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澳洲研究發現,即便有運動習慣,若每天久坐超過11小時,死亡風險仍比坐不到1小時者高出1.4倍!如何鼓勵自己增加身體活動量?本文整理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物理治療師曾鳳君等人的3個小秘訣,讓你輕鬆增加活動量乃至於運動量。身體健壯,生活更自由。
1. 穿上舒服的鞋出門走路
《怡慧老師的原子習慣實踐之旅》作者、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曾是「能搭車絕不走路」的人,直到某次健康檢查發現體脂偏高,醫師提醒:「再不運動,內臟脂肪可能超標,會影響健康。」讓她開始正視自己的身體狀況。她認為,與其說運動是為了變美,不如說是為了活得健康、有力,讓人生願景得以實現。
閱讀《原子習慣》後,她開始運用書中的「習慣4階段模型」:提示、渴望、回應、獎賞,重新建構自我認同,把自己視為運動者,並透過每日行動去強化這個身分。她訂下階段性目標,由穿上舒服的鞋走路開始,逐步晉級到每日萬步,甚至每週夜跑2次。每一階段都設定合理難度,並循序漸進。
為了讓運動變得容易實踐,她加入「誘惑綑綁策略」,邊走路邊聽音樂、喝咖啡與冥想讓心情愉悅,再逐步從搭車轉為全程步行。同時下載計步器APP,讓數字變成每日達標的提示與鼓舞。(相關閱讀:規律運動習慣如何養成?宋怡慧:實踐「原子習慣」4步驟,體脂過高的人一年內也能練出腿部肌肉)
2. 每天有意識地增加10分鐘活動時間
養成運動習慣,是延緩老化與維持健康的關鍵。《朝日Reライフ.net》報導,日本國立長壽研究中心對400位65歲以上長者近10年的研究指出,每天走路超過5,000步者,其因老化導致身體衰退的風險,比起走不到5,000步者降低了46%;若再加上每天至少8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如快走、社交舞、游泳或健身,衰退風險可再降低44%。
慶應大學的運動醫學專家小熊祐子指出,運動能促進血管擴張,幫助降低血壓,亦可改善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代謝,甚至提升分解脂肪的酵素分泌,是全方位的健康投資。
相對地,身體活動不足則被WHO列為全球死亡風險第4大主因,僅次於高血壓、吸菸與高血糖。澳洲研究也發現,即便有運動習慣,若每天久坐超過11小時,死亡風險仍比坐不到1小時者高出1.4倍。
運動不必一步到位。日本厚生勞動省倡導「隨時隨地+10」運動法,建議民眾每天增加10分鐘的活動量,不論是散步、快走、爬樓梯或做伸展操,都是好方法。
3. 培養園藝、攝影等興趣 愉快增加身體活動量
延續上述生活中找機會動起來的概念,物理治療師曾鳳君則指出,即使是體力衰弱的高齡者,也能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出適合自身的運動習慣。
不需特別到健身房,只要善用生活中的每一次移動,就能達到活動的效果。像是進行簡單家務,例如在家中緩步移動、走到廚房泡茶、整理沙發抱枕或鋪床等,都屬於輕度活動。若能將這類活動分配在早、中、晚各至少一小時,累積起來即可達到一天所需的基本活動量。
此外,出門採買日常蔬果,也是一種自然的運動方式;培養一些興趣,例如園藝種植,需彎腰鏟土、搬動花盆,既能動手也能動身;攝影則需走出戶外,尋找拍攝場景,都是提升身體活動量的良好方式。
若想進一步加強身體素質,太極拳是個適合高齡者的選擇,不僅動作緩和、負重低,還能提升肌肉力量與柔軟性,改善平衡與協調,並藉由呼吸節奏帶來穩定情緒、減輕焦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