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老後生活,怎麼樣才能自在又安心?
獨居生活很自在,但記得找好可以互助的支援網絡。
文/王乾任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老後獨居有哪些前提?
雖然老後獨居正在流行,而我在《人生下半場的幸福劇本》中也提到過一個人住的優點。不過,那是在有其他條件的配合下,像是身體健康且未退出社交網絡,家人親友經常來往或住在附近,或是已經預先規劃好了獨居生活的實踐之道,平日會到處趴趴走,甚至出門工作,且能接受一個人的孤獨。
如果沒有以上的條件輔佐,又不幸生病,雖然痊癒但卻對身體造成後遺症,從此不良於行,便會因獨居而與外界切斷聯繫,漸漸自我封閉。
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曾發表一份報告,指出「社交上的隔離與孤獨感,會增加高齡者的死亡率」。
我的祖母剛進入熟年期時,原本也是個活潑開朗外向又健談的人,參加長青學苑,每天到公園打太極拳,一年跟朋友出國旅遊好幾趟,雖然自己一個人住(姑姑跟父親住在附近),但日子過得很愜意。
直到後來她在一次出門時,不小心摔傷了腳,雖然治療好了,但卻有了陰影,且在養病時體能和腿力大不如前,變得愈來愈封閉,不再去公園打太極拳,不再參加長青學苑,也不想跟朋友出門旅行,成天一個人窩在家裡,每天醒來就坐在椅子上發呆,雖然姑姑跟父親每天都會過去看她,帶飯菜給她,順便清掃居住環境,但就失去了往日的那種光彩。
雖然姑姑跟父親都希望把祖母接到家裡照顧,但祖母堅持一個人住,不想打擾子女的生活,他們只好作罷。
後來祖母實在衰弱得太嚴重,父親和姑姑也都已經進入熟年期,根本無力在旁照顧,加上祖母也不希望他們每天在旁邊照顧,遂選擇入住家裡附近的養老院。
上述還是有親人作為支援網絡,從旁協助獨居的情況。如果是真正的老後獨居,完全沒有家人照護時,又會變成什麼光景?
別以為這樣的事情不可能發生。
隨著少子化與終身不婚的情況日漸普及,臺灣的下一代或再下一代,遭遇老後獨居,無親族或子女協力照顧的情況,肯定只會多不會少。
如何獨居不離群?
許多臺灣人似乎仍然抗拒入住養老院,理由多半是怕外人覺得家庭不幸或子孫不孝,另外就是對於臺灣的安養院過度醫療化的環境感到不滿意,入住安養院彷彿就準備躺著等死,是以許多人都很避諱。
幸好我的祖母當年並不是很介意,選擇了對子女比較沒有負擔的生活方式。
的確,過往臺灣的安養機構有過度醫療化的問題,整個的空間設計和生活動線規劃,不免讓某些入住高齡者覺得自己是進來等死,與正常社會隔絕,因而產生排斥。
幸好隨著高齡化與少子化時代的來臨,愈來愈多單位開始重視老後生活照護,在地老化、友善城市、通用設計、安全照護等觀念,逐漸引入臺灣的老後生活照護系統,相信過度醫療化的現象會逐漸緩解,更加人性化的社群式在地老化生活照護,將會成為未來主流。
目前在臺灣,也已經有老人公寓可以選擇,像是臺北市的陽明山老人公寓、朱崙老人公寓,新北市五股區的老人公寓,臺南市的長青公寓,高雄市老人公寓崧鶴樓等等。
不過,首要的關鍵,還是高齡者自己對於老後生活照護或入住安養院的心態能夠調適好。
少子化與高齡化同時來臨的社會趨勢,直白意義就是「照護人手不足」,兒孫輩的人數比祖父母輩少。
過去的家庭,生養眾多,一對父母照顧多名子女,邊工作邊把子女拉拔長大,還能奉養老父老母。這些父母為什麼可以撐過來,而今天的父母卻無法兼顧?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支撐父母的社群網絡變了。
過去的人們住在彼此互相認識,且有血緣或姻親關係的社群網絡裡,鄰里彼此都認識,每個人都能幫忙照顧其他家庭的子女或長輩,家庭中年長的子女也能幫忙,加上對子女沒有那麼細心呵護的教育方式、以及高齡人口數沒有今天來得多,種種情況下,讓生養眾多的父母得以上下兼顧。
而如今的現狀跟過往截然不同,人們逐漸往大都市搬遷,小家庭成為主流,甚至高風險的非典型家庭逐年增加。跟血親與姻親的關係逐漸淡薄,人們不再靠自己的血緣和姻親建立社會安全網,而是仰賴自己的力量照顧子女和年邁的父母。加上經濟發展長期遲緩,人均所得遲遲難以成長,女性也大量投入職場,照顧家族幼童或長輩的人手捉襟見肘,照護悲劇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層出不窮,難以停止。
未來的家庭組織模式將比現在還要多元,單親、無子女的頂客族、經濟有困難的高風險家庭,以及繼親屬組成的拼裝車家庭等等,這些不足以維繫人際網絡連帶緊密的新式家庭愈來愈多,再加上高齡化、少子化衝擊造成的高扶養比,一個工作人口同時得扶養高齡父母和年幼子女,還得避免自己身體不要出狀況能夠繼續工作,著實是一個脆弱不堪的社會結構。
上野千鶴子的《一個人的老後》一書中,便介紹了很多關於避免老後同居的作法。像是打算終身不婚的人,趁年輕時預先找好老後可以一起入住養老院,或一起興建老後安養集合住宅的朋友,改以朋友為基礎的人際網絡,作為支援自己老後生活的幫手。
規劃熟年期的獨居歲月該怎麼過這件事情,跟規劃遺囑一樣重要,與其被動接受遲早會發生的事情,不如自己主動選擇。
(本文摘錄整理自王乾任著,《人生中場拉警報》,三民書局出版。)
2017/09/27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