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德誼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內文圖片提供/黃欣儀
編按:全台灣第一位輪椅導遊黃欣儀,在27歲時因為免疫性疾病導致半身癱瘓,一度對人生失去希望。但她沒有被病痛擊垮,更成為專職導遊,帶領同樣行動不便的輪椅族勇敢踏出門旅行,推動無障礙旅遊之餘,也為團員和自己找回自信。
對於行動不便的輪椅族而言,要想出門旅行,感覺既麻煩又不方便?在「輪椅導遊」黃欣儀的親身經歷中,其實一點也不難!
笑起來眼睛會瞇成一條線的黃欣儀,第一次發病是在27歲,因紅斑性狼瘡引發腦出血導致左半身癱瘓,當時她才剛新婚一年,正是對未來充滿美好想像的年紀。「剛生病的時候我每天哭,也會想說,為什麼是我,我是做錯什麼事?」
經歷二度癱瘓低潮 學會珍惜自己的獨一無二
發病之後,她無法活動自如,復健時甚至要別人踢著自己的腳才能前進。「你真的會想:這樣的身體這輩子還能做什麼?就覺得自己沒用了,更害怕拖累家人,除了沮喪、還有罪惡感。」
過去最愛穿高跟鞋的黃欣儀,經過一年努力復健,好不容易恢復行走能力,沒想到在29歲時,免疫系統再度攻擊她的脊髓神經,導致終生無法復原的下半身癱瘓。更令人難過的是,先生因無法接受這樣的壓力和重擔,而提出離婚要求。
「坦白說,我好幾次有過輕生的念頭,覺得走了一了百了,自己和身邊的人都不用受折磨。在日間照顧中心的時候,我常常聽著外面的人聲、車聲,覺得自己就是被世界拋棄的人。」黃欣儀說。
如此處在人生谷底的黃欣儀,後來靠著信仰以及病友們的相互支持,逐漸找到活下去的力量。「詩歌裡有一句歌詞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一開始聽到想說:我應該是獨一無二的倒楣吧!但後來認識很多輪椅族朋友,才發現自己其實並不孤單,很多人比我的處境更辛苦,但他們卻比我樂觀。」
「大概從那時我的想法就逐漸改變,不再只是看著缺少的部分,而是也看到自己還擁有些什麼。」黃欣儀說。
出門玩是最好復健 逐漸晉身旅遊達人
在漫長的復健生活中,她逐漸覺得,若每天只是在醫院裡重複著單調的動作,未免有些無聊,「生病的前10年,我都是在醫院復健,做水療、針灸或是肢體運動,坦白說那不是一個很讓人愉快的環境,看到的大多都是長時間病痛的人,大家臉上也不太會有笑容。」
「當時的大眾運輸對輪椅族還很不方便,如果想出門得等家人接送,實在是有點麻煩。」於是她請人把自己的車改裝,改用手操作煞車和油門。
因為復健太無聊,黃欣儀把自己的車改裝一番之後,從此可以到處趴趴走。
把出門旅行當作復健,黃欣儀逐漸找回過往開朗的個性,也喜歡到處走走看看。雖然移動不成問題,但抵達目的地之後,卻發現許多景點或設施對行動不便的人而言並不友善。「我就開始收集一些相關的資料,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許多朋友看到她分享的資訊,總會留言「感謝分享」、「看到這些漂亮照片,感覺就好像我自己也去玩了一樣」。「但我其實希望他們不只是看照片、而是真的踏出家門、親身去感受不是更好嗎?」
和輪椅族朋友聊天時,她也感覺到,其實很多人雖然想要出門,但是可能擔心交通不方便、需要別人幫忙怎麼辦?種種顧慮之下,還是無法鼓起勇氣。「我就把自己當成試驗品,實地去勘察,當時環境還不成熟,有時並不完全是缺乏無障礙設施的問題,而是沒有真正貼近輪椅族的需要。」
帶領輪椅族團員出遊 更貼近身障者需求
從自己想帶朋友出門去玩,到2012年正式成為專業導遊,在黃欣儀的親身經驗中,輪椅族出外旅行會遇到的困難,除了路面是否平緩可供輪椅推行,交通運輸工具是否有方便上下的設計,最常遇到的狀況就是「出入口或通道過窄」。
「像是有時洗手間裡面雖然有做無障礙設計,或是室內有電梯,但輪椅卻根本推不進去,往往只有實際使用者才會發現問題點。」
即使同樣是無障礙設施,也會有使用上的差異,例如廁所扶手以前大多做成固定式,如果空間不夠寬敞,就會造成移動不便,「比較新式的扶手會做成可動式,但大多數人就不知道當中差別」;另外像是沐浴時需要的洗澡椅,舊式設計大多是固定在牆上,但其實對於使用上並不方便。
方便舒適的洗澡椅,看似小細節對身障者而言卻非常重要。
黃欣儀在規劃行程前,一定會實際走訪勘景,確認現場狀況。「相對於一般導遊,因為我自己就是坐輪椅,所以更能了解團員們的需要,大家也會比較信任我的判斷。」
無障礙旅遊在規劃上,比一般行程更需要細緻的考量和服務人力。因此,愈多人願意走出家門,就愈能讓大眾了解無障礙環境的重要性。「同樣是坐著輪椅旅行,1個人和10個人出遊,被重視的程度一定不同。」
鼓勵團員踏出家門 大環境改善最有成就感
多年來,黃欣儀帶領許多輪椅族走出戶外,體會旅行的樂趣,「其實只要事前規劃妥善,很多團員甚至可以不需要陪伴者,自己一個人也能參加。」她甚至曾經帶著團員們到日本旅行,「有人就告訴我說,她是第一次沒有靠著家人幫忙出門旅行。」
黃欣儀建議,如果想要帶著輪椅族的家人、朋友出遊,事前一定要先做好相關詢問和準備。
最重要的第一步,是事先確認景點內輪椅的行動路線以及可到達的區域,景點、餐廳內是否設有無障礙廁所,輪椅是否可順利進出通行,以及最重要的住宿地點,特別是衛浴是否有無障礙設計。「對於身障者來說,如果時時都需要他人協助,其實會有心理壓力,能夠靠自己的力量自由移動是最好的。」
在詢問設施或參加無障礙旅遊行程時,最好也先提供身障狀況和輔具規格、型號,以便對方工作人員安排處理。
帶著輪椅族出門旅行,讓許多團員逐漸找回生活樂趣與自信。
「有時候擔心、害怕往往來自不了解,實際體驗之後,心裡的疑慮自然就消失了。」黃欣儀認為,只要事前調查準備充分,目前台灣的無障礙環境,已經具備一定的成熟度。
「特別是去(2020)年因為國旅大熱門,很多公部門投入資源做硬體改善,配合現行法令規定,新建的設施一定會有無障礙設備。有些以前去過的景點,現在都增加了無障礙廁所,就覺得很開心。」
近年國旅整體環境成熟,許多景點也都增設方便輪椅族使用的設施與服務。
帶團多年,她觀察到許多輪椅族因為發現自己原來可以出門旅行,個性逐漸變得開朗,也喜歡拍照了。
「有些團員彼此認識之後,他們也會自己揪團,一起租無障礙巴士出遊,不需要我帶團也能成行。但我很開心,因為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麼比可以和一般人過著一樣的生活更快樂。」「對我自己來說,看到大環境對身障者更友善,更多人可以放心出遊,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黃欣儀笑說。
相關閱讀:黃欣儀著,《無障礙旅遊:跟著輪椅導遊玩台灣》,游擊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