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臨終時如何不後悔?從現在開始替自己留下活過的「證據」
下一篇

【禁忌相談室】怕啥?舒服比較重要吧。紐西蘭老人流行自己的棺材自己做

臨終時如何不後悔?從現在開始替自己留下活過的「證據」

替自己留下活過的證據,生命就可以繼續傳承下去。

文/大津秀一 譯/詹慕如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相信許多人都希望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我可以體會很多人老了會想寫自傳的心情,因為人生是自己的作品,所以把人生歷程寫成書,當然是件好事。

但是,等到身體衰弱了之後,才想要留下活過的證據,往往很困難。如果有這樣的想法,最好在健康的時候就做好打算。

你想為自己走過的人生,留下什麼?

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我認為對懷胎十月的女性來說,孩子就是活過的證據。也就是說,即使不留下什麼特別的東西,很多人只要看到自己的孩子,就能夠深切感受到生命的傳承,這就是母親的偉大。

男性的話就比較困難,因為他們往往不像女性這般,能夠感覺到自己和孩子間的強烈聯繫;也就是說,有孩子並不見得能當作自己活過的證據。

許多男性會希望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可能也是因為在一般的生活中,很難實際感受到自己留下的證據吧。

但是,另一方面,不管用任何方法都希望延續生命的人當中,男性所占的比例一般高於女性。所以,他們往往會花費許多時間在治療上,即使希望能夠留下活過的證據,也沒有時間去實行。

我希望大家能夠儘早對自己的人生做出總結,不需要等到老了才來做這件事。比方說,不妨訂定一項計畫,希望自己每五年就留下某些成果,然後勉勵自己為了達成目標要積極度過每一天。

我們永遠不知道死神什麼時候會奪走我們的生命,所以在還能留下生命的證據時,最好盡量去實踐。

要留下什麼做為活過的證據?

雖說想要留下活過的證據,實際上卻相當困難。包含我在內的一般人,都很難留下足以傳承百年的證據,或是能讓許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偉大作品。

不過,只要稍微花點工夫,還是有許多可以留下的東西。當然有人會覺得可以留下手錶或房子,但既然難得有這個機會,我建議大家留下自己手工做的東西。

常常等到要實際著手進行時,人們才會深刻體會到,創作其實需要非常大的能量。活躍多年的創意人,到底是從哪裡獲得源源不絕的靈感?而且,當這些靈感即將枯竭的時候,還得留在原本的工作場域,我想這需要相當大的耐力和毅力。

身為一位文字創作者,光是這一小部分的經驗,就已經讓我深深體會到,要醞釀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各種新價值觀有多麼辛苦。像我這樣跨足兩個領域就已經很辛苦了,何況還有人是同時兼顧多份工作,這樣的精力實在讓我佩服不已。

我曾經照顧過一位畫家患者,當時他已經年過九十,可是即使死期將近,他仍然沒有喪失旺盛的創作意念。

在他身上,我彷彿看見一位藝術家對創作的執著。他將生命的火燄,刻畫在紙上,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而他的弟子也在他臨終後,抓緊片刻描繪出他死亡時的風景。在還留著一點點體溫的畫家身邊,弟子迅速動筆,似乎連這點溫度都想捕捉,彷彿連現在這個瞬間的空氣、味道、熱度,都想要描繪,看到這副光景,我感覺到他的靈魂已經確實地傳承下去了。因為,畫家如果站在他弟子的立場,應該也不會放過當下的這個瞬間吧。

「看樣子你也懂了嘛!」

我彷彿看到臉色還帶著一些紅潤的畫家,高興地對專心作畫的弟子這麼說。

想要留下什麼,就代表希望透過作品來表現自己。如同我剛剛所說的,這需要耗費相當的體力,所以當我們在生病或接近死期這種體力極端衰弱的情況下,實在很難完成這個心願。

但另一方面,想要留下證據的意念,有時也能振奮自己的生命。即使生命會消逝,但是自己所留下的東西,將來仍會繼續存在。當人們意識到這一點,力量就會增強許多。

我看過許多種「留下自己」的方法。

有一位學者把自己的生涯研究寫成書,留下一本集大成之作。

有一位女醫師把自己的人生寫成俳句,留下了一系列的作品。

他們都面對這廣大的世界,留下了自己,同時傳遞出訊息。

把心意寫在信紙中

另外,或許規模不如剛剛所說的例子,但許多人會選擇把自己留在家人心中。比方說,留下親筆信給繼承自己遺志的家人。

如果英年早逝但留下孩子時,孩子可能無法理解父母的死。關於這一點有許多說法,但是上小學之前的孩子,應該還沒有辦法了解父母的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時,為了讓等於是自己分身的孩子,能夠了解爸爸或媽媽是什麼樣的人,度過了什麼樣的人生,就可以留下書信。

就算孩子已經長大了,往往也很難聊到什麼嚴肅的話題,這時候便可以將自己的心意寄託在書信之中。日本人一向強調不說出口的美學,所以寫信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在信中,我們可以誠實吐露難以啟齒,或是一直埋藏於心中的想法,我相信這非常適用於不擅表達的日本人。

除了家人以外,也有人非常積極地留下書信給自己的朋友或其他人。在我的醫師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一位患者,就是在我前一本書中也出現過的四十多歲女性。

這位女性不但留下了書信給她的家人、朋友,同時也給我們醫院的同仁留下了一本小小的紀念冊。在這本紀念冊裡,她仔細寫下了想對每一個人說的話。

在寫下這本紀念冊的時候,她的病情其實已經嚴重到幾乎無法穩定地握筆寫字。但紀念冊中的筆跡,卻不見任何一絲的顫抖,我驚訝於她娟秀字跡中透露出的凜然之姿,同時也感覺到她的靈魂彷彿還留在人世。

後來她轉院了,所以我再也沒有機會見到她。但是她做的紀念冊,始終放在病房書架的一角。每當我覺得難過時,經常會拿起這本紀念冊。不知道為什麼,紀念冊封面粗糙卻又溫暖的觸感,總是能帶給我許多力量。我想,這是因為她已經透過這本紀念冊,將自己的一部分留給了我們吧!

在現代社會,電子郵件已經成了人際溝通的主要工具,書信往往也不是親筆書寫,而是印刷出來的文字。但提筆寫下的文字,總是讓人覺得安心,大概是因為我們往往能夠想像已故的人在書寫時的情景。所以我認為,這些親筆寫下的文字,顯然也把書寫者留給了這個世界。

自己活著的證據,可以帶給後人力量

說到留下書信,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還請各位見諒,因為這不是我自身的體驗。

有一天,我在護理站讀著一本名為《專業護士》的雜誌,裡面有一篇由東京都立駒.醫院副院長佐佐木常雄先生投稿的文章,那是關於一位高中女孩在十七歲時死於白血病的故事 —十七歲……。

不用說,這大約是平均壽命的五分之一,同時也是我年齡的一半左右。這個女孩活在世上的時間只有其他人的五分之一,這是多麼沉重的痛苦及悲哀。

佐佐木先生的女兒,是這個十七歲女孩同高中同社團的學妹,在這樣的緣分下,她收到了這個女孩所寫的文章。看完這篇文章後,佐佐木先生也覺得非常感動,在徵得本人的同意之後,曾經在講課時使用,有時也會在媒體上介紹。那篇文章是這麼寫的:

「這說不定是我寫的最後一封信,我其實不知道該寫什麼才好。我想不出

什麼恰當的言語向此生告別。我好想再活一次。我好想能夠克服病魔,再活一次。

謝謝。獻給每個為我哭泣、痛苦、疲憊、奉獻的人。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為別人奉獻,拯救別人。同時,每個人都有一個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可以為某人而死,希望自己的生和死都是有意義的。

至少對我來說,你們的生不僅是有意義的,你們的存在也是不可或缺的。

你們既勇敢又堅強。我希望你們能夠帶著拯救了他人的滿足感和自信活下去,對我來說,你們是不可或缺的人。我希望你們永遠不要忘記,有一個人打從心底感謝你們、尊敬你們。」

看完這篇文章後,除了原本認識她的人之外,不是直接認識她的人,也都會為之動容、永難忘懷吧。

雖然只是一封簡短的信,但是蘊含其中的滿腔心意,也包含了她這個人真實存在的證明。而她的身影也會投射在讀完這篇文章的我們心底,並且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像這樣子替自己留下活過的證據,生命就可以繼續傳承下去。

所以,為了讓自己在臨終時不會後悔,我們應該積極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而且這樣的行為也可以帶給後人力量。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只屬於自己,但其他人往往可以從中學習,或是察覺到許多事情,甚至獲得撫慰或勇氣。這麼一來,不僅可以減少自己的後悔,或許也能減少其他人人生中的痛苦。

留下活過的證據,就是具有這麼大的力量。

(本文摘錄自大津秀一著,《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天下文化出版。)

2017/09/06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下一篇

【禁忌相談室】怕啥?舒服比較重要吧。紐西蘭老人流行自己的棺材自己做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中山藏藝所6樓集會室

  • 2024/03/06 ~ 2024/03/13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4期
  • 台北市

  • 2024/02/29 ~ 2024/04/11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2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2/27 ~ 2024/04/02

【50+學院╳享象】熟齡踢踏舞初階班第7期
  • 享象表演藝術場館

  • 2024/02/20 ~ 202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