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編劇的幸福秘訣:養成生日時好好思考死亡的習慣
思考死亡,等於重新思考怎麼活。
文/橋田壽賀子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現在市面上有所謂的臨終筆記,朋友也送了一本給我。只要將裡頭設定好的項目填妥就行了,真的很不錯。我以為很方便,但仔細一看才發現,選項包括緊急通知人、遺物分配等,甚至還得寫出親友的聯絡方式和給他們的遺言。這對像我這樣沒有親友、孤身一人的人來說,用起來不是很方便,因為根本沒有東西可以寫。
於是我放棄那種複雜的東西,只拿了一本最簡單、常見的筆記本,記下最少的必要項目。
趁年輕就開始思考
我一直到90歲才開始做這件事,但其實早一點進行會更好。最好趁年輕就開始思考,例如「我想要安樂死」,或是「只要還有呼吸,就算沒有意識,我也想活下去」,並且每年針對內容再重新思考記錄。
思考自己的死亡,同時也是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
畢竟沒有人知道災難何時會降臨。
如果可以當場死亡最幸福,不需要參考每年生日寫下的死亡意願,也不用擔心是否能安樂死。
不過,有人還年輕就發生腦中風,或者說不定只是走在人行道上,就被暴衝而來的車子撞飛,成了半身不遂。
所以,最好還是利用每年生日的時候,好好回想這一年來生活的意義與歡樂,思考自己的死亡。在自己出生的日子思考自己的死亡,這似乎是個不錯的習慣。
不想這麼做的人,就按照目前的方式什麼都不用思考,像大家一樣地死去就好。
迎接成年也認真面對死亡
就當作是一種劃分,在迎接成年的那一刻,針對自己希望的死亡方式、器官捐贈意願等事先思考整理寫下,我認為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基本上,日本風氣視死為不祥、將公開討論死亡當成禁忌,本來就不是很恰當。畢竟誰不會死。
日本之所以沒有培育面對死亡的專業醫生,關於死亡在法律及醫療上的觀念無法一致,也是因為這種風氣造成的吧。
日本人真的應該更認真學習關於死亡的種種。因為,思考死亡可以使人生豐富。
(本文摘錄橋田壽賀子著,《請讓我安詳快樂的死》,大塊文化出版。)
☆加入50+LINE,每日資訊不漏接!https://line.me/R/ti/p/%40efu3793r
2018/10/05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加入50+網站會員!即享專屬7大權益
→https://pse.is/44efyk
實踐夢想的第一步「50X50夢想計畫」
→https://pse.is/3gf6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