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村恒子、奧田弘美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人生路上,煩惱誰人知?雖然人生困頓終究得自己解決,但如果有人能傾聽自己訴說,就會感到輕鬆許多。不論是訴說或是當傾聽者,有哪些方法可以讓自己稱職呢?
我原本每週上6天班,88歲之後,便停掉了2天門診,改為每週上4天班。
我經常這樣想:到了這把歲數,還能夠繼續工作嗎?但是要退休,還挺不容易的。
我跟理事長拜託:「也差不多該讓我退休了吧!」,但總被要求「再做一陣子,再做一陣子」,結果就一直工作到了今天(笑)。
能安心傾訴煩惱,心裡負擔就能減輕
話說回來,工作多年,的確會出現一些有趣的事。我有很多持續看診超過20年的病患,我們之間已經不是醫師和病患的關係,比較像是共同走過漫長人生歲月的夥伴。
我的病人們會說:「我已經習慣一個月來看醫生一次」,或是「很期待和醫生分享不能夠跟別人發的牢騷。」所以,我還真的沒辦法退休(笑)。
但是這一切,並不是因為我有特殊的醫療技術,或是心理諮商技巧,我只是樂於當大家的忠實聽眾而已。
「實在很不容易啊!我也跟妳一樣,我們都不容易。」
我會和病患一起高昂地談論自己的丈夫,鼓勵他們「在我這裡盡情抱怨」,發洩心裡積壓的不滿。我會當病患的同伴,和他們一起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簡單來說,我在看診時所做的,大概就是和病患一起想出過得更寬心的方法。
這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是會前來看診的人,就是沒有對象能夠安心傾訴痛苦或煩惱。
我幫助病患把積壓在內心的那些日常瑣碎小事,拿出來說說笑笑。只是這樣,往往就能夠讓他們的心靈得到救贖。
想要貼近一個人的心,就是試著站在他的立場,傾聽他說話。
就算無法從談話中獲得有用的建議,或是醍醐灌頂般的妙見,只要對方能夠站在我們的立場,聆聽我們說話,就有助於減輕心裡的負擔。
不要投入太多情緒,聽了煩惱要保密
不過,雖然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並不代表要同情對方。「唉!是這樣啊」、「你辛苦了」,只要耐心傾聽對方說話就好。
如果投入太多個人情緒,就會出問題。我建議,最好是保持適當的距離,真心與對方一起感慨彼此的「難處」就好。
無論是依靠藥物或他人建議,都無法百分之百消除內心的煩惱。問題的解答,只能靠自己花費很長的時間,一點一滴辛苦地尋找。
不過,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若是只能夠一個人面對,真的十分辛苦。如果你周遭有正陷入煩惱、意志消沉的朋友,請聆聽他們的心聲吧!
能夠一起盡情互訴牢騷,也是很不錯的事。很多人會因為「我很辛苦,你也很不容易啊!」這句話,就得到救贖。
有一件事必須謹守,聽了他人的煩惱之後,絕對要保守祕密。不能夠背叛對方的信任,這是身為人應有的道義。
擁有能夠安心互訴牢騷、互示弱點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保有能夠安心揭露自己弱點的良好人際關係,就能夠神采奕奕地生活下去。
(本文摘自中村恒子、奧田弘美著,《日日靜好:90歲精神科醫師教你恬淡慢活的幸福人生》,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