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逐年攀升。如何以通用設計打造失智友善環境?日本非營利組織issue+design代表、《失智症世界的旅行指南》作者筧裕介來台接受《50+》專訪,建議從廁所標誌到結帳櫃檯,都應融入失智者視角,不僅能改善失智者生活品質,也能讓所有人受惠。
如果有一天,你失智了,現在所處的環境可能成為一座迷霧森林。
「我常因為工作去不同的商業大樓拜訪。每到一處,就會忍不住確認:這裡的廁所標誌,失智者看得懂嗎?能順利找到嗎?」日本非營利組織issue+design代表筧裕介苦笑:「大約8~9成的標誌都不合格。」
作為長壽大國,日本比台灣更早面對失智症議題。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委託研究團隊調查,2030年,日本失智症患者預估將達到523萬人,佔老年人口14%。提到失智,人人恐慌。但其實,失智並非人生的終點。若社會能提供適當支援,就算失智了,也能好好過生活。
不過,失智友善的社會設計,該怎麼做?台灣能從日本經驗中學到什麼?
理解失智症 唯一的視角是「本人的視角」
2021年,筧裕介在日本出版了《失智症世界的旅行指南》一書。透過採訪100位失智者,讓讀者從「當事者」的角度,了解失智症患者眼中的世界。
此書出版後蔚為話題,日文版至今銷售約20萬冊,還延伸為工作坊、日本NHK電視節目、漫畫等不同媒材,目前正募資拍攝電影版,中文版也曾獲得2023年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
從失智者視角理解失智症,意義在哪裡?
筧裕介曾任職於日本大型廣告公司博報堂,作為創意設計者,他認為,唯有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思考,才能挖掘痛點、解決問題。失智症也是如此。「醫療、照顧專家從學理角度思考如何照顧病人,但這是旁觀者的視角。對我來說,唯一的視角就是『本人的視角』。」
失智者尿失禁 其實不一定要包尿布,而是解決廁所問題
這段傾聽失智者聲音的過程,讓他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