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健康時,提早詢問他們想接受誰的照顧
提早作好準備,避免危急時刻慌了手腳。
文/清水晶子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決定能夠替父母做判斷的人
你的父母可能會因為罹患失智症而失去判斷力,因為腦中風而突然無法說話,或是因為遭遇交通事故而失去意識。
這種時候,就必須由他們的伴侶或其中一名子女擔任代理人,替他們判斷「要入住哪間安養機構」或是「接受什麼樣的治療」。
然而,會出現問題的狀況經常發生在孩子不只一個的情況下。譬如小女兒決定將父母送進安養機構時,大女兒從旁阻攔:「我怎麼沒聽說過這件事」、「爸爸真的希望妳這麼做嗎?」
結果小女兒反駁:「是妳叫我自己決定的。」、「我之前不是跟妳說過了嗎?」
最後經常演變成互相推卸責任,為父母的事情爭吵耗費心神。我好幾次目睹原本感情很好的兄弟姊妹,在殯儀館或醫院吵架的情景。為了避免事態演變至此,請先釐清為父母做決定的責任歸屬,換句話說就是推派一位能替父母做出判斷的代理人。這個人決定的事情務必讓全家人知道,需要商量的時候也請所有的兄弟姊妹都務必出席。
代理人絕對不能隨意下決定,每次的判斷都必須與醫師、護理師、看護人員討論,理解狀況之後才做出結論。代理人也必須有能力理解醫療與照護知識,所以與其讓高齡伴侶擔任這個角色,不如把責任交給子女比較令人放心。因為子女更懂得上網找資料,並活用周遭的人際網路。
留在世上的伴侶面對自己日益老化這件事也會心懷不安。如果你能替父母做判斷,帶給他們安心感,也是一件好事吧!
詢問父母希望讓誰照顧
全家必須決定一位能夠替父母做判斷的人,假設這個人是長子,當父母行動不便,必須依靠別人照顧時,照顧他們的人卻不一定非得是這位長子不可。
接受別人照護,也代表會讓別人看見自己非常私密、難為情的部分。有些人不習慣讓別人觸碰自己的身體,也有父母不希望長子幫自己換尿布、餵自己吃飯,覺得這些事情最好由身為女性的長女來做。
某位女性因為癌症而臥床,聽說她無論如何都不讓先生處理自己的排泄物。另一方面先生也說:「我實在無法幫太太處理排泄問題。」由此可知,就算是長年一起生活的夫妻,也會發生這種狀況。
老實說,讓心裡有所抗拒的人照護,父母也會覺得有壓力。當父母生病、行動不便的時候,我們都會希望儘量讓他們過得舒適、沒有壓力吧!
我父親在住院十天後,就對自己的大小便失去感覺了。
「妳可以幫我檢查一下尿布嗎?」
父親這麼對我說。於是我看了一下他的尿布,他排出了不少糞便。
「很不舒服吧?我幫你換一塊新的!」我提議。
但父親拒絕了:「這樣太難為情了,等妳媽來再換吧。」
最後他一直等到母親來了才願意換尿布。
後來除了母親之外,他也會拜託護理師幫忙,但就是不讓我幫他換。
所以請你理解,像這樣必須依靠別人才能活下去的感覺,是一種屈辱的感受。
即便是在照護中,維護當事人的自尊心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提供幫助時,一定要對當事人說一聲。
你的幫助是多管閒事的強制行為,還是親切的行動,取決於當事人。對方是否要「接受你的照護」、「接受你的幫忙」,不是你可以決定的。
所以請事先確認父母老了之後「想要接受誰的照顧」、「想要與誰一起生活」、「把誰當成心靈支柱」這三件事情。
有些父母會全部選擇同一個人,但也有父母會全部選擇不同的人。如果能夠趁著父母還健康的時候,知道自己必須擔任的角色,也能事先做好心理準備。
(本文摘錄自清水晶子著,《在告別中學會更愛父母:用關懷參與父母離開前的六十四件事》,木馬文化出版。)
2017/12/05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