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島廣子 譯/楊詠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就因為是家人,更要尊重彼此的領域
我在進行臨床治療時,發現許多自我肯定感低落的人,都極難與親近之人——也就是家人——建立「真正的連結」,這似乎也讓他們的自我肯定感更加低落。
因為,與平常密切相處的人們之間若不存在尊重的關係,就會不斷地遭到否定。
換句話說,與身邊親近之人建立「真正的連結」,會成為提升自我肯定感的重要關鍵。
然而,一旦建立連結的對象變成了家人,很多時候我們就難以維持「領域」的意識。
例:母親總想干涉我的人生,不是說「媽媽覺得這所大學比較好」, 就是說「你去考公務員,媽媽才放心」,讓我非常痛苦。
當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的課題之一就是要建立這樣的意識—— 「孩子的領域是屬於孩子自己的」。
父母必須認知到「孩子已經長大了……」,才能「放手讓他們獨立」,但事實上很多人都做不到。
結果,這些父母的孩子只能在戒慎恐懼看著雙親臉色的環境下成長,而被慣壞的父母開始不再用語言溝通,而是逼迫孩子察言觀色,只要孩子違反自己的意思,就會不悅與嫌惡。
至於手足之間,則可能會延續過去的關係,讓某一方隨意侵入自己的「領域」。例如,有些年長的兄姊會擺出「沒人比我更了解你」的態度,而隨意主導或論斷年幼弟妹的言行。
即使面對親近的家人,只要不尊重彼此的「領域」,就無法建立「真正的連結」,這個原則並沒有改變。
如果感覺到家人侵入了自己的「領域」,可以試著思考自己是否也侵入了對方的「領域」,或許會有意外的發現。
例如,別人對自己說某些話時,自己不會受傷,但如果是家人說的就會不悅,這之中其實隱含著「家人應該理解自己」的想法, 等於已侵入了對方的「領域」。
那麼,要如何才能讓彼此保有自己的「領域」呢?
那就是不要用指責「對方」的方式說話——像是「你怎能這麼說」或「你為什麼要說這種話」,而是要改成傳達「自己」的心情, 告訴對方「這些話讓我很難過」。
「家人之間說什麼都沒關係」,這樣想是不對的,「就因為是家人,說話時才更需要尊重彼此的『領域』」。
(本文摘錄自水島廣子著,《找回自我肯定感,不再感到人生艱難:放下「應該」與「論斷」,用無條件的尊重,接受原本的自己、擁有真誠自在的人際關係》,方舟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