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王美珍、顏理謙 文/顏理謙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在許多人心中,張艾嘉這個名字,就是智慧與美麗的代表。趁著入圍金馬5項大獎的電影《女兒的女兒》即將上映,她特地抽空返台,接受《50+》專訪。談與母親的相處,談與下一代之間的互動,還談了許多熟齡階段的體悟。金句連出,發人深省。但她坦言:「我是到了70歲,才開始知道什麼是人生......。」
明明返台工作行程緊湊,張艾嘉現身《50+》採訪現場時,依然從容又明亮。
而在這之前,她才剛參與了主演電影《女兒的女兒》在加拿大多倫多影展的首映,並獲頒「特別榮譽提及獎」;她也推出實境節目《艾嘉食堂》,帶領楊祐寧、柯佳嬿、王大陸等藝人在泰國蘇梅島開設餐廳。
幾乎年年有作品推出,她卻從不喊累,永遠樂於挑戰自己。
「我記得,生完孩子那一年,我還躺在床上,製片就進來問:『你什麼時候做完月子?我們還要去見誰誰誰,要準備拍戲!』」她噗哧笑出來:「我其實沒給自己訂目標,但我唯一的問題就是,好奇心太多了。」
沒做過的事情,總是能勾起她的興趣,再加上幕前、幕後工作都喜歡。「我膽子大,來找我的人,膽子也很大,就這樣一直做下去了。」
出道50多年從未倦怠 「自我重複」才會疲倦
今(2024)年71歲的張艾嘉,出道已50多年,身份橫跨歌手、演員、導演、編劇、監製、主持人,出演類型從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再到綜藝。她也是金馬獎入圍最多次女演員的紀錄保持人,更曾3度榮獲最佳女主角獎項。
「其實,只要是好玩的項目,我都覺得過癮,都一樣喜歡。」特別是演員這個角色,她從未倦怠過。唯一會讓她感到疲倦的原因,是角色重複了。「比如說,有一段時間香港很流行『差婆』(指女警)電影,很多人來找我演,但後來我就拒絕了。因為我覺得自己在重複。」但只要能在角色中找到新元素,表演始終讓她心動。
例如,今(2024)年,她便以演員和監製身分參與了電影《女兒的女兒》,還以細膩的演技入圍並獲頒國內外多項大獎。片中,她飾演一位女性「金艾霞」,上有罹患失智症母親、下有嘗試人工生殖的同志女兒。雖然正處於想享受人生下半場的階段,但面對女兒的意外,這個女子,不得不做出選擇。
張艾嘉表示,自己是在6年前接到侯孝賢導演的邀約電話。讀了劇本後,她發現人物充滿層次,隨著劇情推演,可看出這位女性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當中的糾葛和掙扎很吸引人。「我希望大家走出戲院時,有一種釋放、釋懷的心情。你會想出去被人抱一抱,或是去抱抱誰。」她說:「生命要往前走,如果你在原地踏步,就是跟自己過不去。」
張艾嘉在《女兒的女兒》中飾演一位內心充滿掙扎的女性。(東昊影業提供)
女人不要依賴小孩和老伴 何不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
生命確實不斷往前走,而張艾嘉也從當年大家口中的「小妹」,成為妻子,又成為母親。
「說老實話,時代變化太大了,女人對於婚姻、對於身為母親該怎麼表現,都沒辦法以自己的母親做為模範。因為每個年代都很不一樣。」她舉例,就像是面對「結婚」,自己與下一代的想法就很不同。
「對於結婚,現在的年輕男女考慮得比我們多很多。我常常跟孩子說,你們結婚前想東想西,我跟你爸是走在馬路上說『我們結婚吧』,立刻走進一間店,選了一個很便宜的戒指就戴上去了。」當年,只要認定彼此就決定結婚,共處一輩子。但下一代會思考,怎麼選擇,才會讓自己最滿意?
可是,就算認知彼此的不同,她也不給下一代太多意見。「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跟我們不一樣,他們的需求和希望過的日子也不一樣。」
這幾年,雖然張艾嘉的人生角色又多了「婆婆」,但她坦言,自己跟3個媳婦相處時,從沒意識到這兩個字。
「我老覺得自己不太像婆婆,我很像他們的朋友。因為他們在談戀愛的時候,媳婦就常常來問我演戲呀,很多很多的問題。」她笑說,兒子結婚後,聽到媳婦喊「媽媽」,自己和媳婦還都覺得有點彆扭。「不過,叫媽媽也好,叫我的名字也好,都可以。最主要是,你的情感是真的。」(相關閱讀:50歲後是第一代「新人類」,為自己要闖、對兒媳要放!57歲網紅許恩順:只要婆婆安靜的話,世界就和平了)
「做媽媽的人,要尊重下一代。」張艾嘉認為,當孩子長大,找到相知相惜的伴侶,媽媽應該要給出空間,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生活。這麼做,孩子會非常感激。她說,自己的2個大兒子都住在美國,不時會視訊聯絡,讓她和孫子、孫女聊聊天。住香港的小兒子剛結婚,也常互相拜訪。「大家心裡有彼此比較重要。不然就算每天打電話,講得都一樣,不是也很無趣?」
而視訊前,她一定會先詢問孩子是否方便;每年的家族旅行,她和先生也會提早詢問孩子們的時間和想法。「我們這一代的父母都不再像上一代了,我們都有自己的生活,為什麼不好好去享受?就算是你的老伴,也不應該依賴他,更何況是兒子和媳婦?」
電影中,張艾嘉飾演的「金艾霞」夾在罹患失智症的母親和嘗試人工生殖的同志女兒之間。(東昊影業提供)
上一代有他們的固執與好強 我們需要理解
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課題,三明治族群夾在兩代之間,不論是對上或對下,都要學著如何好好相處。
作為孩子的母親,張艾嘉秉持著尊重互動;而作為今(2024)年97歲母親的女兒,她也坦承,自己正處於混亂之中。
「其實我們不太知道,一個人到了90多歲,對於『活下去』是怎麼想的。」她觀察,有些長者的身體狀況不錯,但心中充滿說不出的苦惱,對生命感到矛盾。從旁人眼中看來,卻是固執和好強。「所以他慢慢開始不想多說話,因為他覺得下一代不懂。但其實我們是真的不懂。」
她反思,不應逼上一代做些什麼,盡量順其自然。「我也還在學習。多少的彆扭、多少的不講理……我們就把他們當小孩去哄。」她認為,不論年紀,每個人都會有心情好和不好的時刻,而長輩的心情就像雲霄飛車一樣,每天上下起伏。
「他們如果睡得好,情緒就會好一點。」她微微笑道:「我們自己明白了、接受了,就會用另一種態度對待他們。」(相關閱讀:「女兒提早退休整天管我,根本無法放鬆!」高齡者的生活該被尊重:在歲月中調適出自己最舒服狀態,便是成功老化)
熟齡階段,朋友為何重要?連身邊伴侶也不見得認識你這麼久
在《女兒的女兒》電影中,張艾嘉飾演的「金艾霞」有位女性好友,兩人平時會一起上三溫暖,彼此分享心情、紓解壓力。在現實生活中,張艾嘉身邊也有一群好朋友相伴。
「我的母親97歲,很多好朋友都走了。就算有孩子陪她,她還是會覺得寂寞,因為朋友之間有很多共同的記憶。」看到母親的例子,張艾嘉格外重視友誼。她笑說,自己和再興幼稚園、小學,還有國高中階段的同學,到現在都還有聯絡。每年,大家都會想盡辦法相聚。「因為我們知道,老了之後,我們剩下的除了兒女,就是好朋友。」
張艾嘉回憶,自己小學6年級就出國,因此有段時間和同學們很少聯繫。某一年,開始有同學透過臉書把大家找回來。
「我們有一位同學,很年輕就得了癌症。她從再興幼稚園一路讀到高中,身邊一直有一群同學陪伴。同學過世前說:『小時候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我希望大家可以把小時候的朋友都找回來。』」她感慨說,就是因為這句話,大家才開始一個傳一個,把老同學找回來。「我很珍惜每一位朋友,你想想看,連你身邊最親密的伴侶都不一定認識你這麼久。」她說。
到現在,同學們還是常常透過群組聯絡。有時會分享小時候的珍貴照片,有時相約見面、旅行。「當然也有一些男同學講一些很無聊的笑話。因為他們都退休、年紀大了,平常能幹什麼呢?就傳些無趣的笑話給我們聽啊!」她頑皮笑道。
70歲才知道什麼叫人生 維持健康每週3次跑步
生命的課題總是一直來。特別到了熟齡階段,每一天,都得迎接許多過去無法想像的事情。「就像我的母親97歲,你要怎麼面對她呢?」張艾嘉感嘆:「我覺得,人生70才開始,才明白什麼是人生。」
但面對人生,她的態度仍然積極。她不斷學習,透過大量閱讀,學習高齡照顧相關知識。此外,她也努力維持身體健康,每週外出跑步3次,每次跑3~4公里。
張艾嘉喜歡走進大自然,維持身心健康。(張艾嘉提供)
沐浴在自然中,讓她更有精神和活力。(張艾嘉提供)
張艾嘉每週都會外出跑步。(張艾嘉提供)
張艾嘉自認,年齡對自己來說,並不是決定生活快樂與否的重要因素。「雖然我常常被大家提醒年紀。不過,我還是希望自己不要老是記著這個數字。」她笑道:「50歲以後要過得好,就是忘記自己是50歲!」
盡情做著熱愛的事,享受生活的每個片刻,不論幾歲,日日皆如新生。若人生真是一齣戲,張艾嘉的演出,必定是永遠充滿驚喜、讓人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