天上班前在浴室刷牙,從窗戶看出去,就是那排看起來破破爛爛的房子,坦白說心情實在是不太好。」
很多住在老公寓的高齡者可能因為對舊家有感情,或是擔心都更曠日費時而不願意把老房子都更,但當建商來談都更的時候,還住在公寓裡的林家老爸爸,卻二話不說表示支持。
今年已經高齡97歲的林家老爸爸,是社區令人敬重的耆老,因為他大力支持都更,也有助於凝結住戶間的共識。
從20幾歲就開始做生意的林家老爹,用從商眼光來看,任何成功都不可能完全沒有風險。雖然過程可能需要協調、有不確定性,但考慮到未來的發展,他也贊成一定要把握這次機會。
而在這個都更案劃歸範圍內,只有林家在公寓一樓開的雜貨店屬於商業店面性質,這也免去不少在權利分配上可能產生的爭端。後來林家更乾脆把雜貨店收起來,開放給住戶作為大小事討論、交流的集會場地。
原土地全額融資 取得穩定資金來源
以耕曦這個都更案來說,雖然住戶都有共識同意進行都更,但在討論的過程中,仍然不免有些質疑和猶豫的聲音。
林興誠舉例,有住戶擔心,萬一建設公司蓋一蓋跑掉、或是倒閉了怎麼辦?最後討論結果,大家決定把土地拿去融資,資金交給銀行信託,這樣就能保障穩定的工程經費來源,住戶也不用擔心拿不出費用。
也因為這樣的安排,住戶們決定採取大部分委建、少數權利變換的模式進行,有更高的自主性。為確保建造過程順利、並依照預定進度完成,住戶們更推派有土木、會計和公職背景者,和實施者(建方)共同組成「工程委員會」,在各環節加以監督檢驗,也負責和建方、公部門的居中協調聯繫事宜。
林興誠認為,選擇建方的時候,第一是他們是否有相當的資本、財力,第二是接洽商談過程中是否能感受到對方的誠信、過去曾經手的案例是否經驗豐富,是他覺得最重要的2個關鍵。
而住戶之間如何分配都更完成後的產權,也經常是都更案件中引起爭議的因素之一。林興誠說,在討論分配時就曾有住戶主張:因為他的房子包含頂樓加蓋,所以應該要多分得一些坪數,但其他住戶當然不同意。「因為頂加本身就已經是違建,不可能因為這樣還能多拿,後來經過幾次協調後他也接受。」
也有住戶認為,他的房子有三角窗價值比較高,應該要多分到一些;或是有一樓的住戶堅持要分到店面。當有這類爭議時,處理方式則是邀集同一棟或是同一排的住戶商量,看大家是否願意稍微讓利,其實都可以彼此協調討論。真的沒辦法的狀況,比如說遇到兩戶同時都想要8樓,最後就是抽籤決定。
而當時由於林興誠的二哥在社區中算是說話有分量、也頗受人敬重的一位成員,在協調過程中,他經常扮演公道伯的角色,當住戶間因意見不同爭執時,往往由他居中調解、提出客觀的意見。林興誠說,如果社區裡有一位這樣的意見領袖,也會有助於都更過程更順利進行。
自建與權利變換各有優缺點 住戶達成共識即可
從前期的洽談、整合到開始著手規劃、事業計畫申請等行政程序、重建到完工,耕曦總共花了5年的時間做前期討論規劃、5年時間建造,前後耗費10年才完工,算是相對花費時程較長的一件都更案。包括整棟建築的設計,也換過一次團隊,第二手才找到知名建築師李天鐸來設計。
耕曦的設計由知名建築師李天鐸操刀,完成後也成為當地的指標性建案。(今周刊出版提供)
從住戶立場來說,委建或自建所需的參與程度和需要自行處理的行政手續較為繁瑣,但相對也能獲得較好的分潤;若是對都更相關事務比較不熟悉或是怕麻煩,也可以選擇權利變換或協議合建的方式進行,就看住戶的需求和意願,不一定說哪種方案較好。
而若住戶決定採取自建或委建,也要稍微斟酌自己的財力是否能負擔。自建雖然可以分到比較多的權利,但相對也要拿得出一定的資金。「房子拿在手上萬一沒能立刻出售變現,房貸或是自付工程款的壓力也可能讓你受不了。」林興誠補充。
都更完成之後,建方、住戶和國有財產署各約取得1/3的產權,其中9成的住戶都沒有售出,有人在原地繼續居住,也有部分住戶選擇將房屋轉手給下一代。林興誠提醒,如果要將房子過戶給子女,一定要在改建之前就完成手續,否則如果在都更完之後才過戶,因為房屋價值大幅提高,就會多繳很多贈與稅。
老屋問題終究須面對 把握時間享受老後好生活
林興誠認為,雖然都更過程可能很麻煩,但長遠來看還是有必要,「你也不能放任房子一直舊下去,我們這一代如果不承擔起把它處理好的責任,以後下一代可能會問我們說:爸爸/阿公你當時怎麼沒都更,讓我們要住50、60年的舊房子?那真的是會沒辦法交代。」
「對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你不知道往後的人生還有幾個10年,現在不處理,以後只會更沒體力、沒心力。加上近來人工和材料成本也不斷在上漲,真的是要做要趁早。萬一你的案子規模太小或是地段條件沒那麼好,可能還會很難找到願意承接的建設公司。」
在舊房子即將拆除前,林興誠一家人在家門前留下與老家的最後紀念合照。
林興誠說,住宅和社會一樣,都需要隨著時代的改變而進步,有意想要都更的屋主,不妨試著拋開某些既定成見,探詢鄰居的意願。「以前住舊房子,光是白蟻的問題我就處理了至少3、4次,還不包括管線老舊和上下樓不方便的問題。都更之後這些全都一勞永逸解決,也不用再煩惱找停車位。」
在新房子完工後,因為住戶當中不少都是住在一起40、50年的老鄰居,大家對於自己一步步規劃完成的新社區,也更多了一份愛護的心情。現在新社區除了有更多公共空間,也規劃在周末假日舉辦一些簡單的社區親子活動,增進住戶間的互動。
透過都更的過程、不只是房子有形價值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擁有更好的老後居住環境,以及更緊密的鄰里關係!
老後住哪裡?點此看專題:https://pse.is/46emc9
2022/04/27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