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力親為才孝順? 打破家庭照顧神話,才能讓親子都得到幸福
要是誤解而太過執著於家庭神話,家庭關係就會扭曲。
文/佐藤眞一 譯/林美琪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不必開口,夫妻之間就心有靈犀一點通。」
「家人之間不能有祕密。」
「沒有風風雨雨、不出差錯,是家庭的幸福。」
「大家都聽父親的,家庭就能和樂融融。」
以上這些金科玉律,你認為如何?是「的確如此」或者「沒那回事」?
其實,這些都是所謂的「家庭神話」,乍看之下,的確會讓人覺得幸福的家庭就該如此。因此,有人就真的信以為真,但大多數的人都知道這是「神話」,卻還是選擇相信它。
例如,老公喜歡車站前小吃店的老闆娘,但不會對老婆說。老婆在老公上班時和朋友去有名的法式餐廳吃中飯,也不會跟老公說。這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說是祕密也還真是祕密。不管是不是絕對不對家人提起的事,身為父母,總還是會耳提面命地要孩子:「不能有事情瞞著我!」
孩子也是一樣的。嘴巴上說:「知道了。」但沒對爸媽說的事可多著呢!令人吃驚的是,有調查報告指出,才上幼稚園的小孩居然就會瞞著爸媽了。
大家都知道家庭神話不過就是神話而已,又為什麼一副很當真的模樣?這是因為家庭神話具有凝聚家庭成員、維持家庭關係的功能,能夠讓家庭關係更為融洽。
「不必開口,夫妻之間就心有靈犀一點通。」表示夫妻很恩愛;如果是「對方在想什麼都搞不清楚」,就表示夫妻雙方沒有信任感。說「家人之間沒有祕密」,就能安心地過生活,要是說「盡瞞著我」,日子鐵定不平靜。
但是,家庭神話終究是神話,並非真實的,要是誤解而太過執著於家庭神話,家庭關係就會扭曲。例如嘴巴上說:「不可以有事瞞著我!」卻隨便偷看孩子的日記,後果會如何呢?親子間的信賴關係會因此瓦解;要是認為「沒有風風雨雨才幸福」,想說的話都不說,後果又會如何呢?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
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看護時。
「由家人來看護才幸福。」
「照護父母或配偶,是家人的愛的表現。」
「照護父母或配偶,從來不感到辛苦。」
你的周遭有抱持這種想法的人嗎?要是被這種「看護家人的神話」套住,看護的人也好、被看護的人也好,都會不敢表達因看護而產生的負面情緒,那麼,總有一天有一方會爆發出來的。
雙方的負面情緒,舉例來說,被看護的那方可能會覺得:「搞什麼?不能弄好一點嗎?」「都不能體會我的心情。」看護的這方則可能認為:「為什麼我的時間非要花在這個人身上不可?」「如果能表示一下感激不是更好嗎?」看護的時間愈長,雙方都愈會產生這種負面情緒。
不過,就在幾十年前,日本人不但普遍相信這種看護家人的神話,而且家庭關係並未扭曲。這是因為當時人的壽命並不如今日這麼長,長期被看護以及因為失智症而被看護的人並沒這麼多,所以問題並未浮上檯面。當時一句話就說完了:「看護是媳婦的責任。」
而今,家庭形態快速朝核心家庭發展,更同步邁入高齡化社會,可以說從一九八○年代起,問題才浮上檯面。而且,女性開始走出家庭,再加上女權運動方興未艾,都大大促使女性從看護的職責中解放出來,於是誕生了看護保險。
雖然我們也在這波潮流當中,但今日仍有不少人被看護家人的神話束縛住,因而惡意看護或虐待等悲劇時有所聞。當然,子女照顧父母,父母期待被子女照顧,這是天經地義的,這也是幸福家庭的要素,但要是被神話捆綁住,將是不幸的開始。
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的恐怖世界
最近有一個被看護家人神話所縛的案例,非常引人關注,就是一個將近中年的未婚兒子和年老的母親兩人一起生活。儘管並非所有的母親與兒子都是這樣,但只有兩人住在一起的母親和兒子,很容易陷入相依為命的「互相依附」關係中,兩人的關係會過於緊密而無法接納別人。
母親太過寵愛兒子,同時堅信被兒子照顧是人間最大的福氣,就完完全全相信兒子,將自己托付給兒子。當社福人員建議:「請個人來幫忙比較好。」「要不要去日間照護中心看看?」母親總是一概拒絕地說:「不要!我這樣很好,我兒子全都會幫我做。」也就是說,這位母親不容第三個人介入他們的生活。因此,她要求兒子:「由你來照顧我。」
而這個兒子其實心裡是想要找人來幫忙照顧母親的,但被母親這麼一說,他也不得不回答:「我知道了!我照顧妳沒問題!」除了兒子本身也很依賴母親之外,基本上也是因為他相信看護家人的神話。而且,話都說出口了,就被自己的話給綁住而無法脫身了。
為什麼會被自己的話綁住?因為我們基本上都會希望自己言行一致,如果說一套做一套,就會不開心,這就叫做「承諾」。例如到了商店,一旦說出:「我要買這個。」就很難再改變主意說:「其實我不需要。」這就是「承諾」起的作用。而且,在時間、勞力、金錢上,只要投下的資源愈多,「承諾」起的作用就愈大。
兒子在照顧母親這件事上,已經投入了龐大的時間、精力和心思,事到如今,是怎麼也說不出:「不要照顧妳了!」除了被「由家人來看護才幸福。」「照護父母,是家人愛的表現。」這種看護家人的神話束縛住之外,也是因為「承諾」作祟的關係。
這是很危險的。即便是最親愛的父母和子女,某一方也不會事事都依另一方的意思去做,所以總會累積壓力。更糟糕的是,因為認定對方和自己必須同心同德,一旦對方不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就會感到憤恨不已。而且,這兩個人既沒有可以商量的人,也沒有解決的方法,因為他們向來拒絕外來的幫助,總是認為只能自己來。
這種狀態持續下去的話,就會出現虐待,更糟糕的是還可能演變成藉照顧的機會殺人。要避免這種悲劇是很困難的,要能打破看護家人的神話,這點非常重要。此外,還要接受社會的支援,讓兩人之間能夠透透氣才行。
(本文摘錄自佐藤眞一著,《為什麼任性的父母更長壽?:理解老後行為和心理的轉變,和父母相處得更自在愉快》,木馬文化出版)
2017/09/27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