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醫師作家吳妮民:深夜安養中心的警笛聲,教會我生命的功課
下一篇

捨棄對自己的過度自信,才能迎來40歲以後更好的自己

醫師作家吳妮民:深夜安養中心的警笛聲,教會我生命的功課

沒有人的松林裡,一株松樹的倒下到底有沒有發出聲音?

文/吳妮民  圖片來源/《耳朵的棲息與散步:記憶台北聲音風景》,大塊文化出版

張愛玲在〈公寓生活記趣〉裡寫,「我喜歡聽市聲。比我較有詩意的人在枕上聽松濤,聽海嘯,我是非得聽見電車響才睡得著覺的。」—誰都知道,女作家雖自陳對生活不在行,卻始終對人世瑣碎有種異樣的熱愛,愈是俗氣,愈是好—其中,包括了鎮日叮叮噹噹駛過大街的電車。

我便常拿這組名言來與留居醫院旁的那段記憶對照。幾年前還住醫護宿舍時,房間位置高,十樓,邊間,臨一整面透光的窗。自窗眺出,即是敞大筆直、植滿黃花風鈴木的馬路;醫院樓群就矗立宿舍對過,只消過個紅綠燈,不用三分鐘即抵正門口,對在醫院輪班的人而言,這確實方便極了。但距離近的代價,便是無時無刻不聽見救護車聲—任何時候,從市內各處飆駛而來的救護車,皆鳴響著警笛,急忽忽地自遠至近,在路口轉彎、再疾行,拐進急診室車道。我拉起百葉窗扇,看遠遠車頂上那球凌厲紅光一收一放,暗夜中,格外令人驚心。

然而,驚心也是會習慣的。久了,警笛聲就在聽覺中消隱了。

回到台北後,落腳城南半山腰。地點是先生選的,他偏好靜謐疏闊、接近自然的居處。社區的確安靜,各路公車半小時方上山一班,整座山頭沒有商店,若購物則須開車或步行至山下市街。夜來,樹林裡蟲唧及蛙嘓盈盈,清晨四五點,早醒的各類禽鳥已經開始遠近啼囀。

確實,這裡是個靜好的所在。

直到某天,先生問:「你沒發現,附近出入的救護車很多嗎?」

經他提醒,我才意識到,常有那再熟悉也不過的蜂鳴器聲,哇哇響著、自山腳蜿蜒駛上來,到得最近也是最大聲時便戛然收束;一會兒後,警笛復又開動,嗡咿嗡咿下山去,那具有威脅性的警報聲音於是漸行漸遠。來時熱烈,去時冷。

原來,在我們的社區後方,有一老人安養中心。那是規劃得井井有條、乾淨整齊的院區,園內有洋紅色大樓數棟,格局方正;又坐落山坳,被深淺綠意環抱,獨立於這條山徑的盡頭。平日,院外打擾的人車不多,只見銀髮住民與來訪親友在人行道上施施偕行,真可稱得上環境清幽。這裡入住條件嚴格,收費亦昂,並非任何人都能負擔得起;而費用反映在品質上,院區且依照護型態分做三等:生活尚堪自理的,適合老人公寓,專供退休後又不想與兒女同宿者入住;中度失能者,需登記至養護區,若是已臥床、插上管路者,則該歸為長期照護區。

自從知道了這家安養機構,我便不時從後窗眺看。我看得見機構邊沿直攀頂樓的金屬排煙管,每天三次自上游飄來的蒸氣味,會告訴我他們何時開飯,哪餐內附炸魚。老人公寓區離我最近,我能清楚望見這一面所有的陽台,偶爾也見住民上陽台澆花、晾衣。深夜,山區盡黑寂,惟養護及長照院區燈光不歇,我甚至能從自己的位置,覷見窗裡青白燈管下廊內的護理人員身影。

是這樣的時候,往往,救護車在暗夜中鳴放趕至—我們便意會,啊,又該有個誰,被送醫急救了。

正所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因為工作,好一陣子,我每週皆需進入安養院。外放斗六的住院醫師時代,週三下午,得例行隨學長探視兩處機構。

首先得經過機構大廳。好的安養中心,必然有寬廣明亮的交誼廳。日中幾個時段,住民們會被推至大廳裡呈ㄇ字型陳列,人數多時則層層排排坐。電視螢幕播放節目或卡拉OK,麥克風在幾個老人手中傳唱,大多住民無能歌唱也不能言語,他們眼神投向虛空某處。外籍看護靠在輪椅邊,她們手握湯匙,勸誘公嬤進食,或以自己母語互相交談。

點滴滴墜,機器嗶鳴,湯匙撞擊,藥車轆轆,電視笑語聲,嘈嘈人言聲。

「—有什麼不舒服嗎?」診療室中,輪椅排成了隊伍;在探詢看護近一週病人狀況後,學長對著輪椅上的老人們附耳大喊。接著,沒有意外地,我們將不約而同對著老人的一隻耳朵用深沉的聲音低吼:「阿—公—(阿—嬤—)!有—什—麼—不—舒—服—嗎?」

於是,靜如化石的他們,之中,有人將打破安靜,咿咿呀呀,試圖把句子逼出喉頭;有人則將持續望穿遠方,以兩枚翳霧的瞳孔,凝然,沉默,彷彿沒有人問他,彷彿,周遭並不曾有任何事物存在過。

醫師作家吳妮民:深夜安養中心的警笛聲,教會我生命的功課_img_1

3

你說,為什麼人老了會聽不見?

年紀愈長,聽力每況愈下。起初,聽力喪失發生在高頻率音響區,其後,影響範圍逐步擴及中頻音—生活中最常用的音頻區—遂形成雙耳對稱性的重聽。

關於老人的聽覺退化(presbycusis),說法繁多。一九三○年代,一名叫Saxen的學者提出了兩種由於老化所引起的病理變化,一種,是耳蝸基底部螺旋神經節細胞(spiral ganglion cell)的萎縮;另一種,是漸進性耳蝸表皮細胞的退化。這樣的理論,在一九五五年Schuknecht的研究中得到了支持。彼時,他觀察了具高頻聽力障礙的貓及人類的內耳,將螺旋神經節的萎縮稱為神經性聽力老化;而耳蝸表皮細胞的萎縮,則被指稱為感音性聽力老化。老化所表現的,可能是從中年時期起即出現的漸進性聽力退化、明顯高頻率聽力障礙,以及語音分辨力變差。六○年代後,Schuknecht再為老年聽力退化的機轉補充了兩類:代謝性聽力老化,和機械性聽力老化。

然而無論哪一種,都將殊途同歸,反正,是聽不見。我在想,人們是不是太聰明、也活得太久了這生命該遠遠超過創造之初、演化之神預定的長度了它久到關節磨損、眼盲耳聾,久到慢性病必然上身、癌病快意肆恣;久到末日都要來臨,久到只能安靜以對,孤獨其身。久到最後,世界已經遠走,此處僅留你一人,以及漫漫寂寞。

4

寂寞,在一九九五年的九月。

國三上學期,某個秋天傍晚,我下樓拿取晚報。站信箱前,頭版的標題赫然撞來:「張愛玲在美洛杉磯逝世」。彼一瞬間,嚇得怔住了的我,腦中有三個念頭連翩浮現—

原來作家之死可以上頭版;

張愛玲死了;

所以她本來還活著。

當年,我剛成為張迷不久,網路也還未發達,因而並不知道作家已移居美國數十年,更不曉得她的先生賴雅身後,她就過著近於避世的生活,獨自住在賃租的公寓裡,少與人往來,這些事俱是後來補齊的。新聞說,她的房東發現她。

十三年之後,二○○八年,著名AV女優飯島愛的屍體在公寓中被發現。死因鑑定為肺炎。我記得電視螢幕上,從公寓抬出一具以被褥或布單包覆著的軀體的畫面,在擔架床上,直挺挺。無數鎂光燈閃爍。日媒報導,她死了恐怕有一段時間了,飯島愛全身浮腫,面目已與生前相去甚遠。

我很常把她們的終局聯想在一起,不知為什麼。那個日本女孩和這個中國女人,應該有某些共同點的,譬如說,她們的名字都有愛。

譬如說,她們都是孤獨死。

5

我已經決定了,為老去時入住安養院而打算。

我們討論過可能面臨的狀況:在這時代,男性平均比女性少活約六點五年,而先生比我大四歲。如果沒有意外來攪亂數據的預言,我將獨活十年。

因此我能夠想到最好的結局,是在保有心智能力的情況下,預先安排一切不,我不和(未來或將存在的)孩子同住。我不願成為房子裡的守門者,每天痴痴巴望有人歸返;我不願成為別人心理或生活中的負擔,不願將一條衰弱的生命強加進兒孫壯年的週期中運行。我希望有尊嚴地離開,我需要自己處理。

最理想的狀態是,生命末期,將財產乾乾淨淨地結算了,捨去長物,提著行李,住進老人公寓,在還能走路的時候走路,還能讀書的時候讀書。之後,我會被移至養護區,幾年過去,再被遷入長照區。有一天,當班來量生命徵象的人會發現我沒有了呼吸。那時我還很新鮮,尚未發臭,來不及腐朽。

為了這個目標,我已開始觀察養生村及長照中心。考量它們收費及通貨膨脹的問題,如今三十五歲的我,在善終存摺上,得好好努力。

6

讀高中時,偶然間我聽到了一個哲學命題:雲山深處,一棵松在一片安靜的松林裡倒了,枝幹墜地,發出巨響。

問題是,這山區並無任何人或動物、亦即沒有任何一隻耳朵能夠接收到聲波。

那麼,剛剛的這陣巨響,仍然能夠算是存在的嗎?

7

喜歡外出與人搭話的婆婆有天帶回一個消息,搭公車下山時,山區小巴的司機告訴她,最近山坳裡的安養院發生了一件事,聽說,是住民跳樓自殺。

網路時代,一則新聞很容易就能被搜尋。我打入關鍵字,並沒查到近日相關的報導,我想,也許不過是個謠言,或者,是消息被封鎖。

然而那關鍵字卻領我讀到了一樁久遠事件。地點確在此處,故事主角乃是一對老夫婦,他倆通過重重考核,帶著行囊入住。由於公寓區房位搶手,僅頂樓餘有空房,他們於是被安排在最高層。事發當天,夫婦倆逕上頂樓,鎖上房門,將大皮椅搬至陽台。事後據二樓住戶表示,她在屋內聽見室外砰的一聲落地重響,未幾,再一聲。

隨身行李被放在梳妝枱上,甚至沒有被拆開。

我注意了一下時間,這起墜樓意外,發生在十幾年前。那時,我還是個大學生,正在南部醫學院裡埋首讀書,應付自己的人生。或許這則新聞曾短暫地閃現,或許我根本沒有留心。若非網頁保存,那陣巨響可能始終不會傳到我耳裡。

沒有人的松林裡,一株松樹的倒下到底有沒有發出聲音?距離高中差不多有二十年了,那道無意中聽聞的哲學問題,至今,還一直使我困擾不已。

 

 

作者簡介:吳妮民

一九八一年生,台北人,現職醫師。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及各地方文學獎等。作品散見各媒體。已出版散文集《私房藥》(聯合文學出版社,2012)及《暮至台北車停未》(有鹿文化出版社,2015)。

(本文摘錄自李明璁策劃、張婉昀主編,《耳朵的棲息與散步:記憶台北聲音風景》,大塊文化出版)

2017/09/27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下一篇

捨棄對自己的過度自信,才能迎來40歲以後更好的自己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中山藏藝所6樓集會室

  • 2024/03/06 ~ 2024/03/13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4期
  • 台北市

  • 2024/02/29 ~ 2024/04/11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2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2/27 ~ 2024/04/02

【50+學院╳六號實驗室】熟齡當代舞課第15期
  • 六號實驗室當代舞蹈藝術學院

  • 2024/01/19 ~ 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