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王美珍、顏理謙 文/顏理謙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場地協力/中山茶書院 內文圖片/王雅倫提供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60歲以後,人生會給你什麼驚喜?作家王雅倫長年生活在歐洲,父親過世後,她回到宜蘭羅東,接下家中財務狀況堪慮的瓦斯分裝廠。台語說不好、連發票也不會開的她,必須從零開始學習當老闆。她也觀察,歐洲人重視「做自己」,接下來才會思考工作與家庭身份,也更看重老年的自主獨立。
採訪這天,王雅倫背著一個漆著藍、白、紅色的廢棄瓦斯筒來到咖啡廳。因為她的旅歐背景,採訪團隊直覺問:這三色是代表法國國旗嗎?
沒想到,她立刻哈哈大笑:「才不是,這是青天白日滿地紅!」原來,這是瓦斯工廠的廠長特別漆來送她的禮物。
王雅倫的學歷亮眼,北一女、台大外文系畢業,曾赴培育法國政治精英的巴黎政經學院留學,擁有雙碩士學位,擔任《文茜的世界周報》歐洲撰述。
60歲後,她的人生全新轉彎,回到宜蘭羅東,接下已逝父親的瓦斯廠。從歐洲文化圈的生活,突然回到台灣鄉間當工廠老闆,接受「異溫層」的震撼教育。
曾有員工欠債被法院判決強制扣薪,卻天天跟她借錢,只為了請其他人吃檳榔;她也遇過欠錢的客戶,不但不還錢,還理所當然地繼續賒帳。
「所有過去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例如欠錢要還錢,工作要努力,現在完全行不通了!」王雅倫說。
從小挨罵的長女 卻在父親過世後接下瓦斯廠
王雅倫的父親原是軍職,退伍後,曾擔任計程車、公車、油槽車駕駛,還經營過運輸公司,後來輾轉接下這間位於羅東的瓦斯廠。
王雅倫是家中長女,從小會讀書,但父親總認為這個女兒愛頂嘴、不聽話。「我很怕我爸爸,他每次都說:『你書念得好又怎麼樣?』他一罵,我就會哭。我一哭,他更生氣。」她苦笑說,自己對父親又愛又懼,身邊親近的朋友都知道。過去,她從歐洲回台時,甚至不敢回家,而是借住朋友家。
這樣複雜的情感,她認為直到父親臨終前,自己都尚未釐清。
「其實我根本沒想清楚就接了這個廠。如果一定要講一個理由,那就是這個廠養了我們一家人,讓我可以出去念書。」她堅定說:「我沒辦法說賣就賣。」(相關閱讀:照顧年邁父母,是理解他們的最佳時機!別等到成年孤兒階段才懂:光是父母活著,就是很大安慰)
1989年王雅倫於法國巴黎留念影像。
王雅倫擔任坎城影展2001~2014主席Gilles Jacob坎城影展回憶錄中文版翻譯,並出席影展記者會。
王雅倫參加2016年法國文化部工作會議。
60歲後的新學習 看見「不以語言」為主的生存世界
這段經歷,讓她學到了什麼?「我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什麼都不懂,還要當老闆。」她大笑,自己不但不會說台語,對於瓦斯廠也一概不知,甚至連發票都不知道該怎麼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