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未聯絡的朋友,該約嗎?一田憲子:主動約吃飯,竟讓我學到人生最重要一課

從優秀的前輩那裡學到更多經驗,成為一個「樂於接受」的人。
從優秀的前輩那裡學到更多經驗,成為一個「樂於接受」的人。
2025.05.11
28,946
作者|50+選讀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從優秀的前輩那裡學到更多經驗,成為一個「樂於接受」的人。

作者|50+選讀 2025.05.11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28,946

文章用聽的
00:00 06:36 1

文/一田憲子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想起久未聯絡的朋友,該不該主動邀約?尤其是年紀比自己稍長的前輩,過往總覺得邀約對方,像是「花費」了對方的時間。作家一田憲子分享,中年後更該活得坦率些,勇敢主動出擊。就算昔日是泛泛之交,一次簡單的邀約,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也能啟發自己新的思考與學習。

某日,我在開會前遇見了大井幸衣,她是我在雜誌《熟齡穿搭》(大人になったら、着たい服)中採訪過的品牌顧問。比我大7歲的她一直是我的榜樣,是她告訴我「存錢自立,生活會更自由」,也是她勸我「一定要去做全身健康檢查」,並將自己每年健檢的醫院介紹給我。

「哇,早安!」我向她打招呼,聊到「我等一下要去開會」時,她邀我:「等你忙完,一起吃午餐吧!」開完會後我聯絡大井,她說:「我做了些輕食,不然到我家吃吧?」我一聽立刻答應,興高采烈地拜訪她家,吃了一頓加了滿滿鎌倉蔬菜的美味午餐。

與年紀較長的前輩交流  帶來新的領悟

其實我很少這樣。以前的我一定會誠惶誠恐地說:「那怎麼行,太不好意思了。」直到大約3、4年前,我稍微放下「惶恐」,才發現這樣的交流不僅令我獲益匪淺,甚至能指引我邁開新的一步。

我剛成為自由作家的時候,曾參加津田晴美在新宿生活設計中心「OZONE」舉辦的講座。津田大我14歲,她的散文一向令我愛不釋手,光是能聽她親口分享,我便激動得不得了。在講座上,我第一次知道有一種肥皂是用橄欖油製成的,叫做馬賽皂;也是頭一次得知她習慣在晚上只點一盞小小的閱讀燈來看書。

光陰飛逝,當我有幸在《生活重心》雜誌上採訪津田,我真是感激涕零。後來,我得知津田回到了她的故鄉熊本,將原本開在新宿的店鋪「Quintessence」遷回。去熊本出差時,我猶豫了很久要不要聯絡她,最後決定放手一搏,結果她非常開心地接待了我,令我喜出望外。

那時,津田說了一個故事給我聽。她最近照顧過一位老太太,有時會做些飯菜送過去。某天,津田的丈夫抱著滿滿的新鮮番茄造訪,他問老太太:「阿姨,我做一些番茄義大利麵給你吃好不好?」做完後,老太太吃得津津有味,直呼可口。

幾天後,津田前去打掃,發現冰箱裡多了茄汁義大利麵調理包。「她可能忘不了那天吃到的義大利麵吧?她去世時已經93歲了,喪禮後,我和丈夫說,好想再做一次番茄義大利麵給她吃。不過,我們都盡力了,所以沒有哭。人死便什麼也沒有了,珍惜『活著』的時刻才是真的。」

這個茄汁義大利麵的故事,告訴了我什麼是真正的照護。原來備餐不光是為長輩煮一頓飯,而是要與長輩分享自己真正覺得可口的東西。照護的大前提,是讓老人家開開心心到最後一秒。如今,當我照顧年邁的父母而頻頻卡關時,我就會回憶津田告訴我的這個故事。(相關閱讀:照顧失智長輩可以這麼快樂!曹汶龍:陪他玩,但別老問「我是誰?」

當周圍面孔都變成年輕人  主動與年長前輩深聊更顯可貴

年輕的時候,我很不喜歡向前輩求援。我會強迫自己「獨當一面」,逼自己站在與前輩同樣的高度和境界,以求獲得對方的肯定。照理說我年紀比較輕,達不到相同的境界很正常,而且前輩本來就更有經驗,我追不上也是理所當然,大可不必與她們競爭、不當資優生。等到我想通了這層道理,我才開始「領受」前輩們的好意。(相關閱讀:年紀相同,為何有人變固執老人,有人擁有真正成熟的智慧?令人嚮往的熟齡者有3大共通點

其實每一次赴約,都是「花費」對方的時間,年輕時這樣做會令我很不好意思,坐立不安。後來我轉念一想,只要聚會時盡興,何必分前後輩,肩上的負擔就頓時減輕了。

上了年紀以後,我周圍的面孔漸漸都變成年輕人,更突顯了年長前輩的可貴。有別於年輕時的「無話不談」,這樣的交流只要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深聊就好。即使從前是「泛泛之交」,主動約對方喝茶,或許也能從寒暄聊進心坎裡

但願以後我可以活得更加坦率,真誠地邀請對方一起喝茶聊天,從優秀的前輩那裡學到更多經驗,成為一個「樂於接受」的人。

(本文摘自一田憲子著,《活得漂亮!給中年後的我自己:優雅的日常打理,讓人閃閃發光的37個練習》,大好書屋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