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獨立又不失親密的共住型態,日本二世帶住宅
兩代之間可以互相照顧,但不用打擾彼此的生活。
編譯/陳莞欣 圖片來源/翻攝自asahi-kasei.co.jp
50後爸媽和成年子女之間,該怎麼拿捏剛剛好的距離?住得太遠,做爸媽的難免思念子女。日常生活發生意外,也難以就近照顧。住在一起,天天見面又難免會因生活習慣的差異而產生磨擦。
在日本,有種名為「二世帶住宅(世帶為日文家庭之意)」的共居建築,指的是讓熟齡父母和成年子女共居,但又各自保有生活空間的建築。
在1960年以前,日本多數成年人在結婚後,都會選擇和男方家長同居。直到60年末期,受薪階級增加,成年子女在婚後選擇另外購屋,搬離老家。當時正是日本的泡沫經濟時代,新的建案不斷出現。然而,住在市郊的房子,上班族通勤變得相當不便。當時甚至有擠不上電車的上班族被硬推入車廂內,擠得像沙丁魚一樣不適,產生了「痛勤」的說法。
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有成年子女希望能搬回老家,不只是因為戰前興建的房子空間較大、有熟悉的鄰里。同時也因為日本的主流家庭型態人數愈來愈少,且女性勞動率不斷上升。1980年代,35~44歲的世代中,雙薪家庭的比例僅32%。到了2010年,比例已上升到55%。年輕的夫婦希望父母可以協助家務、扶養孩子,二世帶住宅應運而生。
3種型態的二世帶住宅,滿足不同成員對隱私的需求
根據不同家庭對於隱私和互助的需求,目前日本主流的二世帶住宅分成三種。分別是:
1. 獨立二世帶
父母和子女使用的廚房、玄關、浴室全都分開,確保隱私和獨立。
2. 共用二世帶
廚房和浴室分開,但是兩代家庭共用玄關,在獨立生活中創造共處的空間。
3. 融合二世帶
距離最緊密的共居型態。兩代家庭的廚房、浴室、玄關都共用,但各自有自己的小廚房、淋浴間和洗手台。玄關也分別有各自的出入口。
↑三種不同型態的二世帶住宅。
在二世帶住宅,不同世代如何維持剛好的生活距離?以「融合二世帶住宅」為例,父母和子女平時可以一起共用晚餐吃飯,但是可以各自用自己樓層的小廚房準備便當、消夜,或者招待朋友。如果有一天父母年紀大了、需要照護,也可以給看護使用。
有趣的是,根據日本住宅業者「生活創新研究所」的統計,和兒子夫婦同住的父母,通常會選擇獨立二世帶住宅,避免相互干擾。相對的,和女兒夫婦同住的父母,彼此通常會有更緊密的家事協力關係。從數據上來看,和兒子夫婦同住的婆婆,只有16%會幫忙媳婦做家事。但跟女兒同住的媽媽,協助家事的比例則高達54%。
兩代同住,有哪些好處?
對50後的父母而言,和子女同住,生活上可以互相照應。例如,出外旅行時,有人幫忙看家;下雨時,孩子會幫忙收起晾曬的衣物;平時也可以和孫子同樂,參與孫子的成長過程。若有一天身體開始出現狀況,真的需要照顧,也有人可以就近幫忙。
對子女而言,比起獨自居住,住在二世帶住宅則多了父母的守護。孩子不小心生病了,可以請爸媽去幼兒園接小孩,不用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為難。小家庭很難買大房子,和父母同住,經濟上的壓力也能減輕。
此外,住在二世帶住宅還有些意想不到的好處。因為空間共用、節省能源,瓦斯費和電費都比分開住來的低。父母過世後,子女要繳交的遺產稅、房屋稅也少於一般住宅。
調查顯示,如果子女住在離父母家15分鐘以內的交通距離,一天最多只會彼此探望2次,且父母只能幫忙照顧孫子。但一起住進二世帶住宅,兩代每天都有許多機會接觸,守望彼此、家事互助的機會也增加了。
彈性運用空間,容納不同型態的家庭
因應家庭型態與社會觀念的變遷,二世帶住宅的設計也愈來愈多樣。例如,有種「共同養育第三代」類型的二世帶住宅,會在父母和子女的居住空間外設計一個共育空間。
例如,在一樓父母的家和二樓子女的家中間,設置孫子的房間。不管是爺爺奶奶想和孫子同樂,或是爸媽照顧孩子,都不必再經過彼此的房間,尊重個人的隱私。
↑二世帶住宅的孩子房配置。
另外,因應日本目前愈來愈多選擇單身不婚的年輕人,建設公司也推出「2.5世帶住宅」。例如,在父母夫婦所住的一樓和弟弟夫婦所住的三樓之間,二樓是就是單身姊姊和弟弟孩子的房間。姊姊會有自己的洗臉台、臥室、小廚房,不用和爸媽或弟妹共用。平時,三代大家族可以一起同樂,但也有獨立的生活空間。
↑2.5世帶住宅,讓單身者和家族同居,獨立但保有隱私。
跨世代共居,該注意哪些事情?
不同世代之間,難免會因生活習慣的差異而有所磨擦。該如何同住一屋,卻和平共處?「生活創新研究所」提出幾點建議:
1. 互相尊重
不同世代有不同的成長背景。不論是價值觀或做家事的方式都不一樣。記得尊重彼此的隱私和生活風格,不要過度干涉對方。
2. 確立同居原則
包括家事分配的原則、平日代間交流的時間,最好都能討論出明確的原則,才不會家族成員的不滿績少成多。此外,既然同一個家的成員,彼此不分年齡、性別,需要負擔的責任都是同樣的。
3. 家族成員要一起照顧爸媽
跟高齡父母同居的子女,不免要負比較多的照顧責任。但這不代表住在其他地區的兄弟姐妹就不需負責。手足之間確立怎麼分擔照顧責任,同時善用地方的照護資源,才能讓二世帶共居的型態長長久久!
※50後你有哪些夢想?一起來完成50件想做的事!
歡迎加入50x50夢想計畫→https://goo.gl/E1eQ5U
☆加入50+LINE,每日資訊不漏接!
https://line.me/R/ti/p/%40efu3793r
2017/09/01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