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暈眩是腦部疾病或只是退化?中年後眩暈成因、飲食與運動原則,一次看懂

注意身體警訊,防小病變成大病。
注意身體警訊,防小病變成大病。
2021.03.11
165,733
作者|陳莞欣
責任編輯|王美珍

注意身體警訊,防小病變成大病。

作者|陳莞欣 2021.03.11

責任編輯|王美珍165,733

文章用聽的
00:00 08:11 1

文/陳莞欣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眩暈是中、熟齡族最常見的問題之一。隨著年紀增長,人體的視覺、內耳、前庭和本體覺等主宰平衡感的功能退化,眩暈發作的頻率更高。除此之外,眩暈也可能是腦血管疾病的前兆,不可不慎。如何判斷眩暈的嚴重性,並加以預防?

偶爾沒來由地暈眩,想說休息一下就好?小心,這可能是腦部疾病的警訊或平衡感退化的前兆!

根據《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期刊刊載的資料統計,過了40歲以後,高達40%以上的人有眩暈的經驗。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科部部長林永松指出,儘管眩暈在中、熟齡族群中的好發率相當高,許多民眾卻不以為意,認為只要自行休息或服用成藥即可。長久下來,可能讓主宰平衡感的前庭功能加速退化,嚴重者還會延誤腦部疾病的黃金治療時機。

眩暈可能是救命的線索!「中樞性」與「週邊性」眩暈大不同

林永松指出,很多人會混淆「眩暈」和「頭暈」的差別。頭暈通常是因為人身處的環境在晃動而引發,例如暈車、暈船等,或者感冒所導致的內耳半規管功能暫時失調。相對的,眩暈的定義則是沒有外來刺激,人卻有「轉」的幻覺。例如在靜止的空間中,覺得地板會浮動、牆壁在轉動,或者身體天旋地轉,都是眩暈的可能表現。

他進一步說明,臨床上,眩暈的主因可分為「中樞性」與「週邊性」兩種。中樞性眩暈的可能原因,包括腦部缺氧、血管痙攣、栓塞等。更嚴重一點,也有可能是腫瘤壓迫到主宰平衡感的前庭。這種眩暈有致命的可能,需要盡快就醫。週邊性的眩暈,則是由內耳的半規管、前庭、球囊等功能障礙引起。此外,若患者有頸部動脈鈣化、頸椎骨刺等問題,在脖子轉動時也會有眩暈感。

該怎麼分辨自己的眩暈屬於哪一種?林永松指出,最簡單的方式是從眩暈時間判斷。除了嚴重的前庭神經炎外,一般內耳、前庭疾病的眩暈很少會持續超過2~3個小時。如果眩暈、漂浮的感覺維持數天,甚至還會走路不穩,就要懷疑有中樞性病變的可能。特別是年紀長、有腦血管疾病家族史、三高問題的人,出現眩暈症狀時應特別警覺。

眩暈好發機率隨年齡增加  自行服藥不就醫恐加速前庭退化

人體的平衡感是由視覺、內耳、前庭和本體覺所主宰,並由小腦統合。年紀愈大,前述4種感覺系統都會退化,再加上小腦功能衰退,眩暈的機率自然大幅提高。

許多人視頭暈為小毛病,只要吃成藥就能緩解,沒有必要就醫。但林永松指出,暈眩藥物多有抑制前庭的效用,有時也會引發嗜睡等副作用。長期吃成藥抑制眩暈問題,不只可能耽誤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時機,也不利於前庭功能進步。「邊吃止暈藥邊復健,會使你的康復之路走得更遠、藥吃得更久。」他說。

眩暈該看哪一科?林永松建議,若除了暈眩感外還有手腳無力、筷子拿不穩、講話口齒不清或劇烈疼痛等運動功能上的症狀,應優先到神經內科就診。如果是姿勢改變時瞬間有眩暈感,或者有耳朵悶塞、聽力障礙等症狀一併出現,則可到耳鼻喉科諮詢。

林永松指出,正因為眩暈背後的可能疾病非常多樣,每個人對「暈」的感受又差異極大,有時初診不容易判斷病因。就診時有幾個小訣竅,可以讓醫師更快掌握病況。

第一,先形容暈眩的感覺。是單純覺得頭有點重,或者有房子在旋轉、地板在搖晃的錯覺?走路時會不會步態不穩,容易傾斜?

第二,紀錄暈眩症狀持續的時間及一併出現的症狀。包括第一次發作的時間、發生的頻率、每次症狀維持多久、是否有耳鳴、頭痛、畏光、幻聽等不適,都有助於醫師找出真正的病因。

此外,很多年長者會服用三高、糖尿病的治療藥物,或者因憂鬱症、失眠問題而長期使用安眠藥、鎮定劑、抗焦慮藥物等,也都會導致暈眩發生。提供詳細病史與服用藥物內容,醫師才能做正確的診斷。

改善眩暈需知  多做前庭復健運動、吃含鈣、鎂食物

林永松指出,若眩暈不是腦血管疾病引起,而是單純的前庭功能退化所致,可以多做「前庭復健運動」。這套動作包含眼睛、頭部、肩膀,可增強平衡感。他建議每天至少做2、3次,持續3個月,即可明顯改善眩暈感,甚至不必再服藥。不過,復健初期患者會有明顯暈沉感,現場最好有家屬陪同,避免跌倒。

除了復健以外,林永松也指出,許多人的眩暈是偏頭痛所引起。同時有這兩種症狀的人,需少吃含有酪胺酸的食物,包括乳酪、起司、巧可力、肝臟、番茄、牛奶等,以及代糖、味精、含硝酸鹽的香腸、火腿、臘肉等加工食品。此外,很多人習慣喝咖啡減緩偏頭痛症狀。但咖啡喝太多容易產生依賴性,不喝咖啡時偏頭痛更嚴重。他建議咖啡一天以一杯為限,適量即可。

從預防角度而言,多吃含鈣、鎂的食物如小魚乾、深色蔬菜等,可協助肌肉收縮、緩解頭痛症狀,對改善眩暈也有幫助。含維他命B2的食物如深海魚油、豆類食品等,則可促進血液循環、平衡腦血管當中的血流量,避免偏頭痛並改善因血管痙攣引起的中樞性眩暈。養成運動習慣,增強肌耐力並保持關節靈活,也可增強本體感覺。讓平衡感進步,世界不再天旋地轉!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