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菱娟:50歲後華麗轉身,迎向更燦爛的第三人生
50歲以前的人生求成就,50歲以後的生活求意義。
文/陳莞欣 攝影/日日寫真工作室 圖片來源/丁菱娟提供
50歲,是什麼樣的年紀?職場上有一定的累積、子女獨立離家、體能雖不如年輕時強健,但尚稱健康…。在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丁菱娟眼中,這是人生最好的時光。
人生的前20年,我們正在成長摸索,懵懵懂懂。下一個20年,忙於工作,總是汲汲營營於滿足他人的期待。到了人生的第三階段,兼具成熟與自由的我們,能不能為自己而活?
在事業達到巔峰時轉身,留下最華麗的背影
多數人認識的丁菱娟,是事業有成的董事長、公關界的菁英。32歲那年,她創辦21世紀公關公司,公司離家只有3分鐘的路程。每天的生活,就是早起上班、
一路忙到半夜12點過後回家睡覺。公司舉辦重要活動前夕,她甚至選擇整晚不眠,和員工一起打拼。
丁菱娟的拼命還不止如此。懷女兒7、8個月時,有次她挺著大肚子準備去開會,過馬路時不小心跌了一跤,嚇壞了一旁的路人。沒想到她坐在路邊休息一下後,仍直接趕去開會。人生上半場,丁菱娟總是以工作為優先要務,連自己和女兒的命都可以不顧。
創業的日子,辛苦又充滿壓力。但丁菱娟說,年輕時儘管身體疲憊,心中卻充滿熱情。「我知道自己在做喜歡的事情。如果沒有熱情,就算天天喝咖啡,一樣覺得日子好難過。」
對事業的責任感,推著丁菱娟義無反顧的往前走。後來,公司被跨國企業奧美集團併購,她成了世紀奧美公關的創辦人、董事長。事業愈來愈成功,優秀的團隊將每件事都照顧的完善妥貼。看似一切都沒問題之際,丁菱娟卻開始感到無聊了。
「我每天進公司就是回一些外國人的信,然後就等著被別人服侍。」丁菱娟形容,在職場上的最後一段時間,安逸卻乏味。喜歡接觸新鮮事的她,失去了站在第一線打仗的機會,變成一尊被供奉的佛像。每每到了記者會現場,客戶總會惶恐的說,「丁董,這種小案子你不用過來啦!」年輕的下屬們也貼心的告訴她,「老闆,我們來就好。」
看過太多戀棧於頭銜而不肯讓出舞台的人,丁菱娟知道,這是她該離開的時候了。50歲那年,她啟動接班計畫,為公司找好營運團隊。接著,辦一場告別演唱會,正式從職場上畢業。
丁菱娟告別職場的方式,是開一場演唱會。對她來說,不僅是華麗轉身,也是圓了年輕時當民歌手的夢。
離開一手創立的公司,難道不會覺得不捨?丁菱娟認為,自己在當時的工作崗位上,已無法得到學習成長的機會,對組織也沒有更好的貢獻。「我覺得人應該要在最顛峰時告別,而不是往下走後才被迫離開。」就像17歲時寫下一曲〈給你呆呆〉傳唱民歌界後,就毅然離開演藝圈一樣。華麗的轉身,才能留下最好的背影。
每項新事物,都是開啟新世界的窗戶
其實,早在40歲那年,丁菱娟就已開始思考離開職場後的人生。那是她創業8年以後,沒日沒夜的忙碌了好一段時間。有一天她突然警覺,自己怎麼變成了一個面目可憎的人?
「以前我又會唱歌又會寫作,各種好玩的事都喜歡。變成無趣的人,對我是很大的打擊。」不甘心就這樣活成無聊老人,工作卻又依舊忙碌,怎麼辦?丁菱娟想出的解決之道,是一年學一項才藝。
鋼琴、塔羅、瑜珈、孫子兵法…40歲到50歲的10年間,丁菱娟戲稱自己簡直是十項全能。每學一項新事物,都是打開新世界的窗戶。例如,油畫就是她的最愛之一。小學老師曾斥責她沒有繪畫天分,讓丁菱娟從此不敢再碰畫筆。直到有次在溫哥華,她因緣際會參與當地社區中心的繪畫課程,外籍老師熱烈的鼓勵她:「大家來看,Olive(丁菱娟英文名)的畫好棒,你們能想像她是第一次上課嗎?」
這次正面經驗,讓丁菱娟重拾對繪畫的熱情。在台北的畫室裡,她找到了許多忘年之交。對當時擔任董事長的丁菱娟而言,畫油畫不只是一種舒壓的方式,也讓她體悟到人有時需要一點鼓勵,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
油畫是丁菱娟的最愛之一。
打網球則教會她,愈在意分數的時候,表現愈差。相反的,如果能專注面對眼前的挑戰,盡力回應,分數自然會往上加。她笑說,「人生和網球一樣,球來就打,別想太多!」
十年學十種才藝,未必樣樣精通,但每種都豐富了丁菱娟的生命。她有一張夢想清單,寫著自己希望在一年之中完成的目標。新的嘗試,往往為她帶來新的環境、新的機會。像是因為寫專欄,她得到擔任新創團隊導師的機會,甚至到大學教書,接觸更多年輕的學生。她想鼓勵同輩人,不要侷限自己。勇敢跨出的每一步,都會讓你的人生地圖變得更加寬闊。
50後的人際關係,要用錯位思考
第三人生要過的好,除了找到想做的事,一起度過的人也同樣重要。對於50歲以後的人際關係,丁菱娟有一套很有意思的「錯位」哲學:把伴侶當朋友邀請,把孩子當別人尊重,把朋友當自己寬容。
「留一點距離,讓我們更靠近。」這是丁菱娟很喜歡的一句經典廣告詞。她發現不少女人,對伴侶、子女,總有好多的冀望:希望先生對自己好一點、陪自己的時間多一點;希望孩子成績可以好一點、更有出息一點…。愈親近的人,期望愈高,反而愈無法自在相處。
因此,丁菱娟建議,在孩子面前要克制自己滿滿的愛,把人生的主導權還給下一代。面對伴侶,則該以邀請取代命令。
例如,她曾聽過一位朋友抱怨,因為先生不願意一起出門看電影,兩人吵了一小時。「如果對象換成朋友,他今天不想看電影,你絕對不會這麼生氣。」所謂邀請,就是把選擇的權利還給伴侶。以看電影為例,對於太太的邀約,先生可以決定看、不看,或者改天再說。把伴侶當朋友相處,會是雙方都覺得最舒服的關係。
珍惜老朋友的有稜有角
到了一定年紀以後,老朋友就像另類的家人。丁菱娟有一群多年好友,每週固定到她家聚會。大家吃喝、談笑,過的好不熱鬧。有趣的是,她發現老朋友中年以後,開始「本性畢露」。
年輕時為了融入職場、人際關係的和諧,人會逐漸削去身上的稜角變得圓融。但隨著年歲增長,我們變得不想妥協,身上的稜角又一一浮現。例如以前沉默寡言的人,現在卻喜歡高談闊論;過去個性隨和的人,如今會大辣辣的說出自己的不滿。老朋友爭相「做自己」,該如何看待?
丁菱娟的選擇是當個有溫度的人,把朋友當成自己一樣包容。放大每個人的優點,重新認識朋友的可愛之處。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後,願意退一步包容,也是這個年紀獨有的智慧。況且,在別人眼中,我們可能也是個有稜有角的頑固份子呢!
任何年紀都活得盡興無悔
回顧人生的各個階段,丁菱娟自豪的說,不論在哪個年紀,她都努力活的盡興。學生時期,不管校風如何保守、教官有多嚴格,她都會偷偷和好友一起參加舞會、去民歌餐廳唱歌,也談了好幾場深刻的戀愛。而後進入職場,就全心投入於工作,建立起自己的事業王國。
走過50幾年的歲月,丁菱娟說,年輕過的是加法人生,想要什麼就放手追求。如今,想擁有的都已得到、能體驗的都已經歷。接下來的日子,要瀟灑放下,練習用減法生活。精神上可以盡量豐富,但物質的慾望降低。以前做任何事都習慣加快腳步往前衝,現在則要慢下來品味人生。
丁菱娟熱愛旅行,也喜歡挑戰自己,嘗試新的事物。例如潛水就是其中之一。
任何年紀,都有最適合的運行節奏。該玩的時候玩、該瘋的時候瘋,需要打拼的時候盡心於工作,卸下頭銜後細細品味生活。若能盡情無悔的活在當下,相信無論是第幾人生,都會是最美好的風景。
※50+推薦閱讀:丁菱娟著,《享受吧!50後的第三人生》https://goo.gl/1fi28n 天下文化出版。
2017/09/19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