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抗癌念EMBA、78歲不當宅女!資深演員胡錦:醫生說我只剩3年,我偏要活得更精采

曾2度罹癌、歷經療養修復又重啟人生的胡錦,靠著堅定意志與對學習的熱情,再次找到生命中的目標與價值。
曾2度罹癌、歷經療養修復又重啟人生的胡錦,靠著堅定意志與對學習的熱情,再次找到生命中的目標與價值。
2025.05.28
47,307
作者|賴慧勳
責任編輯|王美珍

曾2度罹癌、歷經療養修復又重啟人生的胡錦,靠著堅定意志與對學習的熱情,再次找到生命中的目標與價值。

作者|賴慧勳 2025.05.28

責任編輯|王美珍47,307

文章用聽的
00:00 12:46 1

採訪/周慧婷 文字整理/賴慧勳 攝影/影巷26號 內文圖片/胡錦提供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昔日邵氏電影大明星、資深演員胡錦,淡出演藝圈後便鮮少出現在螢光幕前。8年前,她在2度抗癌期間考上政大EMBA,以學生身分重啟新人生;如今78歲的她,更把握時間運動、旅行、與朋友相聚的時光。走過人生風雨,她在談笑間已盡是豁達與看透。面對一輩子揮之不去的「潘金蓮」標籤,即使心中仍有遺憾,也要學會釋懷:「很多事情,就是命吧!」

儘管離開螢光幕多年,面對鏡頭,胡錦依然從容不迫。

採訪這天,一聽說要先拍照,她隨即拿出一副亮眼的紅色眼鏡框戴上,俏皮地說:「這是我的造型!」身為曾是邵氏電影作品產量最多的女演員,當年的銀幕風采,依舊藏在她的舉手投足之中,一個眼神、笑容,彷彿都有戲。

從小跟隨母親學習京劇,胡錦的表演底子自然訓練紮實。1970年代因受李翰祥導演賞識,主演超過百部電影,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角色。

卸下明星光環後,她沒有選擇安逸度日,反而迎向人生新挑戰。70歲那年,她2度罹患乳癌,醫師甚至宣判她只能再活3年,讓她重新思考人生方向。最後,她毅然報考國立政治大學EMBA,以一名學生身分重新投入學習之路,也開啟一邊治療、一邊上課的日子。

胡錦從小和母親學習京劇,接受過正規基本功訓練。之後被發掘到邵氏電影演出,在香港電影界大放異彩。胡錦從小和母親學習京劇,接受過正規基本功訓練。之後被發掘到邵氏電影演出,在香港電影界大放異彩。

年齡從不是學習的阻礙  「不要求自己」才是

由於選擇報考的類別是政大商學院EMBA,過往的演藝成就並無法成為胡錦的加分項目。但因她曾經營火鍋店與茶樓,也擔任過戲劇製作人,這些商業經驗,反而成為她申請入學的重要資產。

不過,跨領域學習的挑戰不小,尤其對一位高齡學生來說更不容易,該如何克服?胡錦坦言,「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的膽子真大!」她說,為了跟上課程進度,她總是在課前預習、上課時錄音、回家後又反覆重聽內容,不懂就主動請教同學,展現出堅定的學習毅力。

雖然年紀與同學有差距,但胡錦的積極,獲得不少同學的認同與幫助。「我真的很認真,不能輸在態度上。」她笑說,年齡不會是學習的阻礙,唯一讓她擔心的,是「一不小心就穿得太隆重了。」因為班上同學大多都是30、40歲的年輕人,有些還會回家跟媽媽分享,自己跟胡錦當同學!

在政大EMBA重拾學生生活,胡錦過得相當開心!她認為這段歷程不僅是知識的滋養,更是面對人生風浪的重要力量。在政大EMBA重拾學生生活,胡錦過得相當開心!她認為這段歷程不僅是知識的滋養,更是面對人生風浪的重要力量。

對她來說,能跟這群來自不同領域的晚輩一起學習,是人生中非常值得回味的經驗。在論文準備上,也展現出她性格中的堅持。她特意選擇全校最嚴格的老師擔任指導教授,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此外,論文題目也以她長年參與演出的舞台劇《梁祝》的行銷策略為主題,雖然前後共被教授退稿17次,但每一次退件,她都全力以赴重新修改。

「教授每退我一次,我就進步一次。」她說,念EMBA就是想挑戰自己,給自己一個交代。

最後,論文總算在「18相送」時順利送出。當畢業拿到學位的那一刻,她滿足地對自己說:「生病這3年,我總算做到了!」

除了完成學業,胡錦對新科技也持續保有興趣。她透露,曾經想過將《梁祝》60結合AI重現風采,但仍有許多技術層面需要克服。不過,她仍未放棄:「我還在等待,看有沒有機會用AI藝人演出的虛擬演唱會模式,做出一個『永遠的梁兄哥』。」

胡錦認為,學習的價值在於視野與思維的轉變,讓她看世界的角度也都不一樣了。胡錦認為,學習的價值在於視野與思維的轉變,讓她看世界的角度也都不一樣了。

身為「癌症人」  要懂得與病痛和平共處

課堂之外,胡錦也積極參與各種課外活動,包括羽球、登山、露營等,甚至還參加龍舟隊晨練,她把這些視為是身體復健的一部分。

對她而言,癌症不再是敵人,而是需要共處的存在。「醫生常常提醒我不要忘了,我是一個癌症人。」她說,以前一聽到癌症,就只有害怕。但現在的醫療更進步了,只需要把自己放心交給醫生。

因此,與其怨嘆,不如珍惜當下;接受新刺激、新風景,人生才能繼續走下去。她感性地分享:「你不能老回憶!和同學一起重新『忘記』過去,學習會幫助你前進。」

胡錦常和同學們相約運動,許多年輕同學都常擔心她受傷,讓她感受自己像個「寶」被呵護著。胡錦常和同學們相約運動,許多年輕同學都常擔心她受傷,讓她感受自己像個「寶」被呵護著。

也因為這份豁達,讓胡錦在第2次罹癌時,比起第1次更能從容面對。她坦言:「人生不要太鑽牛角尖,要學會珍惜當下,與病痛和平共處。」

回顧自己的人生,她認為個性之所以如此堅韌,很可能與從小學習京劇、接受嚴格訓練有關。「我先生常提醒我,我這一生都太『過動的積極』了,要學會放鬆一點,不要什麼事都想得太多。」

胡錦認為人生每一段都很精采,雖然有高峰與低谷,但心境可以永遠年輕。胡錦認為人生每一段都很精采,雖然有高峰與低谷,但心境可以永遠年輕。

40年婚姻不吵架  經營祕訣靠「退讓」? 

談起陪伴自己走過漫長歲月的伴侶,也就是資深媒體人、曾是台視當家主播的顧安生。兩人攜手走過40多年,卻從未真正吵過架,如何做到?她分享兩人的相處之道:「只要意見有分歧,他就會說,『來,我們坐下來談一談』,像在開會一樣,我就笑他太官僚了。」

談到婚姻的經營之道,胡錦分享,或許她的想法已不符合現代女性主義觀點,但她認為:「婚姻裡面,要有一點忍讓,女生退讓一點,沒什麼的。」即使她曾是影壇明星,也從不把身分帶進婚姻中。「你不能老覺得自己委屈、自己是大明星,這樣想,婚姻就完了。」她認為,婚姻中唯有彼此多付出一點,各退一步、不計較誰輸誰贏,才能牽手走到最後。

她也相當感謝先生對她的態度,就像平常的夫妻相處。「顧安生沒有把我當明星,而是訓練我做一個普通的家庭太太。」她笑說,他會常稱讚我肯洗碗、整理家務等,「因為演員常常被寵壞了,什麼都不會,他讓我重新學會生活。」

和顧安生從相識、分開,到再度牽手共度一生,胡錦認為他們40年不吵架的秘訣就是:互相欣賞、各退一步!和顧安生從相識、分開,到再度牽手共度一生,胡錦認為他們40年不吵架的秘訣就是:互相欣賞、各退一步!

跟了一輩子的「潘金蓮」標籤  甩得掉嗎?

回顧這段感情,其實兩人的戀情當年曾轟動一時,外界並不看好。甚至,顧安生還因戀情受到新聞部上級警告:「如果繼續交往,恐怕不能再播新聞!」

原來,胡錦曾因演出許多艷麗、嬌媚的角色,而備受爭議。提到這段往事,胡錦感嘆,當年社會風氣保守,外界往往將演員角色與真實本人劃上等號。「只要提到我,大家就一定要帶上『風騷』、『潘金蓮』。其實那些只是演戲,甚至很多裸露鏡頭都是用替身。」

她回憶,有次還接到香港某出版社邀請她出書,但對方希望她寫一本關於如何演潘金蓮的內容,讓她當場婉拒。「還好,顧安生懂。因為他在這圈子裡,他知道我是在表演。」因為彼此的理解與信任,讓他們依然堅定地走下去,相知相惜至今日。

至於提到曾經讓她創下演藝事業高峰的「潘金蓮」一角,胡錦說,這個角色雖然帶給她掌聲,卻也讓她揹起一輩子沉重的代價與遺憾。

當年,她以精湛演技詮釋角色,卻引發社會輿論,甚至連最親近的母親也無法諒解,長達1年不與她說話。回到台灣後,更被新聞局要求寫下悔過書,聲明「從今以後不得再拍攝有辱國體的角色,否則不得出國」,讓她深受打擊。

不久後,她接到導演李翰祥邀請,希望她能再飾演潘金蓮,與狄龍搭檔演出新作《武松》,她不得已推辭,「我沒辦法跟他們說,我寫過悔過書啊!」她無奈地說。

最令她心碎的,是2年後金馬獎公布,該片女主角汪萍最終獲得最佳女主角,得知消息的當下,她立刻大哭一場。明明是同一個角色,卻帶給她們不同的命運:一個成了金馬影后,而她至今,始終擺脫不了「潘金蓮」標籤。

堅持不當宅女  每活一天都是賺到

不過,如今的胡錦,已學會放下。她淡然地說:「很多事情,這就是命吧」,坦然接受自己與金馬獎無緣的命運。

現在的她,生活依舊豐富,始終抱持著「每天都是賺到的」心態。她堅持不當宅女,深信「越不出去,就越踏不出去」,總是勉勵自己與朋友們保持行動力與社交,活得健康又自在。

喜愛社交生活的胡錦,珍惜與朋友相聚的時光,把人生下半場過得一樣充實豐富。喜愛社交生活的胡錦,珍惜與朋友相聚的時光,把人生下半場過得一樣充實豐富。

不過她曾罹患乳癌,顧安生也經歷過幾次的大病,當我們問起誰比較擅長照顧對方時,她毫不遲疑地說:「當然是我啦!」接著補充:「我常提醒自己絕對不能摔跤,因為我還要照顧他。」在採訪日不久之前,顧安生才因跌倒需要以輪椅與拐杖行動,胡錦體認到自己年紀漸長、手也沒那麼有力,因此每走一步都格外小心。

但照顧病人是一場長期的挑戰,尤其是夫妻間,難免會有情緒摩擦,該怎麼避免怨懟?她幽默回答,「他有時在家裡不開心,我就會說:『你那麼大聲也沒用,我耳背也聽不到啊! 』,他也沒轍了。」她強調,年長夫妻要長久相處,關鍵就是「不要把每句話都記在心裡」,因為會累死人的。「放寬心、每天開心過日子才最重要。」她說。

最後談到現階段最放心不下的事是什麼,她不諱言是遠在美國、獨自生活的女兒。她雖然不捨,卻也要懂得轉念與釋然:「兒孫自有兒孫福,我們不也是這樣長大的嗎?」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