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給自己的3樣人生禮物!褚士瑩:沒朋友比沒錢還不幸,當主動聯絡的人
一直走在圓夢路上,就是爽!
文/陳怡如 圖/大田出版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圓夢界KOL褚士瑩滿50歲了,他的著作《給自己10樣人生禮物》是長銷書,鼓舞許多年輕人。我們好奇,邁入50歲後,他給自己的人生禮物是否也有50歲的版本?他說,50後,這10樣禮物依然重要,但優先順序有所不同。常有人羨慕他過得很爽,他也分享自己如何看待夢想。
如果說圓夢界有KOL(Key Opinion Leader),打從32年前褚士瑩出版第一本書以來,他一直是圓夢界最閃亮的星星,周遊各國,參與各種各樣的NGO計畫,近幾年和專注在思考教育,和年輕人往來時自稱「褚阿北」。
就在今(2021)年9月,褚士瑩滿50歲了。「我是一個不過生日的人,所以那天完全沒有感覺。」他大笑著說。的確,年紀於他而言只是一個數字,他更在乎的是,在生命的每一分一秒,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從小學3年級就夢想環遊世界,17歲帶著打工的錢出發,至今未曾停止。30歲時,他辭掉高薪的科技業工作,加入國際NGO組織,發願此後的旅行都要跟公益有關。像是在緬甸衝突地區從事和平工作,或串連台灣在地與國際團隊,一起關心兒童與成人的思考教育,關懷範圍包括NGO領域專業工作者、客工、新移民、部落、環境、社區營造、永續農業、自閉症成人與失智症家屬的支持。
褚士瑩也趁回台出差時與在地NGO一起關心台灣、也重新發現台灣。你見過西拉雅族吉貝耍夜祭嗎?(出自《一個旅人,在西拉雅》黃昱升攝)
他走遍世界,7大洋5大洲只缺南極洲跟南冰洋,一邊圓夢、一邊爽過自己最嚮往的生活,還能改變世界!甚至有位事業成功的大學同學,跟褚士瑩說:「你是我這輩子認識的所有人中,活得最爽的!」
給自己10樣人生禮物 50歲最重視的前3名是…
著作等身的他,約莫在10年前,寫了一本《給自己10樣人生禮物》,用40歲的角度,寫給20歲的自己。當他回顧生命,給自己最好的人生禮物是什麼?至今仍影響許多人,成了他最經典的長銷書。
這10樣禮物分別是:
1. 為自己出發,勇敢跨出舒適圈
2. 找到可以做一輩子的運動
3. 結交10個互相了解的朋友
4. 改變美中不足的能力
5. 從Q&A學習
6. 接納生命的擁有與失去
7. 著迷一件事,成為某種專家
8.「我」就是這個世界的禮物
9. 當一天用手思考的人
10. 不要停止自我表達。
我們好奇,邁入50歲後,他給自己的人生禮物是否也有50歲的版本?「我常常回頭檢視這10點,直到今天仍然認為這10點很重要,而且也沒有改變,但50歲後,不同的是優先順序。」他毫不猶豫地說出前三排序:
一、接受生命的擁有與失去 擁抱自己的好與壞 不必無止盡追求
「年輕時,我們總被社會框架教導要上進、積極、進取,對自己擁有的都不滿足,然後覺得需要更多、更好。」他比喻,如果年輕時把自己當做一頭賽馬,也該有退出馬場的時候,「到了50歲,你必須要理解自己擁有什麼,欣然接受生命給我的東西,而不是無止盡地追求,也沒有必要無止盡地追求。」
他認為,50歲應該是一個充滿覺察的年紀,全面認識自己,並且全心擁抱,好的、壞的都是自己,尤其是面對衰老和死亡,「你能不能接受生命是有限的事實,還是想要透過整形、回春手術,抗拒自然的規律呢?」生命終將逝去,比起擔憂,不如最大限度的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一切,在人生後半場活得更加坦然。
「很多人會試著想跟過去的自己切割,否認自己的過去,但你越否認過去,就越沒有辦法跟現在的自己相處。我認為這點之所以重要,因為這是一種對自我的接受,而不是對自我的背叛。」
二、不要停止自我表達 連自己的感受都不清楚,就是退化
在NGO組織裡,褚士瑩接觸過許多醫療團體,他發現不少失智症病友,都與不善於自我表達有關,「當一個人不習慣自我表達,對於情感的自我認知非常少,對於表達情感的詞彙也非常少,當他無法自我表達時,腦子裡有些迴路就斷掉了,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正在感受什麼,實際上那就是一種退化。」
另一種不會自我表達的狀況,大家或許更熟悉。有時你覺得有些長輩很難對話,簡直無法溝通,或是常聽到「刀子嘴、豆腐心」這樣的形容,這其實也都是自我表達出問題,「為什麼要表達關心,但說出來的話卻這麼不堪呢?」
要如何訓練自我表達?他提出一個最簡單的方式是「確認意圖」,也就是在說話前,就先知道自己的意圖,是要讚美、批評,還是要說服、妥協,「在生活中很常遇到,說要跟你溝通的人,其實只是要來下達命令,這就是沒有跟自己和對方確認意圖。」也因此,如果你真心想關心對方,那就好好說出來,而不是說反話弄巧成拙,「確認意圖後,才知道在這個意圖之下,什麼應該說,什麼不應該說。」
三、結交10個互相了解的朋友 當「那個」保持聯絡的人
關於朋友,褚士瑩堅信:沒有朋友比沒有錢還要不幸千百倍!「每一階段的朋友,就是你一部分的生命,留在別人的記憶裡,你的生命必須要包括別人,拼湊起來才完整,同時這些朋友也會跟你一起走進未來。」
從他的文章中常常看到,不管在人生哪個階段,他的身邊都有許多摯友,甚至連幼稚園的同學依然保持聯絡。他維持友誼的秘訣很簡單,「當『那個』保持聯絡的人!」
我們大多時候都在等著別人跟自己聯絡,但在社群軟體、網路發達的年代,想要關心朋友近況,隨時都能發訊息、打電話甚至是視訊聚會,不一定要見面,也能聯繫感情,「我很相信一期一會,每個人每次相遇可能都是最後一次,你現在想到了,就現在去做。」
不只是維持友誼,找到想聯絡的人,甚至還能彌補過去遺憾。褚士瑩就靠著網路,找到小學時被全班霸凌的同學,「以前的傳統觀念認為,不愛念書、上課睡覺的就是壞學生,他被全班孤立、嘲笑,我沒有站出來說話,其實也是共犯。」10多年來,他每年都會撥出時間搜尋這位同學的消息,直到 5、6年前終於找到,褚士瑩向他表達歉意,也邀請他加入小學的LINE群組。
只是許多熟齡朋友常有困擾,隨著年紀漸長,生活圈好像就越來越窄、朋友也越來越少,「很多人覺得朋友是學生時代才有,進入成人世界之後,就沒有辦法交朋友了。但我認為每一階段,都應該要有意識讓自己成為一個可以交朋友的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沒有利害關係的興趣團體或是NGO組織開始。」
比如你喜歡爬山、旅遊、攝影,或是關心流浪動物,就以這些團體為起點,「你會遇到在平日生活場景裡不會遇到的人,而且沒有背景跟年齡的標籤,60歲的人,也可以跟20歲的人變成好朋友。」
自我覺察也很重要 看懂自己一路走來的Why
40歲寫完那本書之後,經過10年歷練,他發現在這10樣禮物之外,還有一個根本能力也很重要,那就是「自我覺察」。
「我們常說5W1H,10樣禮物屬於What,也就是『是什麼』;但隨著年齡成熟,人生閱歷更多,更重要的是挖掘到背後的Why,也就是『為什麼』,我為什麼會成為現在的自己?我缺乏或擁有哪些禮物?為什麼我要這樣做?為什麼我會這樣說?」
比如他在NGO組織裡工作這麼長時間,大家常說他好有愛心,「我的自我覺察就是,我是不是因為優越感才在這裡工作?或是因為同情憐憫,讓我覺得自己有愛心?」
他認為,想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觀察」和「傾聽」,學習從自己的話語和行為裡,洞見自己。
他在新書《看見自己說的話》提到,他曾在一場工作坊裡,請學員為來訪的客人,設計一張家庭聚會菜單。A學員選擇了自己和家人各自愛吃的菜,B學員則找了客人愛吃的東西,以及適合小孩吃和男人們配酒的下酒菜。
看完菜單後,褚士瑩分析,A學員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知道她在乎的人喜歡什麼,是以自我為中心、同時家庭是她生活全部的人。B學員的菜單則都是為了取悅別人,先是客人,再來是小孩、男人,屬於討好型人格,同時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2位學員聽完之後都驚訝的點頭,從一張小小的菜單,就能發現這麼多關於自己的性格想法。
褚士瑩說,就像電腦的iOS或Windows,每個人都有一套「操作系統」,比如以自我為中心,或是討好型人格,看懂自己以後,幾乎就能回答諸多的「為什麼」,甚至還能以這樣的方式看懂別人,找到合適的相處方式。
圓夢不是追求結果 而是在路上
每個人都有夢想,但隨著年歲越大,給自己的限制是否越來越多?一輩子逐夢的褚士瑩直說,「夢想不是結果,而是過程,結果並不重要。」
從高中就開始游泳的他,這幾年又學了潛水。當他剛接觸潛水時,就有一個夢想,有天要到世界極高難度的潛點加拉巴哥(Galapagos)去,終於在最近達成,但這並不代表他完成了之後,就再也不潛水,「所謂的夢想,只是讓我知道自己在路上了。追尋夢想真正的意義,在於在路上,而不在於到達,一直走在夢想的路上,就是實現夢想。」
許多人總想著等我退休了、有時間了、錢存夠了再來圓夢,「年輕時總說,以後怎麼樣怎麼樣,50歲的人要知道,你以前說的那個『以後』,已經到了,就是現在!」只要是好的決定,不論什麼時候開始都不嫌晚。
相關閱讀:
‧ 褚士瑩著,《看見自己說的話:9堂雙向思考練習,解鎖你的對話力》,大田出版
‧ 褚士瑩著,《給自己10樣人生禮物:成就動詞型的生命地圖就在這10個關鍵(新版) 》,大田出版
‧ 褚士瑩著,《一個旅人,在西拉雅:遇見台式生活美感》,大田出版
2021/11/09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