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保外籍看護,有顧好爸媽?徐業良教授「徐媽媽模式」:智慧照顧這樣做,不用花大錢、長輩更開心

智慧照顧進入居家,不但能為照顧者節省心力,也讓長輩獲得更完善照顧。
智慧照顧進入居家,不但能為照顧者節省心力,也讓長輩獲得更完善照顧。
2025.07.09
9,771
作者|顏理謙
責任編輯|林芳如

智慧照顧進入居家,不但能為照顧者節省心力,也讓長輩獲得更完善照顧。

作者|顏理謙 2025.07.09

責任編輯|林芳如9,771

採訪/王美珍、顏理謙 文/顏理謙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智慧照顧科技進入居家,是減輕照顧壓力的重要解方,但實際落地卻遠比想像中困難。元智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徐業良,多年前為母親打造智慧生活空間,從這套被稱為「徐媽媽模式」的實驗中,他看見了什麼?哪些教訓與突破,值得所有照顧者借鏡?

當家有高齡長輩,做為子女,擔心總是免不了。幸好,在科技協助下,元智大學機械系特聘教授、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徐業良放心不少。

每天早上,只要打開手機App,他就能看到媽媽的血壓、血糖、血氧數值,確認是否正常。有時,他發現媽媽在床上躺太久,還會提醒外籍看護,記得適度讓媽媽起來動一動。媽媽夏天不喜歡開冷氣,容易血壓高、不舒服,家人也能即時發現。

「連我妹妹人在美國,也會打電話說:『媽,你為什麼不開冷氣?』」徐業良笑道:「媽媽雖然有點氣,但她知道子女看得到自己,其實也很安心。」

當智慧照顧進入居家,不但能為照顧者節省心力,也讓長輩獲得更完善照顧。然而,為何這樣的科技應用,在其他家庭中卻難以普及?

智慧照顧為何難以進入家庭?使用者、廠商各有難處

台灣ICT產業強,這幾年,許多業者也投入智慧照顧領域,提出不同解決方案。但是,目前應用場域多為醫療院所和長照機構,一般家庭仍然少見。

徐業良在2016年帶領學生團隊創立世大智科,致力將學術研發成果商業化,代表產品為結合離床預警、褥瘡防護和睡眠管理的智慧床墊。他大嘆:「進到居家真的好難!我們自己也還不算成功。」

他歸納,從使用者角度來看,智慧照顧難以在居家普及,主要原因包括以下4點:

1. 價格太高

「智慧照顧產品並非量產思維,」他解釋,由於高齡者的需求多元,產品需具多元性。再加上這類產品需要串聯長輩和家庭照顧者、醫療機構,除了賣產品,還有後續的服務和諮詢。而產品售價需考量研發、物料成本和服務成本。當銷售數量無法衝高,價格自然難壓低。

文未完!免費加入會員觀看

加入《50+》會員,3大好康免費升級

  • 讀好文:閱讀會員限定文章
  • 玩活動:參加會員限定活動
  • 學知識:《50+生活百科》熟齡知識庫免費看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