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訊號差時電磁波更強?4個日常觀念大破解,專家教你當個安心又聰明的科技使用者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2025.10.22
1,870
作者|50+整合企劃
責任編輯|50+整合企劃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作者|50+整合企劃 2025.10.22

責任編輯|50+整合企劃1,870

許多50+朋友平時靠手機追劇、導航、聽Podcast與孩子視訊聊天,生活早已離不開科技。然而,有關「電磁波」的疑問也時常困擾大家——像是「手機用太久會不會被電到?」「家附近出現基地台是不是對身體不好?」這些說法真假難辨,讓不少人感到擔憂。

為了釐清這些熟齡族常見的科技焦慮,《50+Talk》特別邀請電力工程專家蕭弘清教授(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機系博士)與放射腫瘤科權威郭于誠醫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一起拆解電磁波的常見迷思,幫助大家更安心、更有信心地與科技共處。

擔心手機與基地台?蕭弘清教授、郭于誠醫師聯手解惑,帶你用正確知識減少不必要的焦慮。(張志綸攝)擔心手機與基地台?蕭弘清教授、郭于誠醫師聯手解惑,帶你用正確知識減少不必要的焦慮。(張志綸攝)

電磁波是什麼?有電磁波就等於有害嗎?

首先,蕭弘清教授解釋,電磁波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能量波,包含電波與磁波,陽光、廣播也都是電磁波的一種 。電波來自電壓,只要產品插電就會產生電波;而磁波則來自電流,當電器開機使用時就會產生磁波 。因此,任何開機使用的家電產品,如手機或Wi-Fi,都會產生電磁波 。

蕭教授強調,電磁波並非都有害,因為它可分為「游離性」與「非游離性」兩種 。游離輻射的電磁波能量非常高,會使人體細胞游離化並產生病變,例如醫療上的X光 。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手機、Wi-Fi等,都屬於能量小很多的非游離輻射 。手機通訊的電磁波能量,甚至比陽光中的電磁波能量還要小 。

郭于誠醫師也補充,「暴露不等於危害」 。他以抽菸為例,並非所有抽菸的人都會得肺癌,但是你可以把這個暴露降到最低 ,同樣地,暴露在電磁波環境中也不代表一定會受到直接傷害。此外,他特別澄清,電磁波本身不會累積,也沒有所謂的「毒素殘留」 。手機和無線設備都必須符合國際與台灣的安全標準(如SAR值),這個標準是以人體組織每公斤吸收的能量上限來規範,數值甚至遠低於會產生生物效應的50倍,確保產品在各種情況下的使用安全 。

郭于誠醫師提醒:電磁波不會累積也無毒素殘留,合格產品符合安全標準,使用起來無須恐慌。(張志綸攝)郭于誠醫師提醒:電磁波不會累積也無毒素殘留,合格產品符合安全標準,使用起來無須恐慌。(張志綸攝)

基地台離家近電磁波更強?其實訊號差時更危險!

節目中也針對大眾對基地台的疑慮進行了探討。主持人提到,當手機訊號不穩時,大家會覺得是基地台不夠多,但又有人擔心基地台離家太近會影響健康。蕭教授解釋,這種直覺其實是錯誤的 。

基地台是「小功率、定方向」的通訊設備,離家近不代表電磁波就越強 。反而是當你處於訊號不好的環境,例如地下室或電梯裡,手機為了能與基地台連線,會自動「加大功率」來發射訊號,此時手機的電磁波反而會變強 。這就是為什麼與其擔心基地台,更應該關注手機本身所發出的電磁波 。

郭醫師也再次強調,健康風險與基地台的距離並非直接相關 。他以醫院為例,早期醫護人員使用功率較低的PHS手機,但隨著科技發展,人們發現目前的4G、5G通訊對人體傷害微乎其微,因此醫院也開始普遍使用這些更先進的通訊設備 。郭醫師總結道:「危險是真實的,但恐懼是想像的。」 只要了解並遵循安全規範,就能克服心中的恐懼。

基地台不僅是通訊設備,更是防災救命的關鍵

基地台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日常通訊中,更在緊急時刻發揮關鍵作用 。蕭教授分享,台灣的災防告警系統就是借鏡日本311大地震的經驗所建立 。當地震發生時,地震中心能在短短4秒內偵測到相關資訊,並透過基地台強制向受影響區域的手機發送防災警報 。這使得民眾能在震波來臨前幾秒甚至十幾秒,及時進行避難,大幅減少傷亡 。

蕭弘清教授分享:台灣災防告警系統可在地震時透過基地台即時發送警報,爭取避難時間救人性命。(張志綸攝)蕭弘清教授分享:台灣災防告警系統可在地震時透過基地台即時發送警報,爭取避難時間救人性命。(張志綸攝)

NCC安心標籤,保障消費者安全

在訪談的最後,主持人也關心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射頻器材,如藍牙耳機、無線支付等,是否也受到管制。蕭教授表示,所有會發射電磁波的射頻器材,都必須受到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列管與審驗 。

這項審驗制度有三大目的:

維護電波秩序

保障消費者權益

確保通訊品質

蕭教授提醒民眾,NCC的合格產品上會有一個圓形的NCC標籤 。只要認明這個標誌,就代表該產品已通過嚴格的安全審驗,民眾可以安心使用 。

本集節目讓大家了解,電磁波其實早已融入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手機、Wi-Fi,甚至陽光,都是電磁波的一種。透過政府制定的安全規範與NCC嚴格把關,消費者只要認明合格標籤,就能安心選購產品。

對熟齡族而言,與其對電磁波感到焦慮,不如掌握正確知識、做好日常使用管理,讓科技真正成為生活的好幫手。只要用得對,用得巧,我們就能繼續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與安全,自在迎接數位生活的新日常。

加入50+ LINE,每天獲新知!
https://fiftyplus.pse.im/5zvc58

Info

本集節目廣告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贊助播出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