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危該留院還是留一口氣回家?陳志金醫師:加護病房沒正確答案,已發生的事都是好事
審慎思索過的,都是最好的選擇。
文/陳志金 攝影/林朵朵
編按:家人病危住進加護病房,該繼續治療還是帶他回家?ICU醫生陳志金觀察,無論哪個選擇,家屬多半會為自己當時做的決定感到內疚與自責,因為人都會「假設」那個沒有做的「決定」是比較好的。這樣一來,就很容易活在自責與後悔的無限循環中。該如何減少遺憾?從一封深夜傳來的後悔信談起。
幾乎每天都會有金粉傳類似這樣的訊息給我,我也盡可能的給予回覆,尤其是睡前或半夜傳來的,因為這代表這些事真的很困擾他,可能是找不到其他人訴說,也可能是其他人無法給他一個讓他釋懷的解答。
深夜傳來的後悔信:自責沒有帶他回家
某天深夜,我在臉書收到這則訊息。我知道,還有更多人有著同樣的困擾,只是不好意思寫訊息來問,甚至不好意思告訴其他人,只能自己承受。所以我刻意省略掉一些病情的資訊,避免掉一些可以做為辨識的資料,把我跟金粉的對話分享給大家。
金粉:阿金醫師好,幾年前,我的父親在加護病房住了幾天後去世了。他要走的前一天,一直吵著要回家,他告訴每一個去看他的家人「我想回家!」但是,沒有人敢答應他。我們總以為等他情況穩定了、就可以出院回家了,然而再也沒有那一天。
我們在醫師發出病危通知時,有依照父親的意思簽下DNR,只是對於「沒有帶他回家」,我們仍是非常自責,直到幾年後的今天,這件事都還揪著我的心。當時的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呢?
ICU醫生陳志金:謝謝你願意跟我分享。
如果你的心裡也承受著這樣的關卡,跨不過去,試著對號入座,看看能不能稍微釋懷,一點點也好。我是這樣回應他的(同時是在跟心裡有著同樣的結的人說):
每一位住進加護病房的老人家,都是想要回家的。只是在那個當下、治療正在進行的時候,無論是家屬或醫療團隊都不可能冒著風險、讓病人回去的。就算當時選擇回去家裡,在老人家喘、疼痛、各種不適的時候,卻沒有藥物可以緩解他的症狀,只能看著他辛苦的往生,事後,大家還是會內疚與自責的。
待在ICU裡,至少在過程中都有止痛止喘的藥物輔助,沒有讓病人太辛苦,也算是努力到最後一刻了。當下「不能答應讓病人回家」的決定是不得已,也是為了他好。不過,最後家屬有遵照病人的意思,沒有進行CPR,也算替他做了最後一件事,多年後想起來也不會覺得遺憾。
我想,老人家都不會希望看到晚輩在幾年之後,還在自責這件事的。他會感謝的是晚輩為他所做的努力、並且執行他的意願。更希望家人都能放下,快快樂樂的過以後的日子,替他完成他沒能做到的事,好比「你們能好好陪伴媽媽,就是爸爸希望你們幫他做的事。」
金粉:感謝阿金醫師的回覆。今早,我又再次因為想念而落淚。誠如您所言,如果我們真的帶他回家,內疚的可能就是看著他痛苦地離開,那應該會是更深的自責感。
謝謝您讓我對這件事有了更多的釋懷,我會學習放下,好好陪伴媽媽,然後期許自己跟您一樣,也成為一個有溫度的人,有善的循環。真心感謝。
ICU醫生陳志金:我可以把你的糾結分享給網友嗎?
金粉:OK。
凡事沒有早知道 每個選擇都是最好的選擇
無論是留在醫院治療或把病人帶回家,家屬多半都會為自己當時做的決定感到內疚與自責,因為人都會「假設」那個沒有做的「決定」是比較好的。這樣一來,就很容易活在自責與後悔的無限循環中。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接著一個的選擇。每個選擇都很不容易,更何況是在ICU裡的,肯定都是生死關頭前的「抉擇」。有時候,需要多花一些時間去了解跟分析。如果沒有時間去了解,那就選一個可以信任的人。雖然最後決定的人還是你,但這個人會建議你可以怎麼走。
我在ICU裡扮演的角色,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家屬知道,經過討論、有考慮過病人的喜好、價值觀及他所在乎的事才做的決定,都是好的決定,沒有對錯。所有「已經發生的事」都是好事,沒有「早知道」這件事。
當然,不是每一個決定,都能有期待中的結果。在加護病房這些年來,看盡生死,也看到不同家庭裡的無奈。畢竟,病人一住進來加護病房,家屬就決定不急救(DNR)、不電擊、不壓胸的,通常會有2種情況:
一種是本來關係就非常的密切、非常關心病人的。就是因為感情夠好、平日互動夠多,早已經和病人討論過相關的議題了,在那個需要做決定的當下,只是在病人昏迷的時候,協助執行病人的意願而已。
另一種則是迫於無奈之下的決定。或許是病人長期酗酒、家暴、吸毒或好賭成性,家屬早已精疲力盡、無可奈何。或許是經濟困苦,家裡負擔不起長期照護的費用。或許是病人在年輕時沒顧家、風流成性,年老生病才通知子女(或另一半)前來負責任,家屬往往一出現就說「全部都放棄,要簽什麼,我都簽一簽,不要再來找我了!」
萬般皆是命 半點不由人
雖然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清官難斷家務事,有時候,即使社工有出面協助了,我還是想雞婆的多幫一點忙。那天,遇見一位中風的病人住進加護病房。
從他的病史與就醫紀錄得知,他是在一年多前中風的,中風之後就臥病在床了。再透過社工側面了解,才知道病人第一次中風、臥病在床後,同居幾十年的婚外情對象(小三),竟然就帶著自己生的子女,拋下病人離開了。
反而是被拋棄了幾十年的元配,擔起照顧病人的責任,一顧就是一整年。如今,病人再度命危,元配簽下DNR 的時候,毫不猶豫、神情淡定,或許是哀莫大於心死,又或許覺得自己已盡了這世夫婦的情誼、有個了結。
「就是這幾天了,是不是要通知孩子來看爸爸?」
「不用了,他們是不可能會來的!」元配說。
「你還是通知一下吧!來不來,由他們決定。」我雞婆提議。病人的血壓已經低好幾天了,但就是還沒有要走。
又過兩三天,病人與元配生的幾個子女,突然出現在ICU。
他們站得離病床遠遠的,就只是看著。沒多久,病人就走了。
「爸爸會很感謝你們來看他的,這是他最後的心願。」我走上前去,告訴幾個子女。這或許是我自己的猜想,但我總希望自己的一句話,能夠稍微化解他們對父親多年的怨與恨。
「病人會很感謝妳這段時間的照顧和妳替他做的安排,也一定會很感激妳勸孩子來看他,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從今以後,妳自己要多保重。」我對元配說。她點點頭。她此刻的心境應該是「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吧。我想,病人的子女肯定是她勸了很久很久,才心不甘、情不願被勸來的。若我的雞婆能讓他們少點怨懟,也是值得了。
(本文摘自陳志金著,《ICU重症醫療現場2:用生命拚的生命》,原水出版)
2022/01/28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