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比留遺產更重要的事!終活推廣者許伊妃:幫媽媽納棺、討論遺言,讓我們更理解彼此
下一篇

自己的遺照自己準備!日本熟齡族流行「生前遺照」攝影,人生謝幕時也要美美地走

比留遺產更重要的事!終活推廣者許伊妃:幫媽媽納棺、討論遺言,讓我們更理解彼此

人生最大企劃案,應該照自己的意思準備!

文/陳莞欣 圖/和光里提供

編按:談論生死,讓在世的人更靠近。27歲的許伊妃,在殯葬業工作超過10年,看過許多人驟逝後徒留遺憾,成為家庭難以痊癒的傷口。她成立全台首家終活服務公司和光里,鼓勵大家在生前留下遺言、規劃自己的告別式。「躺進棺材的時候,不要帶著遺憾。」

喪葬,是人類最古老的儀式之一。但在21世紀的今日,我們告別世界的方式,能否有更多元的想像?

全台首家終活服務公司和光里創辦人許伊妃,在分享創業契機時,提到她兒時參加奶奶葬禮的經驗。鄉下風氣傳統,喪事為期49天,花了200多萬。「做功德、跳火圈、吞劍,統統都來。小孩跪到吵架,你說這應該嗎?」她說起那場葬禮,比起不捨,更多的是疏離。

「我本來就不是阿嬤帶大的孩子,一年只見阿嬤一次、說一兩句話。大人叫我一直跪,其實很奇怪。」她指出,一個人的離開,對在世的人有不同的意義。既然如此,又怎能指望一套固定的儀式撫慰所有人的情緒?

喪禮不該流於形式 「美葬」讓人到最後都活得像自己

現(2021)年27歲的許伊妃,16歲進入殯葬業工作。從端茶水、燒金紙、淨身、化妝到陪伴家屬,不到30歲的她,在這個行業已有超過10年資歷。去年,她創辦「和光里」,提供客製化的告別設計服務。包括企劃生前告別式、追思派對、滿足臨終者遺願等,讓「再見」有更細緻多元的選擇。

比留遺產更重要的事!終活推廣者許伊妃:幫媽媽納棺、討論遺言,讓我們更理解彼此_img_1

許伊妃在殯葬業工作多年後,自行創業推廣終活服務。

她特別強調,和光里並非殯葬業。「殯葬業是為亡者服務,我們是為生者服務。」

為什麼不做傳統的殯葬服務?身為七年級生的許伊妃,回答頗有年輕人的直率風格:「我覺得現在葬禮真的很『聳』!」她舉例,常見的紙紮,有許多違和的設計:豪華的跑車配上穿古裝的司機,現代風格的豪宅卻出現戴西瓜帽的童男女。「現在都什麼年代了,為什麼還有古裝的紙紮人?死者可能是很前衛的人,他的後事卻一切都很俗。」她搖頭。

她指出,許多傳統禮俗追溯緣起,皆有其美麗的意涵。然而,現代人往往不明究理,只是按表操課。原應讓人梳理悲傷、表達思念的葬禮,成了空有形式卻缺乏靈魂的儀式。

例如,在傳統公祭上,主持人會請來賓一一鞠躬致意。鞠躬完畢,就要立刻回位,讓下一組來賓上前。此外,賓客在公祭上不宜落淚,以免死者「走不了」。對此,許伊妃直言,「去靈堂是為了慰問,好好關心家屬的時間卻很少。還有,現在不哭,什麼時候才能哭?」

因此,她希望推廣「美葬」——只要符合亡者的作風,就是美好的葬禮。好比,告別式不一定要在殯儀館,可以在咖啡廳吃吃喝喝。喪禮未必要請孝女白琴啼哭,讓大家安靜弔念也很好。「人走了,不就是靈魂得到解脫,終於自由了?為什麼你的最後一程,一定要照著別人訂的SOP辦理?」

比留遺產更重要的事!終活推廣者許伊妃:幫媽媽納棺、討論遺言,讓我們更理解彼此_img_2

許伊妃在生日時為自己規劃的「美葬」。

死亡隨時可能來臨!好好「終活」,躺進棺材才不會有遺憾

在許伊妃眼中,一般人避談的死亡,是每分每秒都在發生的日常。她在殯葬業看過無數張死亡證明書,見證許多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離開人世:吃麻糬不小心噎死、生日意外變成忌日、確診罹癌到離開只相隔一日⋯⋯。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對夫妻,太太出門洗頭,遭遇車禍過世。一週後,先生因為太過悲傷,也離開了人世。靈堂懸掛的遺照,從一張變成2張。

「大家說不能談死,否則就是詛咒自己。但其實,意外和疾病,都是我們難以掌控的。」許伊妃說。她曾赴日本送行者學院進修,對當地人而言,死亡是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例如,遺體火化後,家屬會把骨灰帶回家中供養,就像至親始終陪在身邊。

自在看待生死的風氣,讓日本發展出蓬勃的終活產業。民眾走進書店,可以買到各種相關書籍,了解如何做生前整理、喪禮法事的相關知識。也有業者會帶團到墓園參訪、乘船出海體驗撒骨灰的行程。多樣化的終活體驗,讓人們在迎向人生終點前,做好應做的準備。

為什麼鼓勵人們要積極地進行「終活」?許伊妃提到,人在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後,會經過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沮喪等心路歷程。等到真的能夠接受事實,往往已經太遲。她曾遇過一位病重的客戶,因為無法出國,希望離世前至少能體驗「沖繩的味道」。儘管眾人以最快速度準備了零食、明信片等紀念品,當事人卻來不及體驗就先走一步。

「我不會說:大家應該每天想到自己隨時會死。但建議每隔一段時間,整理、思考一下這個議題。」許伊妃指出,終活不只是大家熟悉的預立遺囑、老前整理,這個產業的最大目的,是讓大家好好生活,「躺進棺材時沒有遺憾」。

因此,和光里的團隊有人擅長整理遺物、處置遺體,也有人專精音樂、體育。乍聽之下,有些業務似乎和終活無關?許伊妃解釋,「我們關心大家在世時的身心健康,因此三不五時就會上個瑜伽課,幫大家調整呼吸、放鬆腦袋。」活出每個當下的美好,就是實踐終活的精神。

躺進棺材的「記憶保存」體驗  如果生命只剩5分鐘,你想留下什麼?

人走了以後,該留下什麼給還在世的人?看過許多家屬在靈堂前爭產,許伊妃直言,「錢只會製造問題。人有錢就會作怪。」與其留下遺產製造爭端,不如留下回憶,傳遞愛與感謝。

在和光里的業務中,有一項「記憶保存」服務。工作人員會引導客戶躺入棺材中,在一片漆黑的空間中思考:「如果死後有5分鐘的時間復活,你想對家人、朋友說些什麼?」從棺材中起身後,再錄下留給親友的最後遺言。

比留遺產更重要的事!終活推廣者許伊妃:幫媽媽納棺、討論遺言,讓我們更理解彼此_img_3

死亡體驗後,再進行記憶保存,錄製給親友的訊息。假使即將離開人世,你想對最愛的人說什麼?

有趣的是,正如俗諺「不見棺材不掉淚」所言,從棺材中走出來的人,往往有滿腔心事想分享。許伊妃記得,曾有一對50世代的父母,或許是受「長輩包袱」影響,有許多話不好意思對孩子開口。但當工作人員打開棺材蓋子後,他們竟開始向孩子道歉。

「躺下去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怎麼會在這?我還不想那麼早死!」53歲的許媽媽彭蓓玉,也曾體驗過記憶保存的活動。她在棺材中想起自己年輕時遭遇過嚴重車禍,發生暫時性失憶。那次突然的瀕死經驗,讓她意識到自己鮮少主動表示對家人的愛。

比留遺產更重要的事!終活推廣者許伊妃:幫媽媽納棺、討論遺言,讓我們更理解彼此_img_4

許媽媽體驗「記憶保存」活動。親自躺進棺材,對生命會有不一樣的省思。(日常散步・李盈靜攝)

她笑說,剛開始女兒對她說「我愛妳」時,她反射性地回答:「妳要幹嘛?有什麼事嗎?」出生在傳統的華人家庭,讓她很難自然地表達內心真實的情感。但是,對生死的思考愈多,她愈是強烈地意識到,有話要及時說出口。

現在的她,已經在遺言中清楚交代,離開時要由女兒更衣、納棺。讓親朋好友見過最後一面,就直接火化。不需要敲鑼打鼓、誦經,也不需要繁複的儀式。「孩子們把我送到佛祖身邊,就去忙自己的事吧!哪天生活不如意,再來看看我就好。」

比留遺產更重要的事!終活推廣者許伊妃:幫媽媽納棺、討論遺言,讓我們更理解彼此_img_5

許伊妃親手幫媽媽做納棺練習。 

母女在討論身後事,非但沒有芥蒂,反而讓雙方的情感更靠近。許伊妃笑說,這對孩子而言是一件好事,「至少我以後不用擲筊問她想怎麼做!」

人生最大企劃案自己辦  告別式的意義,是讓生者得到撫慰與支持

許伊妃形容,圓滿的告別是人一生最後的任務。「工作上的一個小案子,你都會悉心做調查,人生最大的企劃案為什麼不準備?」

年輕的她,早已規劃好自己的告別式。每個親友會收到一張電影票、一包衛生紙、一張爆米花兌換券。大家進入電影院,觀賞她生前錄製好的「記憶保存」影片,重溫她這一生的故事。觀賞時,可以盡情地哭、笑,釋放所有情緒。「如果我過世地早,媽媽還在,她會欣慰看到那麼多人照顧過我、一路陪伴我。」

電影首映後,緊接著就是映後餐會。許伊妃提到,傳統喪事後雖會舉辦流水席,但賓客多是討論菜色、行程等無關緊要的話題,少有人會緬懷逝者。在她的想象中,朋友們可以在餐會上吃喝談笑、討論關於她的回憶。在交流當中,自然會創造連帶,「他們可以互相支持、陪伴,繼續過沒有許伊妃的生活。」

殯葬業有句老生常談:「棺材是裝死人,不是裝老人。」許伊妃認為,不論幾歲,都應對身後事超前部署。畢竟,「你的安排,就是在世者的未來!」

2021/10/07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下一篇

自己的遺照自己準備!日本熟齡族流行「生前遺照」攝影,人生謝幕時也要美美地走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中山藏藝所6樓集會室

  • 2024/03/06 ~ 2024/03/13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4期
  • 台北市

  • 2024/02/29 ~ 2024/04/11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2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2/27 ~ 2024/04/02

【50+學院╳享象】熟齡踢踏舞初階班第7期
  • 享象表演藝術場館

  • 2024/02/20 ~ 202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