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適合長者生活的城市,該是什麼樣子?隨著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如何透過都市設計,打造更符合高齡者移動、社交、就醫需求的生活環境顯得更為重要。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理事長白仁德針對此議題分享觀點。
試想某天,當你因為老化行動不便時,從家門到醫院或社交場所的路途,是暢行無阻,還是困難重重?
隨著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如何透過都市設計,打造更符合長者交通、社交和就醫需求的生活環境顯得更為重要。
針對此議題,國內高齡醫學權威、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於生策會和生策中心主辦的「高齡宜居城市論壇」分享觀點。他表示,城市建設一般以商業發展為核心考量,高齡化並非關注重點。但在迎接超高齡社會的此刻,改善城市設計成為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米蘭研究:長者住郊區、醫院卻在市中心,資源配置不相符
「5樓以上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就是長者的偏鄉。」陳亮恭指出,高齡醫學的發展,雖能從預防疾病的角度協助長者維持健康,但從成果來看,仍然不足。城市中的照護空白地帶,成為長者難以自理生活的困境。「病人一回家就不行,因為居家環境、社區資源沒辦法完全承接這些複雜的個案。」
雖然在長照政策推動下,民眾可運用的資源變多。但若無法實際使用,等同於不存在。而對許多長者來說,光是走出家門就面臨許多阻礙。「就算布建了日照中心,下不了樓梯也沒辦法。」(相關閱讀:彭樹君專欄|一個人住,是她人生最自由的階段!高齡母親享受獨居,如何讓家人也安心?)
打造健康長壽的社會,台灣的都市規劃可以怎麼做?他引用義大利米蘭的研究為例指出,應從長者的實際需求出發,重新思考資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