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沒錢萬萬不能,但也不是越有錢的人越快樂。怎麼讓手上的金錢,為自己帶來最大的幸福感?《華爾街日報》最受歡迎財經作家喬納森.克雷蒙(Jonathan Clements)認為,必須聰明花錢與花時間,才能帶來滿足又提升生活品質!如何利用手上現有的錢來擠出一些幸福感?他提供6個建議,你做對了幾項?
最近這10幾、20年來,美國的生活水準有大幅改善,但一般民眾卻並未感到他們比從前更加滿意於自己的生活。看起來,金錢並未帶來太多的幸福感,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學家對此提出了「快樂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的概念(譯註:「快樂跑步機」指的是一種永不滿足的心態, 由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所提出),這個概念的精髓是:我們努力於購買更大的房子,或者是追求下一次的晉升,當我們達到目的後,確實會有短暫的幸福感,但很快的,興奮之情開始消退,我們又想去追求其他的東西。
就像是我們那些居住在洞穴中的老祖宗一樣,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的滿足過,而是永遠都在想要去追求更多的東西,永遠都想著往前走。
有些人的論點是,生活水準並不是幸福與否的絕對因素,而是我們的收入以及財富與周遭人的比較值。
沒錯,生活過得比較優渥的人確實更有可能說自己很幸福,但這可能是一種「聚焦錯覺」(Focusing Illusion)。我們如果在每天不同的階段去做評估,那些有較高收入的人通常更可能抱怨心情焦慮,或更易於動怒。但如果你要他們靜下心來,同時問他們是否感到幸福、快樂,他們會對自己的命運略做思考,而感覺到確實還算不錯。他們會認為自己應該感到快樂,他們也會這麼說。
這並不意味著金錢無法買到幸福。當人們脫離貧窮同時達到基本生活水準時,他們的幸福感會大幅增加。但之後就不一樣了,就算是有許多多餘的錢,也不見得能買到幸福感,我們會發現自己其實是在一台快樂跑步機上,拚命追逐幸福,但卻無法真正有所進展。
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走下跑步機,利用自己手上現有的錢來擠出一些幸福感呢?我們首先應該要放下對於所謂「幸福生活」的傳統想法──同時更加小心的去思考如何花錢,如何打發時間。現在,這裡有6項建議:
1. 買物品會變煩惱,買體驗會變珍寶
當我們思考如何花費多餘的錢時,很自然的就會想到去買東西──新車、大房子、最流行的配件、新衣服。問題是,購買這些東西的興奮之情不但會消退得很快,這些東西還有可能變成不快樂的來源。譬如說新車不小心遭刮傷了,房子的屋頂該換新了,器材用壞了,衣服開始變舊了。這些我們在購買當時帶來巨大快樂的東西,最後卻變成了我們的煩惱來源。
但如果我們是把錢花在「體驗」上面,就比較不容易發生前述的狀況。現在來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是和朋友一起出外用餐,帶孩子去遊樂場玩耍,或者是和家人一起去歐洲旅遊。
沒錯,鈔票是不見了,這些經驗也很快就成為過去,但卻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留下來。這反而是一種優勢,因為「體驗不會變老、變舊,也不會變成一個人心中的煩惱,相反的,這些經驗都是彌足珍貴的回憶,甚至隨著歲月流逝,我們還可以反覆刷洗這些記憶,讓它們變得更加珍貴。
2. 善用儀式感,讓快樂感受更持久
買新車、新屋、新器材、新衣的興奮之情很快就會消退,同樣的,你也會很快就忘掉最新一次的晉升,以及隨之而來的加薪。甚至於那趟歐洲之旅,也會變成遙遠的記憶。
那麼,你該如何做,才能抵銷前述那些負面的結果呢?你可以去吃一頓大餐慶祝升遷,讓自己的快樂能更持久一點。把前次去歐洲旅遊的一些照片裝框,然後掛在客廳裡。不時好好的看一下自己的房子,欣賞一下它的美麗及優點。這樣做,可以延緩你對前述事物的適應、接受過程──因此也能讓你感受到多一些的幸福感。
3. 加強自己的控制感
當對某些事物感到不確定時,我們通常都不會應對得很好,可惜的是,不確定有些時候並無法避免,甚至常常還是自己造成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靠著大筆貸款買了豪車或者豪宅,那麼,我們可能就會面對讓人煩惱的不確定──會不會付不出下個月的還款?如果買的房子位在偏遠的地方,我們就會面臨通勤的不確定性,不知道何時會碰上交通堵塞?火車班次最晚會到什麼時候?研究結果表明,通勤的問題與幸福感息息相關,甚至於根本就是我們在一天中可能碰到的最糟糕經驗。
4. 比起盡情享樂,挑戰目標可能更快樂
不要去幻想能永遠享樂,其實我們也並不真的想那樣,我們想要的是有生命的目標,希望每天都感到自己有進步。
心理學家會談到「心流」(Flow)的概念(譯註:「心流」是匈牙利裔美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首度提出,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等正向情緒),也就是一種完全融入自己所採取行動的體驗,在那個境界裡,你會覺得自己無比能幹,時光匆匆逝去也不自覺,而那個時刻會給你帶來深深的滿足感。
你在思考如何打發閒暇時間、以及退休後準備做什麼時,也應該時時以此為參考。想像中,我們會認為無所事事的躺在沙發上、看看電視、打一場高爾夫、讀讀報紙都會讓我們感到快樂。
然而實際上,我們如果去挑戰那些我們有把握做成功的事,可能會讓我們更加快樂,譬如說為參加馬拉松跑步而進行訓練、為自己喜歡的慈善機構盡些力、自己動手裝修房子、當孩子的體育社團的顧問,或者是再回學校拿一個研究所學位。
我們確實需要重新定義一下退休生活。如果我們努力存夠錢,也許就不再需要工作那麼長的時間,甚至於不再需要去賺取薪水,但我們也不應該認為存錢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盡情享受,而是足夠的錢才能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做那些值得去做而且有報償的事。(相關閱讀:50歲後的新趨勢是重新當學生!退休後再進修,辛苦念書拿學位有什麼好處?)
5. 幫助他人,能為自己帶來良好感受
義務工作不僅僅是有利於社區而已,它也會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
在遠古老祖宗還是獵人及採集者的年代裡,他們群聚的圈圈相對狹小,因此彼此善待、互相合作以維護個別的好名聲,相形之下就更為重要。
所以,就算是我們知道今後恐怕無法再見到某些人,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幫助他們而得到心理慰藉,並且感覺良好。(相關閱讀:助人怎麼這麼好玩?52歲退休教師朱文玲的海外志工一年)
6. 把時間與金錢花在你愛的人身上
跟鄰居相約一起外出晚餐,搭飛機去看看親人,陪太太或先生去欣賞一齣戲,舉辦一個家庭歡聚,招待全家去佛羅里達州旅遊,或者邀請朋友來一場烤肉會。
研究結果表明挪出一點時間跟相愛的人相聚,可以帶來巨大的幸福感。你在尋找一個善加利用時間以及金錢的方法?試試看把錢和時間花在朋友或家人身上吧。
(本文摘自喬納森‧克雷蒙著,《簡單致富的21條理財金律:《華爾街日報》最受歡迎財經作家的全方位財富規畫指南》,樂金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