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台灣首次青銀共居實驗(下): 訂定家規,相差40歲也能當好室友
下一篇

為長輩設身處地著想,照顧機構該怎麼挑?

台灣首次青銀共居實驗(下): 訂定家規,相差40歲也能當好室友

初老卻仍健康的我們,該有不一樣的居住選擇。

文、攝影/陳莞欣 圖片提供/玖樓

「老人才不想跟年輕人一起住。他們喜歡同年齡的朋友!」、「長輩跟年輕人的家事習慣不同,怎麼一起住?」、「西方人有分享的文化,台灣人重視家的隱私。你要怎麼說服老人跟年輕人共享自己的家?」新北市城鄉發展局專員袁淑真回憶,當他們準備推動台灣第一個由政府策畫的青銀共居實驗時,質疑的聲音從未間斷過。

在外國,青銀共居已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養老院、銀髮公寓等機構,開放一部分的空間讓年輕人入住。除了解決大都市裡住房不足、青年貧困等問題,也讓年長者能有年輕朋友的陪伴。成熟的共居文化,甚至發展出各種不同的型態。

例如,荷蘭的安養機構Humanities將閒置的房間以極低的價格租給大學生。大學生每月有義務當30小時的「好鄰居」,以陪伴和勞務換取住宿費減免。美國的Judson Manor養老院則開放音樂學院的碩士生享有免費住宿。學生固定為院民舉行演奏會,服務喜愛古典樂的老人。德國青銀共居公寓Geku-Haus則設有鼓勵雙方交流的交誼廳。桌上放置一只杯墊,藍色代表不想交談,紅色意味著歡迎聊天。簡單的方式,為害羞的銀髮長輩和年輕朋友破冰。

西方的成功案例已證明,讓長者和青年當室友,並不如想像中困難。但屬於台灣本土的青銀共居模式,該如何建立?

台灣首次青銀共居計畫,如何運作?

台灣首次青銀共居實驗(下): 訂定家規,相差40歲也能當好室友_img_1

青銀共居公寓裡,不同世代的室友一起討論同居生活的規則。(圖片來源/玖樓)

今(2017)年7、8月,新北市城鄉發展局和共生公寓經營團隊玖樓共同舉行了3場青銀共居實驗計畫。招募對象為65歲以上、身體健康能自理的長輩和20- 40歲的青年,在三峽北大的社會住宅體驗3天2夜的同居生活。計畫時間將逐步延長,預計9月底至10月初舉辦1個月的long stay營,2018年年初則公開招募有意願長租一年以上的住戶。

新北市城鄉發展局長鄭健志指出,台灣版的青銀共居計畫不會直接「從0到1」,而是慢慢推進,邊做邊檢討不足之處。住不習慣的長輩,仍可以回到自宅生活。如果時間證明這種共居型態可行,未來也可能推廣到新北市的各個社會住宅據點。

事實上,早在政府推動之前,民間一些私人房東早已在無意間實踐了青銀共居的理念。玖樓共同創辦人柯柏麟觀察,在雙北,手上握有多棟物業的屋主,幾乎都是戰後嬰兒潮世代的銀髮族。從交談當中,他們發現部分銀髮房東並不排斥和年輕人同住,有些人甚至躍躍欲試。

例如,玖樓管理的一棟公寓「信義安和」,屋主是一位退休的醫師娘,先生和孩子都住在國外。醫師娘自己過著「半農半X」的生活,一週4天去汐止的農莊種菜,剩下3天自己一個人住在台北蛋黃區5房的大房子。

在玖樓的協助下,現在這棟信義安和的公寓租給4個年輕人,醫師娘則住在其中一個房間。平時,她會和室友們一起吃飯、逛大賣場,端午節時教年輕人包粽子。期間有外國來的室友,還可和對方交流中外文化的差異。

柯柏麟認為,青銀共居的本質,其實是創造一個共生的社群。長輩或許無法憑自己的力量,找到一群人揪團煮飯、聽音樂、逛街,但當有人創造了這樣的生活圈時,他們多半樂意參加。

訂定家規,把彼此當作獨立而平等的個體

一群陌生人住進一個屋簷下,必然要制定共同生活的規則。在玖樓所管理的公寓裡,每個月會召開一次「家庭會議」,讓所有室友提出他們希望的生活規則。例如,這個月輪到誰負責清潔公共區域?每個星期哪天是倒垃圾時間?分工方式是每月輪替,還是全部外包給清潔人員?

每棟公寓招收新成員之際,都會經歷這套討論的流程。試行2個月後,管理團隊會來「驗收」。如果運作狀況不理想,團隊就會介入,將所有家務外包,由室友分攤費用。

在這次3天2夜的青銀共居實驗計畫中,也有類似的工作坊。不論是長輩或是年輕人,都能暢談自己生活上的喜好與地雷。例如,有長輩希望料理三餐前後,大家可以一起備料、洗碗。也有年輕人直言,希望室友不要管他幾點回家。大夥說出自己的真心話,一項一項的建立起生活的規則。

深入而細緻的討論,奠基於對彼此的了解。以玖樓在信義安和公寓招募室友的經驗為例,新室友入住以前,玖樓的管理團隊都會先和醫師娘溝通,讓雙方認識彼此、了解對方的背景。除了減少初期磨合的問題,也增加長輩的安全感。

生活的時間愈長,人與人之間的認識愈深。青銀共居實驗計畫的參與者小墨觀察,在大掃除時,有媽媽性格的長輩,總是主動洗碗。即使年輕人想幫忙,她也會拒絕:「我覺得我洗的比較乾淨!」相反的,也有完全不會做家事的長輩:「平常都是老公幫我做,生了小孩之後就訓練兒子做。」不同個性組合的室友,自然形成截然相異的生活規則。但最重要的是,他們彼此尊重,把對方看作是平等、獨立的成年人。
 

台灣首次青銀共居實驗(下): 訂定家規,相差40歲也能當好室友_img_2

對共居生活有意見?歡迎你提出自己的想法。

至於台灣的青銀共居公寓是否會像國外安養機構般,讓年輕人以照顧、陪伴或者其他協助長者的勞務換取租金減免?袁淑真表示,相關單位仍在討論當中。不過,他們並不希望硬性規定年輕人的陪伴時數或義務,「那會讓原本自然的互動,變成有上下之分的主從關係。」

台灣首次青銀共居實驗(下): 訂定家規,相差40歲也能當好室友_img_3

室友們一起用餐,家務分工也不分你我。

 

初老的我們,該有不一樣的居住選擇

鄭健志指出,新北市推動青銀共居計畫的定位,是讓65歲以上、剛踏入初老階段但仍健康的長者有不一樣的居住型態。在展開下一階段的long stay計畫前,他們會先改善公寓的硬體設施,包括增設扶手、止滑墊等,讓長輩能夠安心生活。

許多人關心共居公寓的租金問題,鄭健志說,社會住宅的租金一般皆為市價8折,經濟弱勢者另有優惠。在三峽,三房兩廳的房子一般租金約為2萬2到2萬4。青銀共居公寓的租金目前仍在討論當中,但每月總價不會超過1萬3千2百元,3個房間會各自出租。

但鄭健志也坦承,過去社會住宅的申請門檻相當高,本人及父母名下皆不得擁有房產。以此模式篩選,真正認同青銀共居理念的長者未必能夠獲得入住資格。

「畢竟這是台灣第一次,會有陣痛期。我們訂的申請資格會比一般社會住宅再寬鬆一點。」鄭健志說,相關單位仍在討論,若是有心申請青銀共居公寓、但名下又自有房產的長輩,資產能否另做愛心運用?例如,長輩住進共居公寓,原有的公寓由政府代管、轉作社會住宅,也是可能的方向。

此外,隨著長輩的年齡增長,體能狀況將逐漸下降。若有一天真的無法自理生活,該安排他們轉往機構嗎?或者,未來的共居公寓也可能和長照機構合作,一棟建築裡有健康長者和年輕人同居的空間,也有醫療服務,可以處理一部分的照顧需求。

儘管目前尚有不少待討論的議題,屬於台灣本土的青銀共居模式已經萌芽。除了北大三峽這個地點以外,2019年以前,新北市將會蓋7千戶社會住宅。鄭健志指出,假使大眾接受度夠高,每棟社會住宅都可以有3、5戶採青銀共居模式。讓老後的家,有更多不一樣的選擇。

 

 

2017/08/29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下一篇

為長輩設身處地著想,照顧機構該怎麼挑?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中山藏藝所6樓集會室

  • 2024/03/06 ~ 2024/03/13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4期
  • 台北市

  • 2024/02/29 ~ 2024/04/11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2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2/27 ~ 2024/04/02

【50+學院╳六號實驗室】熟齡當代舞課第15期
  • 六號實驗室當代舞蹈藝術學院

  • 2024/01/19 ~ 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