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比較!曾寶儀:每天一段時間靜心,就知人生最大的寶藏是你自己

曾寶儀認為50歲後是一個不再追求世俗認同的階段,而是好好專注做自己、忠於內心的時刻。
曾寶儀認為50歲後是一個不再追求世俗認同的階段,而是好好專注做自己、忠於內心的時刻。
2024.11.13
45,259
作者|賴慧勳
責任編輯|王美珍

曾寶儀認為50歲後是一個不再追求世俗認同的階段,而是好好專注做自己、忠於內心的時刻。

作者|賴慧勳 2024.11.13

責任編輯|王美珍45,259

文章用聽的
00:00 11:05 1

採訪/周慧婷 文字整理/賴慧勳 圖片/《天下文化》提供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邁入熟齡後的曾寶儀,近年積極投入「靜心」練習。日常生活中如何清除雜念、重新找回內在平衡?

10月的最後一個週末,剛結束「2024台東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主持工作的曾寶儀,儘管前一晚才趕回台北,隔日訪問時間一到,依舊亮麗現身。

及肩的俏麗短髮,搭配湛藍色顯白的丹寧外套,笑起來依稀可見當年剛出道時的少女氣息,與她自稱「半百老嫗」的形容,成為強烈對比。

外表或許還未熟透,但她的內在早已歷經沉澱。年齡帶來了智慧與自由,此刻的曾寶儀,不再容易隨著環境波動心情,而是展現出一份成熟的獨立。

走出容貌焦慮  50歲是人生新的開始 

「50歲真的是人生中最好的時候了!」曾寶儀一坐下來,就開始分享邁入50後的深刻體悟。她說,「我們花了半輩子學會與自己相處,如今總算來到人生某種明白的階段。」

然而,步入熟齡後,許多人在面對容貌與體態的變化時,難免會感到失落。尤其身為女藝人,該如何突破容貌焦慮的壓力?曾寶儀坦言,自己也曾因為歲月留在她身上的痕跡,一度陷入低潮。儘管她投入許多時間學習接受人終將老去、並早已為優雅地老去做好準備,但作為公眾人物,要承受在螢幕前被放大檢視的目光,依然不易。

不過,曾寶儀沒有讓低落的情緒出現太久。她迅速調整心態,察覺這些影響情緒的「雜質」正是人生中的障礙。於是,她決心面對真實的自己,並藉由運動加強與身體的連結。讓她意外的是,她在感受身體變化中發現,自己的體能最佳狀態竟然是在50歲後才展現出來。

別以為自己「辦不到」  時間會帶來力量 

為了應對50歲後肌肉流失的問題,曾寶儀49歲開始投入重訓。在訓練過程中,教練經常要求她完成一些她原先認為無法達成的動作,在成功達成挑戰後,她深深感受到潛能被激發的成就感,自信心大幅提升。

「在此之前,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運動白癡!」曾寶儀笑言,從「以為自己無法做到」到「原來我做得到」的心態轉變,不僅僅限於健身房,也能延伸至生活的各個層面,使她更勇於迎接各種挑戰。

她建議,當決心投入某件事後,不應輕易放棄。特別是在現代速食文化中,人們習慣於短時間內見效,往往忽略了時間帶來的深刻沉澱。「時間就像釀酒,越久越醇美。」她鼓勵大家對自己要有耐心,對喜歡的事情持續投入,才能領略時間所賦予的美好。

即使步入熟齡  仍保持彈性、擁有好奇心

「時間累積的力量」也在她的事業發展上展現無遺。曾寶儀出道至今超過25年,在音樂、主持、演戲、寫作、製作電影和紀錄片等多個領域中展現了多樣才華。她曾說,希望自己始終保持「選擇」與「彈性」,不自我設限,不抗拒變化,並對各種新事物保持好奇心。

因此,外界常以「斜槓」來形容她全方位的事業表現,但曾寶儀認為,這些看似不同的工作角色,其實具有相同的核心,那就是「分享」。

「我喜歡與人建立連結、喜愛交流,並樂於將獲得的資訊、趣事與他人分享。」每當談起工作,她的眼神總流露出濃厚熱情,認為這份工作是她探索世界、了解自我的途徑。「工作就是一個不斷靠近自己的過程,在此當中,我見識過自己的脆弱和固執,體認到潛能與極限,也從中不斷成長和獲得療癒。」她說。

例如,她在2年前擔任第57屆金鐘獎主持人,表現廣受好評,被譽為「典禮主持天花板」。事實上,早在接下這項工作前,曾寶儀已多年來持續關注國內外各大型頒獎典禮,並深入分析每屆典禮的主題與特色。

「我做這些並不是因為有天想在舞台上大放異彩,而是因為我真心熱愛!」曾寶儀說,頒獎典禮凝聚了這個產業一年來想要對世界說的話與態度她希望能用更高的格局和視角看待主持工作,以便在機會來臨時能真正呈現她所想像的典禮樣貌。她分享,「我希望那些為理想而努力一輩子的人能被看見,他們值得擁有一場好的典禮。」

生活中充滿比較  但別忘了人生最大的寶藏是自己

曾寶儀近日推出新書《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記錄了她多年來心靈探索的歷程與自我成長的體悟。她談到,曾在一次演講中被問及人生中的「最大寶藏」是什麼,她毫不猶豫地回答:「是我自己」。這份自信並非自戀,而是一種「向內看」的自我省思與提醒。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比較!」曾寶儀指出,現代人常向外尋求認同,卻忽視了內在的真實價值。她以社群媒體的使用為例,我們經常關注他人的生活,觀看他人去過的地方、享用的美食,甚至產生出「他人生活好過於己」的錯覺。但大家應該將目光轉向內心,「因為沒有人比你更會愛你自己!」

尤其是女性,曾寶儀特別強調女人要學會把自己放在優先位置,例如許多母親角色因傳統觀念而選擇無止盡地付出,她提醒,「要記得如果沒有妳,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存在。無論是家庭、事業或友誼,都是因為妳才有意義和價值。」

她進一步建議,除了善待自己,也應該教會身邊的人尊重自己的界線。「讓周圍的人知道,妳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果他們想要與妳相處,就應該尊重妳的時間安排。」曾寶儀認為,妥善規劃自己的生活不是自私,而是為了以更好的狀態去愛和支持他人。

時隔3年再度出書,曾寶儀希望陪伴讀者回歸內心,度過每一個低潮和情緒波動。時隔3年再度出書,曾寶儀希望陪伴讀者回歸內心,度過每一個低潮和情緒波動。

每天1個靜心練習:尋找內心的安定

這些年來,她投注心力培養「靜心」的能力,學習活在當下。她解釋,「靜心」不一定是打坐或進行宗教儀式,而是在特定時刻中,能夠感受到自己當下的情緒與狀態,進而調整內在,清空雜念、與自己對話,甚至進入一種「Zone」(註:接近心流的專注狀態)的無我境界。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靜心方式。」曾寶儀舉例,例如台灣變裝皇后妮妃雅在服裝製作中的貼鑽過程,能專注投入即為「靜心」;演員林嘉欣透過陶藝能靜下心來,照見內心;還有人在運動中獲得平靜,體驗與環境的合一感。她認為,靜心不需花費任何金錢,是最值得投資的生活習慣,能幫助我們更專注於當下,獲得內心的安定。

真正的「和解」  就是不為難自己

如果說,剛出道的曾寶儀是以「甜美」形象為人熟知,那眼前的她,若要用一種人設來形容,無疑是「自我實現的代表」。

如今的曾寶儀,致力在人生下半場為自己而活。面對原生家庭影響所帶來的包袱和壓力,她逐漸領悟,過去已無法改變,重要的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不再讓過去的事物困擾自己。

「所謂的和解,就是不為難自己。」她解釋,許多人對「和解」存在誤解,並非如電影中戲劇化的抱頭痛哭場景,「真正的和解在於選擇放過自己,不讓過去的傷痛持續糾纏,要勇敢面對並試圖放下它。」

她舉例,許多人關心父母遺產的分配,實際上是在意自己是否是父母最疼愛的孩子,想要證明自己是被愛的。她認為,人們總是尋求他人來填補內心缺口,但其實缺憾應該要由自己去填補,持續向外尋求只會陷入無盡的循環。因此,對她而言,不論是和解還是放下,最終都與自身有關。

「愛自己」這句常被掛在嘴邊的話語,在曾寶儀身上,不再是雞湯式口號,而是具體踏實的實踐。怎麼開始?她直言,關鍵就在「做你喜歡的事」。

正如當問及50歲後是否會繼續接下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她毫不遲疑地回答:「要看我喜不喜歡!」

相關閱讀:曾寶儀著,《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天下文化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