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永祥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腎衰竭、心血管疾病、中風、視網膜病變、周邊動脈堵塞在內的5大血管堵塞疾病一次找上門?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說,這其實是同一種疾病,且在當事人第一次被診斷出高血壓時,就該做出改變!中年人體檢看到血壓紅字,千萬別以為只要吃高血壓藥就好,一定要做3件事來逆轉,才能保持血管與血液循環的健康。
一個65歲的大哥來我門診時,他的腎絲球過濾率只剩下28分,已經來到了慢性腎衰竭第4期,且出現大量蛋白尿。
他有家族性的高血壓,40歲已經被醫師診斷出「本態性高血壓」,也規則服藥超過20年。他說他很努力控制血壓,可是他的腎功能還是持續惡化,血壓藥本來吃1顆,後來被增加到3顆,才能控制住血壓。
倒楣時一次得5種病?不!全是高血壓引起
他說:「洪醫師,救救我,這2年來全身都壞光光了!」他說自己被5大疾病纏身:經常胸悶心悸,被診斷出心臟冠狀動脈疾病,後來做完心導管、放了2根支架;他記憶也變得很差,常常頭暈、忘東忘西,後來做完大腦的電腦斷層,大腦裡密密麻麻的陳舊性的血管小中風,神經內科醫師說,他將來血管性失智的風險很高;他眼睛最近經常看不清楚,眼科醫師說他視網膜有出血,還有黃斑部病變;他最近一走路右腳就發麻、越走越痛,骨科醫師檢查完把他轉診到心臟血管外科,說是間歇性跛足,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PAOD),他說他這2年腎臟、心臟、大腦、眼睛、右腳全都壞光光!人倒楣時得到1個病就算了,怎麼會一下子得到5個病?
我深深嘆了一口氣,跟他說:「在我看來,你是1個疾病,不是5個疾病!你有沒發現你的5種疾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都是血管堵塞的疾病!你20年前本態性高血壓出現是一個警訊,血管是運送氧氣、養分與清除代謝廢物的生命運輸線,全身每一個器官都跟血管與血液循環脫離不了關係,當診斷出本態性高血壓那一天開始,代表著你全身血管的健康在這一刻已經開始嚴重走下坡、拉警報了,而且血管一年年老化,如果那時候沒有逆轉,血管老化與血液循環被破壞了20年下來,這些全身跟血管堵塞相關的併發症就出現了,此時要逆轉恐怕也來不及了。」
控制血壓、控制血壓、控制血壓!因為很重要,所以說3次。要控制蛋白尿,最最重要的就是控制血壓。
收縮壓120mmHg以下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高血壓是台灣造成慢性腎衰竭僅次於糖尿病的第2名腎臟殺手!根據研究數據,每10個高血壓,將來就有2個、也就是高達2成的機率,會進入尿毒症要洗腎!
更恐怖的是,隨著年紀老化,本態性高血壓盛行率大增,依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6.8%,推估台灣約有529萬人罹患高血壓,且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若沒有好好控制好,假設未來25~30年後有2成的人進入洗腎,代表將有超過100萬人進入洗腎!台灣目前約10萬人洗腎,已經快把健保洗垮了,將來光是高血壓就會有超過現在10倍的洗腎人口出現,這是多麼恐怖的數據。
台灣高血壓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決定,在2022年5月跟進美國2篇大型高血壓研究的指引,正式將高血壓標準從140/90mmHg調降至130/80mmHg。不只診斷標準降到了130/80mmHg,更要積極嚴格控制收縮壓要降到120mmHg以下。
積極控制到120mmHg以下,能夠有效降低30%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中風、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下降33%、急性心衰竭的風險下降73%、因心血管問題導致死亡的風險,則下降28%。
控制血壓不要超過120/80mmHg,僅僅只是一個最基本要做到的,更重要的是:高血壓的出現,代表你身上出現什麼問題?你要想盡辦法去逆轉它,這個才是本篇重點。
高血壓被診斷出的那天 血管與血液循環開始生病了
當你在40歲被診斷為本態性高血壓時,醫師會跟你說沒有關係,只要吃1顆長效型血壓藥、1天1顆,血壓就可以控制達標,就沒事了!你也吃了血壓藥,也都控制得不錯,也沒有症狀,難道真的就沒事了嗎?上面案例故事被5大疾病纏身的倒楣腎友,一開始也是這麼認為,但對於高血壓這個疾病,越認識它的本質,就越沒有這麼樂觀!
高血壓是一個很恐怖的老化疾病,我看到的跟你看到的不一樣!
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為什麼去年沒有高血壓,今年才高血壓?高血壓的診斷代表身體出現了什麼問題?」這才是治療高血壓的重點,就像得到細菌性肺炎會咳嗽,止咳只是症狀治療,真正的問題在於必須用抗生素控制肺炎。
血壓是什麼?大家都知道,血壓是指血液自心臟流到血管,血流衝擊動脈血管壁所形成的壓力,心臟收縮時血管壁的壓力叫做收縮壓,心臟舒張時血管壁的壓力叫做舒張壓。我們血管是很有彈性的,所以年輕時很少有高血壓,除了彈性外,血液的濃稠度跟血壓也息息相關,血液的濃稠往往跟血脂肪息息相關,可是當有一天你的血壓高到130/80 mmHg時,代表2種老化:一個是你的血管老化、彈性變差了;另一個就是代謝老化,導致三酸甘油脂與低密度膽固過高、血漿過於濃稠所導致。
而本態性高血壓從被診斷出來的那一天開始,給你的警訊是:因為老化,你血管與血液循環今天開始生病了。
但恐怖的問題來了,當血管老化跟血管中血脂肪過高這2個條件都形成時,就極容易出現動脈粥狀硬化,把你的血管給堵塞掉,引發包括腎衰竭、心血管疾病、中風、視網膜病變、周邊動脈堵塞在內的5大血管堵塞疾病。
預防5大堵塞疾病 只吃血壓藥是不夠的
「但是,血脂肪不是在血管中流動嗎?為何血管中會有脂肪堆積?」
脂肪堆積於血管內,通常是因血管的內皮細胞受傷,引發的反應所導致。簡單來說,老化受損的內皮細胞,會在細胞表面分泌一種黏附性的糖蛋白,並且讓血管通透性增加,促使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可聚集於血管內皮(內膜),發生氧化作用,引起血管發炎反應,吸引白血球裡面的單核球轉化為巨噬細胞,將這些氧化的脂蛋白顆粒吞噬,最後形成泡沫細胞。
死亡的泡沫細胞加上結締組織的增生和修補,會堆積在血管內皮層與中層,逐漸形成脂肪斑塊,當脂肪斑塊持續累積,肌肉層就變得僵化、沒有彈性,長久下來血管容易產生硬化、因斑塊累積變得狹窄,甚至造成血管阻塞的現象。
以上的機轉,我簡單說,就是當你被診斷出高血壓的那一天,代表你的血管與血液循環開始進入堵塞的高風險了!源自於代謝老化、血管老化與血管壁慢性發炎,但不幸的是,你明天會比今天更老、明年會比今年更老,你的血管跟代謝一定也是越來越老,你的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當然越來越高。
當然,照理說你的血壓也應該越來越高,但是我們吃血壓藥控制了血壓,所以隨著年紀老化,有時候血壓藥就從1顆變2顆、2顆變3顆,才能把血壓控制達標。
控制血壓當然可以降低粥狀動脈硬化堵塞的機率,但是對於本態性高血壓來說,控制血壓達標只是一個最基本的治療,真正要預防5大堵塞疾病的產生,還要做到3個搶救全身血管動作:抗代謝老化、抗血管壁發炎、控制血脂肪達標。(相關閱讀:心臟內科權威這樣做超前部署,讓心血管健康100分!江晨恩醫師的飲食與運動菜單)
所以,從你診斷出高血壓的那一天開始,就要搶救血管大作戰,為的是不要進入恐怖的5大堵塞疾病,除了吃血壓藥控制到120/80mmHg外,貫徹3部曲來逆轉血管老化,在診斷高血壓的早期,甚至有機會逆轉高血壓,把血管恢復彈性、代謝恢復年輕,不用再繼續吃血壓藥。
逆轉血管老化與高血壓 3招並用有機會不必吃降血壓藥
1. 得舒飲食
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簡稱DASH)的研發,就是利用食物來逆轉高血壓,這在本態型高血壓早期非常有機會逆轉。
得舒飲食強調多攝取魚、家禽、全穀物、富含纖維的蔬菜和水果、低脂或脫脂乳製品、豆類、堅果、植物油和種子的攝取,並避免吃含糖飲料、糖果和飽和脂肪,如肥肉、全脂乳製品。
2. 每週5次、每次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用來增加代謝心肺功能與血液循環,包括快走、飛輪、游泳、開合跳等,讓心跳拉高到130跳、微微出汗,強度很重要,飯後悠閒散步2小時是不夠的。(相關閱讀:做什麼運動,可降膽固醇、三酸甘油酯?5種運動有效,每次30分鐘以上才有燃脂效果)
3. 魚油或每週吃2次深海魚
在非常忙碌的現代社會,到底有沒有那種只要吃一個很簡單的東西,就可以抗發炎、又可降低血脂肪、又可預防血栓的?要符合這3大條件的東西,在我心中第1名的就是魚油!
日本研究團隊所進行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在服用史他汀類(Statins)藥物之外,每天服用1.8克EPA,可以明顯降低心臟性猝死、心肌梗塞、心絞痛的風險。而美國心臟協會也曾發表聲明,認為魚油可以作為冠心病的2級預防食品,對於心臟衰竭患者也有改善病狀與預後的效果。
魚油是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而需要額外補充。Omega-3中最重要的營養素就是EPA和DHA,能幫助保護心血管、降低發炎、活絡大腦、清晰思緒、降血脂(尤其是降低三酸甘油脂)、改善脂肪肝、調節三高等功效,所以被視為可以保護血管的重要營養素。
甚至連不少精神科醫師都認為魚油含有Omega-3脂肪酸,對輕、中度憂鬱症有些幫助,而中、重度憂鬱患者則可將魚油當作輔助性食品。
通常每人每週應該至少吃2次魚類,最好是富含脂質的深海魚,而部分專家則建議,如果魚類攝入量不足或沒條件吃魚的人,每天補充魚油也是合理的做法。
從診斷本態性高血壓第一天開始,就應該規則服藥控制達標120/80mmHg,並且越早貫徹實施逆轉高血壓3部曲越好,不但可以預防高血壓的5大併發症,甚至有機會成功逆轉高血壓、不用再吃藥。
(本文摘自洪永祥著,《腎臟求救中:真希望40歲之前洪永祥醫師就告訴我這些事》,獨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