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愛倫專欄|不再是原來的自己:5件疫情小事,藏著「老後幸福」的道理
善於發現愛的人,容易有新的快樂。
文/高愛倫 圖/Shutterstock
編按:新冠病毒大幅改變了原本的生活,避免群聚的你,是難受還是享受?高愛倫分享自己疫期的改變,她也記錄了生活裡的5個溫暖故事,疫情,是一個享受愛、依賴愛、認識愛的機會。你身邊也有很多愛的故事吧!如果沒有,何不自己主動創造?
解封了,但請你不要急著出去瘋。
疫情把很多人關進最強烈的孤獨時光,我當然也是其中之一,只是比起從前,早年的孤獨讓我失去自己,這次的孤獨讓我找回自己。
開始,我對疫情只有恐懼驚慌,適應了18個月之後,我從足不出戶到與世隔絕,已完全接受:這樣的生活形態很可能就是我們未來的生活常態。
認識真的自己:很多的需要,其實可以斷捨離
被迫留在家3個月,真的會被關瘋嗎?那些違紀趴趴走的,不完全是工作需要或生活需要,大家就是要享有進出的自主權。幾世紀的群居慣性,把人類訓練成「離開群聚」就失去「存在感」與「生之樂趣」。
但在疫情反覆中,是不是也可以趁機體會「很多的需要,根本就該是斷捨離的不需要」。
我的一個姊姊朋友憂鬱指數驟升,她說:「朋友走的走、病的病、老的老,然後還在的,全改變作息早睡早起,連電話聊天的對象都沒有了,一場疫情,讓我只剩下五分之二的朋友⋯⋯」她一方面怕外出,一方面怕在家。
英國首相宣布解封的次日,就發生5萬人確診的不幸,急於社交真的是太危險了。
別以為我垂垂老矣,很容易做到不出門不玩樂,因為我年輕時再好的體力,凡事,也守著應有的規範。
在不為社會添亂的避世生活裡,很驚醒、很驚喜的重新自我評價:原來,不再是原來的自己,也是重逢真正自己的一種良緣。
繼政治、宗教、性別平權之後,疫情這個新議題也產生同樣的效果~讓我們因此重新遇到彼此相愛的新朋友,剛好用來彌補我們難以置信失去一些要好朋友的傷心。
失去好朋友不是感情生變、不是語言衝突,僅僅是幾個主論,從漣漪擴大到漩渦,然後曾因核心價值而互敬的友誼崩潰了信任;中心思想是所有行為的依據,當我突然不能接招對話或不願辯駁曲直的時候,即便坐在對面,也言語無味、無話可聊。
我在疫情中學習選擇新的成長方向。
疫情很長 用這段時間當成往後「練習告別」的鍛鍊
因為疫情,我為家人與世人憂心忡忡。
當我驚慌時,我很容易錯用憤怒的情緒,就像當初我養四隻愛犬時,我們「5個人」「相依為命」的結果是:只要我出門工作,他們就發作「分離焦慮症」,在家裡狂奔、爬高、驚顫、發抖,口水濕透四腳、體溫升高到燙手,獸醫說這樣很容易造成猝死⋯⋯我每每的反應都是抱著他們痛哭,然後不是安慰他們而是責罵他們...。
我受困害怕與痛哭失聲,1年⋯⋯2年⋯⋯10年⋯⋯.我自己成為一個沒有自尊心的人,我的寶貝們也陪同成為沒有自尊心的狗,在那之後,在他們陸續不再受人間之苦離開我之後,我漸漸、我漸漸、我漸漸在所有的愛面前,都盡可能稀釋自己的濃度。
這次疫情時間很長,讓我有機會漸進式的鍛鍊強韌心智;更因全世界都陷在死亡威脅的驚悚劇中,陸續演出沒有告別式的遠行,以致我也多次預習所有跟家族有關的千思萬想。
老後幸福的新學習:你是否也享受愛、依賴愛、認識愛?
疫情,是一個「開門害怕,關門美好」的情感經驗。我們都在改變:
1. 享受愛
我從台北搬到基隆的4年,都是我坐巴士回台北看姊姊們,疫情來了,我連從家門走到電梯門都舉步維艱,怎麼可能外出?
於是姊妹相見的過程翻轉了,姊姊每星期開車來基隆看我,帶著大包小包蔬果,雖然她知道社區團食極多,但是表達感情是永遠不該省略的儀式。
我五十肩嚴重復發,連睡覺都痛苦,姊姊每星期二早上,從台北來接我去診所治療再送我回家,連續四星期,再也不像從前出現她嫌基隆太遠的態度。
2. 依賴愛
我沒有孩子,姐姐說自己的三個子女會孝順我的,但她的孩子都是乖寶寶型,成年了還是稚氣十足,我始終擔心他們連怎麼照顧父母都不機靈,哪有餘力照顧我?
結果,先是老三阿倫伉儷在網路上訂了最能對抗疫情的維他命及很多補給品宅配給我。
接著,老二琁琁常簡訊:「小姨媽不要太緊張,我們進出都會很謹慎注意安全的。」
要登記打疫苗時,老大瑋和琁問清楚我選擇醫院或診所的優先順序與日期,然後兵分二路各自負責登入不同的施打醫院網站掛號,結果早上8點零2分,就幫我掛到我「第一志願」的第一號。
對一般家庭,以上這些都是小事,對我,卻是大事,讓我相信他們長大了,也許可依靠了。
3. 推廣愛
姊姊的鄰居做早餐三明治,因為家庭負擔重,遇到疫情不得開放內用,更是雪上加霜。姊姊叫我幫她忙,我就在社區開團購,希望增加她的收入。
4個三明治一組100元,鄰居陳菊影私訊我:「人家從台北撫遠街送到基隆城上城才給100元,我們會不會太占人家便宜了?」
之後,鄰居每星期訂100~140個三明治,而且大家還主動要漲價一組120元,但秀珍婉謝美意,堅持只收100元;林紹利、張豐敏2位鄰居則託付我轉交三明治儲值金,表示長期支持。這是多好的愛?
愛,不是值錢不值錢的衡量。
愛,是心裡柔軟不柔軟的無聲語言。
還有,每個人感動點、心動點不一樣,不要勉強任何人來配合自己認為的「善」。
4. 理解愛
第二波疫情太兇惡,喜歡去市場逛逛的先生,知道我的「嚴厲」,再也不敢擅自去市場,非有必須時,要經過我同意,他才可以配備齊全:戴口罩、戴面罩、戴手套出門。
相對的,只要開門出去的事,他絕不讓我做,我只要管好家裡的一切,實在有什麼特別需要,他也逐漸學會上網購買。
半年沒整理頭髮,真的已經人沒人樣,第一次去剪100元頭髮,先生說:「我先去,如果沒人,我再電話叫你。」於是,我在沒人的空檔剪了一個安全頭。
不到必要,我不和人接觸,因為我很重要,我的家人都太粗枝大葉 ,我必須讓自己安好,才能約束或照顧他們。
5. 認識愛
《那些做自己的女人,和她們的餐桌》作者蔡佳妤,本來是我「愛倫書房」的成員,我也為書友代購很多她的書,一沒留神,她何時退群我竟然沒發現。
有一天,聯合報同事洪英來訊,言語急切,告訴我蔡佳妤臉書暗藏母女生活陷入困頓危機,我在書房裡略略簡述,很多書友自動解囊相助,懂事感恩的佳妤一一開列名單告訴我誰在幫助她,我的答覆:「誰對你好,你自己記住就好,不必回報我對象,我知道他們必會蒙福。」洪英甚至尋找機會,安排佳妤開個專欄,她歉然說稿費微薄,我說:「重點是可以拉升她的情緒指數。」
當我們被疫情關起來的時候,這不見天日的生活,讓我們在黯然寂靜中,看到聽到微弱或強大的聲音,於是很自然的,我們同時付出愛也得到愛。
基努李維主演一部「世界末日」之類的電影,主題是:他自外星派來毀滅地球,但是,他幾度受到人類感情的感動,願意再給地球人一次機會而撤銷毀滅機制⋯⋯
疫情、事件、我們、電影⋯⋯這是不是此刻地球人正面臨的生活遭遇與決擇?
2021/07/31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