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民眾用藥迷思!食藥署署長莊聲宏:用藥目的是治病非致病,有正確觀念才能保健康

破解民眾用藥迷思!食藥署署長莊聲宏:用藥目的是治病非致病,有正確觀念才能保健康
2024.11.17
15,038
作者|50+整合企劃
責任編輯|50+整合企劃

作者|50+整合企劃 2024.11.17

責任編輯|50+整合企劃15,038

文章用聽的
00:00 07:22 1

文/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00期

臺灣因為醫療資源可近性高,民眾不論是就醫或買藥愈來愈便利。卻發現不少民眾有錯誤或似是而非的用藥觀念與行為。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署長莊聲宏特別針對民眾關心的用藥議題,為大家說明正確的用藥知識。

服藥有訣竅 食藥署提醒:這類藥不能隨意停

民眾在用藥時,可能會有疑惑,為什麼有些藥,醫師會說沒有症狀或症狀緩解了就可以自行停藥,有的藥卻要按時吃完?

莊聲宏表示,若是用來治癒疾病或延緩病程的藥品,服藥的時間會比較長,民眾不能因症狀減輕就隨意停藥。舉例來說,民眾因為感冒引起喉嚨痛就醫,醫師診斷是細菌感染引發,於是開立抗生素藥品予以治療,民眾千萬不能因喉嚨不痛了就停藥,需要依照療程服用完整天數,以免殘存的細菌產生抗藥性,增加治療難度。

還有像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藥品,也不能因症狀改善,就擅自停藥或減藥,等到藥品濃度完全消失,血壓和血糖恐會再度上升,不僅影響醫師對病情的診斷與給藥,嚴重還將導致併發症,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上述狀況都必須按照醫囑按時服藥,若要調整藥品劑量,也要經由醫師評估才能進行。

另外,有一類藥品是「緩解症狀」用的,例如感冒時吃的退燒、鎮咳、鼻塞、打噴嚏、流鼻水藥品等,吃了這些藥,可以讓患者在生病過程中舒服一點,所以只要感覺症狀減輕或消失,就可以停止服用。

生活太繁忙常忘記藥品到底吃了沒?參考食藥署提供的判斷原則,讓你更清楚藥品該不該吃。生活太繁忙常忘記藥品到底吃了沒?參考食藥署提供的判斷原則,讓你更清楚藥品該不該吃。

服用慢性病藥品時,民眾難免會有忘記吃藥的情形發生,要不要補吃呢?莊聲宏指出,可依照「吃藥週期的一半」的原則,判斷需不需要補服。例如:某藥品每次服用間隔為6小時,吃藥週期的一半就是3小時。在吃藥週期的一半(3小時以內)都還能補吃;但超過3小時才想起的話,就不用再補吃,等下次用藥時間按照原本劑量服用即可。

食藥署提供簡單好記的原則,下次忘記吃藥時,請用「吃藥週期的一半」的原則來做判斷。食藥署提供簡單好記的原則,下次忘記吃藥時,請用「吃藥週期的一半」的原則來做判斷。

另外,民眾也常聽到,藥品有分處方藥、指示藥、成藥,到底三種藥有何不同?

莊聲宏解釋,臺灣的藥品依安全性分為三級:分別是處方藥、指示藥及成藥。處方藥品必須由醫師開立處方箋,交由藥師或藥劑生調劑後取得使用。指示藥品不須醫師處方箋,但要在醫師或藥師的建議指示下使用。成藥則因為藥理作用溫和,不須醫藥專業人員指示即可購買,只要依照說明書上指示使用即可。每個藥品究竟屬於哪一級,可以從藥品說明書或藥盒包裝來確認。

由於指示藥與成藥不需醫師處方,民眾身體不舒服時,可能會就近至社區藥局購買。莊聲宏提醒,服用藥品時,要依照藥師指示或藥品標示的使用劑量,像有些民眾服用感冒糖漿,一次就喝下一瓶,這樣就過量了。其次,若持續使用指示藥或成藥三天症狀都未好轉或症狀反覆出現,則應儘速就醫。此外,也不要預防性用藥,以為能抵抗病菌,這也是錯誤行為。

五不原則  避免誤入用藥錯誤迷思

臺灣因取得藥品方便容易,民眾偶有誤用的情形,進而損害身體健康,對於正確用藥,莊聲宏也特別提醒民眾,謹記「正確用藥五不原則」。

一、「不聽信」他人推薦藥品

民眾偶有相互推薦藥品的行為。由於每個人會因性別、體重、年齡等差異,對藥品的代謝能力也不同,因此,如發生身體不適,應就醫由醫師評估治療或至藥局諮詢藥師,切勿聽信他人推薦,自行購買藥品服用。

藥品雖取得容易,但請不要隨意聽信他人推薦,應由醫師評估治療或至藥局諮詢醫師才是正確做法。藥品雖取得容易,但請不要隨意聽信他人推薦,應由醫師評估治療或至藥局諮詢醫師才是正確做法。

二、「不亂買」來路不明藥品

民眾有用藥需求,應該就醫由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藥,或到藥局購買指示藥,切勿自己購買來路不明的藥品。尤其近幾年許多不法業者在網路上販賣藥品,食藥署就曾查獲網路業者宣稱販賣的是原廠藥,結果其實是偽藥,民眾吃了恐會傷身。而且民眾購買來路不明的藥,也可能違反藥事法輸入禁藥的規定。

三、「不亂停藥」以避免病情惡化

民眾應依據醫囑或藥袋標示,按時服用藥品,切勿因症狀緩和或消失而擅自停藥,否則可能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增加後續治療的困難度。

四、「不共享」藥品給其他人使用

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即使出現相同的症狀,合適的藥品種類和劑量也可能不同。因此民眾不應將自己的處方藥提供給他人使用,以免延誤就醫或導致不良反應,傷了他人身體又傷感情。

五、「不囤積」使用剩下的藥品

有些民眾習慣將治療後未使用完的藥品儲存起來,以便未來有需要時可以使用。提醒民眾,即使症狀相似,但每次病情不一定相同,胡亂自行服用藥品,對身體恐怕有害無益。

莊聲宏再次提醒民眾,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若有身體不適,應就醫治療或至藥局諮詢藥師,並依照醫囑或藥師指示使用藥品,才是用藥安全的不二法門。

(食品藥物管理署廣告)

(歡迎轉載,請尊重著作財產權,勿重製或改作;引用文章時請加註文章出處。)

Info

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訂閱:https://gov.tw/Mcd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