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圖/2025迎老聯盟提供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超高齡時代來臨之際,AI智慧照顧如何成為長照解方?人口僅1,800萬的荷蘭,比台灣更早邁入超高齡社會,卻以創新科技強化長照韌性。本次,荷蘭國家級長照智庫Vilans eHealth專家漢克赫爾曼.納帕博士來台演講並接受《50+》專訪,深入解析荷蘭照顧作法。哪些成功經驗,值得台灣借鏡?
當高齡人口持續攀升、照顧需求日益繁重,如何透過科技支援自主生活?荷蘭的經驗值得借鏡。
荷蘭國家級長照智庫Vilans eHealth專家漢克赫爾曼.納帕(Henk Herman Nap)博士長期關注科技與AI在失智症等生活支持和照護領域之應用,此次,他來台參加由2025迎老聯盟主辦、銀享全球策畫的「2025亞太高峰會」,分享荷蘭如何透過AI與數位科技賦能長者自主生活。
納帕指出,荷蘭多年前便決定不再興建更多機構,而是鼓勵所有照護在地化、社區化。「我們有一個全國性政策計畫,核心精神是:能自己做就自己做,能在家做就在家做,能數位化就數位化。」
深刻認知照護人力不足 荷蘭推動長照革新
Vilans是荷蘭國家級長照智庫,服務對象包含高齡者、身心障礙者和住院病人等。
多年來,Vilans在荷蘭推動多項大規模全國性計畫,例如,在荷蘭9成地區建立整合照護網路的「全國失智症計畫」、約700個長照機構參與的「照護品質提升計畫」,並協助超過460間長照機構轉型為永續經營模式。此外,Vilans也從南韓、台灣、日本引進機器人、跌倒偵測器等設備,導入照護場域實地測試。
納帕表示,荷蘭有1,800萬人口,GDP約1兆歐元。其中,醫療支出占比超過10%,而長照支出則占4%。根據Vilans數據估算,每5位荷蘭人中,就有1位涉足醫療照護領域工作。「我們認為,如果不改變現狀,未來每3人中就有1人需投入照護,而這是難以持續的。」
因此,荷蘭正進行一系列照護制度轉型,將照護主力從中央轉向地方、從專科轉向全人照護、從照護品質轉向生活品質、從機構照護轉向社區照護,並適度透過AI、數位科技的力量,讓照護更省力。
雖然科技能解決照護人力不足、賦能長者自主生活,但每位長者的生理條件和生活環境不同,如何依照各別需求,設計出「以人為本」的產品?
納帕認為,需要在「可規模化」和「個別化」中取得平衡。「設計的重點之一,在於提供『可客製化』的空間。」而這種客製化可以表現在介面、外型或使用方式,有時,也能依照使用情境調整。
他舉例,失智症患者在不同病程中,需要不同型態的科技支援,因此,建議可以在產品中保留足夠的客製化空間。「以社交機器人來說,使用者可以替機器人換上自己喜歡的服裝、選擇自己喜歡的聲音,或是喜歡的互動方式。」
智慧照顧如何進入荷蘭家庭?政府設「科技圖書館」免費借用
在台灣,大多數照顧科技僅用於醫院和長照機構,實際進入居家環境者仍少見。荷蘭政府在經費和網路基礎建設上提供了哪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