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後購屋更應謹慎!7種專家不建議購買的房子

50歲後購屋更需謹慎,因為這可能是你將住到老的房子。
50歲後購屋更需謹慎,因為這可能是你將住到老的房子。
2025.03.27
27,114
作者|50+編輯部
責任編輯|王美珍

50歲後購屋更需謹慎,因為這可能是你將住到老的房子。

作者|50+編輯部 2025.03.27

責任編輯|王美珍27,114

文章用聽的
00:00 05:41 1

文/《50+》編輯部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對多數人而言,50歲後換屋,買的可能是此生最後一間房。因此,就必須更加謹慎,才能舒心住到老。本文綜合敘研設計總監陳建廷、結構技師蔡榮根的見解,整理出7種不建議購買的房子。下手之前,記得審慎評估。

1. 結構安全有疑慮的房子

房屋結構安全是購屋時最應該優先考量的因素之一。海砂屋是最大的隱憂,這類建築因使用含有高氯離子的海砂,導致鋼筋鏽蝕膨脹,最終造成牆壁剝落、樑柱龜裂,耐震能力大幅降低。

此外,西元2000年以前興建的房子,因當時建築耐震標準較低,若未進行耐震補強,遇到地震時可能承受不了劇烈搖晃,特別是未通過結構外審的高樓層建築,潛在風險更高。

如果房屋的樑柱曾經被破壞、打穿,或者刻意以粉光掩蓋結構瑕疵,這些都可能削弱建築的承重能力,影響居住安全。

2. 地基不穩、傾斜的房子

地基的穩固性決定了房屋的耐震能力與居住安全。如果房屋所在地區的土壤液化問題嚴重,地震時可能導致地基鬆動甚至沉陷,造成建築物傾斜或結構受損。

有些房屋因為地基不穩,地板已經出現明顯傾斜,甚至會有10~20公分的落差,這不僅影響居住舒適度,也代表著建築本身可能存在隱患。

看房時,如果感到頭暈、視覺上有空間歪斜的錯覺,或使用水平測量App檢測後發現地板不平整,就應該提高警覺。

3. 不規則大樓

不規則大樓由於結構設計不均衡,過去地震時中曾發生多起倒塌案例。這類建築的格局或外觀缺乏對稱性,在地震時容易產生扭轉效應,使建築結構受損甚至倒塌。例如,有些大樓一側採用挑高設計,而另一側則是低樓層,或者樓層間的陽台與造型突出過多,這些設計都可能影響建築的耐震能力。(相關閱讀:把老房子變安全的自救法!結構技師蔡榮根:千萬不要為了裝潢隨意拆隔間牆!怎麼加強耐震度、找可用的政府資源?

4. 擅自拆除隔間牆的房子

部分屋主為了讓空間更加開闊,會擅自拆除隔間牆,這樣的改動可能無意間削弱了建築的耐震能力。特別是在舊公寓與透天厝,有些磚牆本身具有承重功能,如果被拆除或改動,將會影響整體結構的穩定度。

5. 住戶無法達成補強共識的老舊高層集合住宅

老舊高層住宅隨著時間推移,耐震能力可能下降。然而,由於這類住宅住戶眾多,往往很難達成共識進行耐震補強或都更計畫,導致建築結構長期處於高風險狀態。購屋前應確認社區是否有定期進行結構檢測與維護計畫,並評估住戶是否對於補強或改建有共識,避免日後因安全問題產生困擾。

6. 裝潢過度的房子

賣屋時,部分屋主為了提高房屋的吸引力,會透過裝潢來掩蓋內部問題。例如,天花板、地板、牆面使用大量裝潢材料,可能是在遮掩漏水、結構裂縫等問題。

剛粉刷完畢、看似煥然一新的房子,如果牆面摸起來有潮濕感,可能是壁癌或滲水問題尚未完全處理好。

此外,有些房屋會利用輕隔間或大型櫃體遮擋嚴重的滲水、壁癌問題,看屋時,若情況允許,記得移開傢俱檢查。

7. 基礎設施不完善的房子

生活便利度也是購屋的重要條件之一。有些中古屋沒有天然瓦斯管線,且牆內無預留管道孔洞,日後想要增設會相當困難,影響未來的生活品質。

此外,若房屋無足夠空間安裝冷氣室外機,後續維修與保養將變得極為不便,甚至可能必須安裝在不理想的位置,影響散熱與使用壽命。

老屋的管線可能過舊,且隱藏於牆內,一旦電線老化或水管破裂,修繕時需要大規模拆除牆面,翻修成本高且過程繁瑣,因此購買前應仔細考慮上述問題。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