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退休後,還是會有些失落?《50+》特別越洋專訪全球暢銷千萬冊《被討厭的勇氣》、近日出版新作《自在感的練習》的日本暢銷作者岸見一郎,他提醒:我們錯把「能做事」當成「有價值」,忽略了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貢獻。岸見一郎以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指出:幸福不是從勝過他人而來,而是接受自己的「平凡」。
如何正確理解,自己生而為人的「價值」?
許多人在職場表現傑出,但退休後,卻面臨龐大的失落感。隨著年齡漸長、體力下滑,甚至認為自己失去存在價值。
專攻哲學、因出版《被討厭的勇氣》全球累計超過千萬冊而聞名的日本暢銷作家岸見一郎指出,許多人誤將「能做事」與「有價值」劃上等號。他分享了一個真實故事:一位曾擔任銀行總裁、80多歲的日本男性,某天,因為罹患了腦梗塞導致行動不便。
由於長久以來,這位男性都是以「成功人士」的身分生活。因此,當發現自己生病時,他悲傷地對家人說:「我已經沒有活下去的意義了,殺了我吧。」聽到他這麼說,家人雖然心痛,卻不知道如何回應。因為他的兒子也在金融業工作,同樣也是社會大眾眼中的「菁英」。
「他的兒子心想:『難道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什麼事都做不了,人是不是就沒有活下去的價值了?』所以,即便聽到父親的哀號,他也無法反駁。」
很久以後,這位兒子前來聆聽岸見一郎的演講,會後感慨對岸見一郎說,如果自己在父親生病前,能想通就好了。「他說,如果當時聽過演講,他一定能對父親說:『雖然爸爸的身體無法自由活動,但只要活著,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喜悅,也是一種貢獻。』」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價值來自於贏得競爭、成為人上人,最終一定會遭受挫折。因為總有一天,你會什麼事也做不了。」岸見一郎緩緩說道:「人的價值在於『存在』,更進一步說,在於『活著』。只要活著就有所貢獻。」
若能理解這一點,他認為,無論未來遇到任何狀況,都能處之泰然。
如何活得幸福?關鍵是接受自己的「平凡」
今(2025)年69歲的岸見一郎,曾任奈良女子大學文學部兼任講師等職,1989年起投入阿德勒心理學研究。
今年在台出版的最新著作《自在感的練習:你可以不要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是他送給許多習慣「過度努力」者的禮物。
「『平凡』這個詞,總是被負面解讀。但我所理解的平凡就是『接受真實的自己』。」他觀察,不論是在日本或台灣,大多數人從小被灌輸要進入好學校、進入好公司,唯有從競爭中獲勝,才是成功的人生。但這種活法,僅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關注別人的眼光,卻忘了先問自己: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認為,太多人無法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他說:「現在的自己或許並不理想,但是你要先試著接受。我稱之為『擁有成為平凡者的勇氣』。」
岸見一郎分享,自己曾在電視上看到一位70多歲男性受訪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