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魔女是別人的慾望,不是我的身體

美魔女是別人的慾望,不是我的身體
2017.09.04
38,880

2017.09.04

38,880

文章用聽的
00:00 06:02 1

文/安妮‧卡普芙  譯/王方 圖片來源/Sunny studio@Shutterstock

隨著離婚率上升,年紀較大的男男女女又開始「約會」,雙方都漸漸為如何呈現光鮮亮麗的外表感到壓力。現在連普通人都要努力重現明星或年輕人那種清新明亮的臉色,不難理解大家為何每次被誇獎比實際上看起來年輕都受寵若驚。但是沉浸在這些恭維裡面只會帶來短暫的快樂,長期而言其實非常危險:我們只是在看起來真的跟實際一樣大之前,推遲那種不適感。

但這並不代表每個人都同樣容易感到壓力、拒絕衰老,質疑和挑戰規範的人在我們身邊多的是。就像母雞合作社的成員芭芭拉(Barbara)一樣:

大家已經習慣於透過廣告商的攝影鏡頭來看自己,但我現在已經可以用自然的方式看見我這老女人身體的美麗。曾經餵養過孩子們的豐滿乳房……還有工作過,養育過和撫慰過別人的雙臂。我的身體很適合我,我不再想要它變得不一樣。大家應該別再透過其他人的眼睛比較、貶低自己的身體

芭芭拉找到自己的辦法正面對抗美容業的嚴格要求,而她也不是唯一一個。

古典學家瑪麗·比爾德(Mary Beard)每次出現在電視上往往因為外表受到媒體大肆抨擊,但她如此反駁:「我的頭髮就是灰色的,真不明白為什麼要改變。的確有種規範限制著女性的行為,但五十八歲以上的女人都更像我,而不像維多利亞·貝克漢(Victoria Beckham)。」

也並非所有的西方女性都將更年期看做嚴重的問題,必須用賀爾蒙替代療法來解決。六十三歲的露西回憶道:

我幾乎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更年期,也不會因為朋友過得很不舒服所以沾沾自喜;我的生活行程緊湊,有工作、孩子和其他事項,實在沒有時間想去它。他們說更年期會情緒不穩定,但我本來就是這樣的人,根本分辨不出來;更年期之後我反而覺得更有性吸引力,事業也開始起飛。不過我不覺得這些跟更年期有什麼關聯,我只知道我更認識自己、更懂得聽聽自己的聲音。

要是年輕女性也能如此看待老化就好了。

不過在這所有的偏見底下其實還是有點光明的,越來越多人開始注意到年齡歧視、挑戰對老年男女的不公,像是比爾德(Beard)或者米莉安·奧萊利(Miriam O’Reilly)─節目《鄉間檔案》(Countryfile)在她五十三歲時用了年輕的人選換下她主持人的位置,她於是把BBC告上法庭,最後贏得了這場年齡歧視的官司。女演員朱麗葉·史蒂文森(Juliet Stevenson)、萊斯莉·曼維爾(Lesley Manville)和傑瑪·瓊斯(Gemma Jones)在幾年前公開講述關於熟齡女演員必須保持年輕貌美的壓力,以及沒有角色可演的困境;英國的部落格www.ageimmaterial.org 關注那些影響五十歲以上職業婦女的問題,「看我的!老年婦女相簿計畫」則利用照片挑戰傳統對高齡女性的刻板印象(www.representing-ageing.com)。

每當有人為年老女性薄弱的存在感而發聲,其實很弔詭地都在在顯示了,她們其實是越來越受當代文化所重視的;這些女性並不打算純粹因為年齡或性別退出公共生活。讓大眾關注刻板印象是去污名化和再造女性身體的第一步,每一聲疾呼都能讓拒絕將老化當成恥辱的人壯膽、不再覺得打擊恐老症無望。

這些並不是從正向思考手冊裡拿出來用來激勵人心的口號;仔細研究任何一個成功推動改變的社會運動,你一定會發現第一步總是找出錯誤、去污名化。就算化妝品行業不斷地扯後腿,今天一切仍然比桑塔格一九七二年寫作文章的時候景象更美好─當年她的聲音非常孤獨。

看到多芬(Dove)的「真實之美」(Real Beauty)活動利用五十歲以上的女性宣傳、全國記者聯盟制定章程,試圖讓大眾了解老年婦女如何在媒體上只有幾種扭曲形象,你就該知道改變儘管緩慢卻真實存在,而且抗爭、辯論和活動確實有其影響。置身其中不但讓人覺得自己不只是被動的資訊接受者,還能時時提醒自己還有那麼多年紀不同的人拒絕接受年齡歧視的邪惡宣傳

(本文摘錄自安妮‧卡普芙著,《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時報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