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單身生活,從誠實面對自己開始
一個人生活最重要的功課,正是面對無可逃避的自己。
文/蘇絢慧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生活,從面對自己開始
大部分人面對外界衝突,通常想的是去控制別人,而非引導自己的調適及改變。
在北京工作時,一個人出遠門多天,所以多了許多單獨走走停停的機會。工作之餘,一個人在住處寫稿、校稿,一個人提醒著自己吃飯、睡覺。
一個人的移動,一個人的旅程,我有許多機會去體會關於一個人的時刻。無論發生什麼情況,都需要由自己親自去面對、處理,沒有法子逃避或閃躲。也才突然發現,一個人生活,沒有依賴與怪罪的權利。
若是身邊有親密的人同行,遇見不順利或是麻煩事,就會忍不住想發脾氣,任意的耍賴、鬧彆扭、怪罪、遷怒、發洩、轉移……
有次因為趕時間,坐了計程車到某處,但司機停靠的地方,距離我指定要到達的目的地還有些許距離。因為車道方向的緣故,若執意要他開到正確位置,便要繞道很久。已經趕時間的我,突然多了好幾分鐘的路要走,但礙於現況,只好心不甘情不願下車,用走的,或許快些。
下車的我,忽然仰天嘆了一口氣:好,趕時間,走吧!要走這麼一段也是沒辦法的,花了計程車錢卻沒帶來便利,只好認了。
於是,打起精神便大步往前走。
頓時,我有了發覺。我想若我身邊是伴侶或好友,我一定對他抱怨不停,然後情緒顯於色的展現出不悅和不甘心,一副那司機跟我有深仇大恨的嘴臉。
但是,當下只有我一個人,我得選擇要自己一個人,生悶氣碎念著走那段路,還是,接納了這些狀況,為自己打氣,然後往前走。
特別在身體不適時,這種體會更深。生病會讓心情煩躁,但是,煩躁無法為我帶來什麼好處,我得為自己料理、為自己準備藥物、為自己處理大小事情。當身邊沒有人在時,我若推卸照顧自己的責任,只是把自己更往幽谷裡推。
沒有人守在身邊,就沒了可推卸埋怨的人,一切就像一個人修行的狀態。世界靜止在我自己的視野,只有小小的空間、短短的距離,我和我自己在一起。
然後,我領悟了。年輕時,我的情緒無法自控,總是瞬間爆表,不是遷怒別人就是轉嫁在他人身上,要別人為我的情緒負責,這其實是多麼幼稚的狀態,一種不為自己負責的行為。但只有你一個人時,你才能明白,無論你哭你笑,你像小孩一般的臥倒在地上,腳搥著地,身邊沒有了另一個人,那麼做這一切好像都是多餘,你必須學會安撫這一個自己,也鼓勵這一個自己,站起來,繼續走下去。
你哭你笑,不會有其他人出現和你在一起,不會有其他人有反應。只有你一個人,你便得學會如何陪伴自己、控制自己、照顧自己,再把自己扶持起來。
我這十幾年修身養性不少,情緒自控得較好,也漸漸領悟了情緒要由自己親自照顧及安撫的重要。
若是生命,有必須自己一個人生活的日子來臨,其實都是特別安排的一段學期吧!為自己,真正負起生命責任,學習管得住自己的開始。
生活,要讓自己不要總在緊要關頭被情緒左右,而無法穩定安靜的處理狀況,就是要好好的面對自己。自己,若都不想看見自己,想撇開自己,哪能期待有一個誰,會永無止盡,無條件的包容及安撫這樣的你呢?
誰,真的會讓自己的生活,為了滿足這樣一個你,背負如此沉重的壓力?
如果,連你自己都不想照顧這樣的一個你,又有誰有這個責任,或是義務,要接納及照顧如此失控又時常衝動的你呢?
一個人的生活,真是修身養性的好時間無誤啊!
若是人,總是仗著自己的依賴心,而勒令、要求著關係中的另一個人,應該要來滿足自己,說什麼也不願意體會生命的成長成熟,及自我獨力承接的能力該如何建立和累積;那麼,無論他成長到幾歲的年齡,他都會把自己活在巨嬰狀態,對於他人無法盡如自己的意,充滿挫敗及埋怨。
人性的傾向,不正是如此嗎?自己的挫折及難受,想到的不是可以如何調整及面對,而是:「都是那個某人害的,讓我有了挫折、難過、痛苦、不堪,讓我這麼不快樂。如果外在的人(環境)不要這樣對我,不要這麼不按照我的意思做,那麼,我的痛苦及低落情緒,就不會發生,也不會存在了。」
這正是一個孩童狀態的反應。對孩童來說,世界的一切,都不是他可以掌握的,他也體會不了自己真正的能力為何(尚在發展)。對於所遭遇的事件,他無奈的承受,卻同時對外界所發生的一切,感到不滿和挫敗。面對那些挫折和不滿的糟糕感覺,孩童的能力,還無法處理這麼複雜的內外衝擊,只能毫不考慮的採取指責自己,來讓自己接受環境發生的事件,不然就是,怪罪外界、排斥外界,來迴避經驗內在那些「是自己無能為力」、「是自己不好」的感受。
所以,大部分的人,面對與外界的衝突和不一致時,通常想的是去控制別人符合、左右別人滿足,而不是學習關照自己、承接自己、滿足自己,及引導自己調適或改變。
一個無法自立的人,也無法如實擁有自己的人生。他有太多部分要依賴他人供應,即使是自己的情緒、自己的生活責任,也習慣仰賴他人的安撫及關注。他蔓延及分裂自己的生存臍帶往不同的關係延伸;所在之處,這些臍帶便連結、吸附不同的對象,汲取他人的能量和資源。
若有人抵抗,不願受其控制及支配,想劃開界線範圍,以避免被汲取濫用,則巨嬰狀態的內在,立即湧現強大的不滿足及不安全感,如狂風如暴雨,侵襲周圍所有的人,讓他人難以招架,直至消滅。
這正是我們的人際關係,總讓我們經歷彼此傷害,又彼此吞噬的原因。當各自皆是無法自立的個體,那麼,關係的存在,就容易成為我們鞏固生存需求,必須依附,也必須利用的對象。當關係被利用、汲取殆盡,往往也就是關係的終點。
或許某些人來說,自立、學會一個人生活,從來不在生命的選項中。無論如何,生活都需要依賴著關係,讓另一個人來為自己負擔生命的課題。然而,為安全感及生存需求索討而來的關係,必然無法經歷自由和自主的自己,在相互索取中,再相互控訴失望和失落,在相互挫敗中,再相互怪罪及攻擊的情節,將永無止息於關係中重複。
能夠承接自己、有自我效能的人,才能真實有能力在關係中,真正的讓自己更好,也樂意支持關係中的另一個人,讓他成為更好的人。
無法照顧好自己的生活,當關係全然消逝時,也就是落入大海,求救無援的時刻。
但只要你願意信任自己,即使是落入大海,感覺不到救援,你也會陪著自己好好沉住氣,保留好體力,與大海共存。體會隨遇而安,然後與自己,經歷生命的每時每刻。
(本文摘錄自蘇絢慧著,《入夜,擁抱你:安撫黑暗中孤獨的自己》,麥田出版。)
2017/09/29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