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50+》編輯部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林芳如、顏理謙
編按:近年來,車宿風潮在台灣逐漸興起,這是一種結合自由、彈性的旅行新選擇。尤其是退休後,時間變多了,更適合這種可自主掌握節奏的出遊方式。從簡單的週末小旅行,到深入山林海邊的長途慢遊,車宿不僅改變了旅遊的樣貌,也開啟了一種「車就是家、走到哪睡到哪」的生活想像。本文整理《50+》過往採訪童書作家謝明芳的車宿經驗,從新手角度切入,整理出6大須知,協助讀者掌握車宿入門關鍵,輕鬆展開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
Q1. 車宿和一般旅遊有何不同?
車宿,顧名思義就是睡在車上的一種旅行方式。不同於傳統旅遊需要配合飯店入住與退房時間,車宿的最大特色就是自由與彈性。旅人可依心情與天氣決定停留地點與時間,想停就停、想走就走。
舉例來說,有人會將車停在稻田或溪邊,傍晚踩著腳踏車慢遊,晚上就在自然景色中入眠,隔天清晨再從另一個角度欣賞熟悉的風景。
謝明芳(左)和先生經常結伴車宿旅遊。
Q2. 車宿裝備有哪些?
車宿族大致分為3類:登山型、露營型與野營型。登山型車宿者通常為了清晨攻頂方便,會選擇在登山口附近過夜;露營型會停靠在設有衛浴設備的露營區;野營型則偏好自由隨性,開到哪、睡到哪。
基本裝備可視需求彈性準備,包括行動馬桶、防臭處理設施、可折疊的沐浴帳、小幫浦、水桶與蓮蓬頭等。至於車輛,多數人會改裝9人座廂型車或貨車,將後排座椅打平做床鋪,底部設為收納空間。部分車主也會加裝駐車冷氣、第二電池、車邊櫃等設施,以增加舒適度。但不論裝備多寡,重點在於合乎個人需求,不必盲目追求豪華配備。
Q3. 如何選擇安全的車宿地點?
新手可從設施完善的露營區作為起點,逐步累積經驗後再挑戰野營。安全方面需特別留意:車頭應朝外停放,駕駛座保持清空,必要時能迅速開車離開;避免靠近山壁或偏僻處,並記得將車門上鎖。此外,可事先上網查詢「車床天地」等社群平台,獲得澡點與泊點資訊。
選擇地點時,應考量物資補給便利性,例如接近市區或設有公共設施的區域,能讓行程更順利。某些溪畔、海濱或觀景台,如花蓮的三棧溪、奮起湖、金山溫泉區等地,都是適合入門者嘗試的車宿景點。(相關閱讀:以天地為家,花300元就能看五星級夜景!謝明芳夫婦:50後的車宿旅行,享受沒有行程、不趕時間的自由)
Q4. 夏天車宿悶熱怎麼辦?
夏季車宿最大挑戰是高溫與悶熱。解法之一是加裝駐車冷氣系統,搭配第二顆電池或戶外行動電源供應電力。不打算安裝冷氣的旅人,則可選擇高海拔或緯度較高的區域避暑,搭配移動式電扇與遮陽網亦可達到降溫效果。
車窗加裝紗窗或透氣罩,有助於車內通風又可防蚊蟲。夜晚入睡前也建議將車內熱氣散出,再進行車內活動。此外,簡易的銀膠布隔熱、加強車頂遮陽,都是輕量化降溫的實用技巧。
Q5. 車宿要花多少錢?
車宿表面上可節省住宿費,但初期投入的車輛改裝費用,視設備多寡可從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以中等規模為例,包含床架、冷氣、儲物設計等設備約需30萬元。不過一旦完成初期投資,後續使用成本便相對低廉。
為節省油資,建議採定點多日慢遊策略,例如在同一地點待上數天,安排不同活動方式,如騎腳踏車、徒步、野餐等,既能減少移動開銷,也有助於深度體驗。整體來說,只要規劃得當,車宿確實能成為一種經濟實惠的旅遊選擇。
謝明芳指出,定點多日慢遊可節省油資。
Q6. 如何讓車宿之旅更舒適?
車宿之所以迷人,在於它提供了高度自由與靈活的生活節奏。
為了提升旅途品質,建議旅人攜帶常用裝備如防蚊液、野餐墊、簡易炊具、行動電源、折疊桌椅等,讓露天用餐或泡茶成為享受自然的延伸。
車內物品務求整齊有序,善用收納箱與掛勾,維持空間清爽。定時清理與維護設備,亦能延長使用壽命。
最重要的是保持彈性心態,若某地不如預期,就轉往他處繼續旅程。細細感受每一段風景與片刻,自在慢活即是車宿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