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有趣加身體健康,才是一個女人的王牌!梁爽:養護自己的身體,不為悅人只為悅己

只是做一個靈魂有趣的人並不夠,還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作為支撐。(Shutterstock)
只是做一個靈魂有趣的人並不夠,還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作為支撐。(Shutterstock)
2024.10.30
31,433
作者|50+選讀
責任編輯|吳丹華

只是做一個靈魂有趣的人並不夠,還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作為支撐。(Shutterstock)

作者|50+選讀 2024.10.30

責任編輯|吳丹華31,433

文章用聽的
00:00 10:29 1

文/梁爽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日本詩人伊藤比呂美在面對更年期時,一邊幽默自嘲,一邊則將生活的每一天都過得繽紛多彩。作家梁爽在欣賞有趣的靈魂之餘,還特別提到,健康的身體才是真正的支柱。她分享每日不間斷地養護自己的身體,不為悅人,只為悅己,因為靈魂的有趣和健康的體魄,才是讓女人自信無懼的王牌。

日本詩人伊藤比呂美曾在《閉經記》一書中,這樣描述更年期:「到了我這個年齡,化妝會被人說是妖怪,不化妝會被說成是老太婆。當然這是自嘲。我見人之前一定會化妝,因為我還沒完全做好精神準備,要徹底當一個老太婆。雖然在別人看來,我可能早就是老太婆了。啊,不是可能,是一定。」

儘管她生動地描述了一個看似殘酷的現實——衰老不可逆,可我一點也感受不到她因衰老而生的煩惱。在她身上,我看不到一點所謂「年齡焦慮」和「容貌焦慮」的影子,能看到的,只是她靈魂深處的樂觀和風趣。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她的「易沉溺體質」。

「沉溺式活法」養出有趣靈魂  需要健康當後盾

在書中,你能看到,她一旦認定一件事,就會一直熱烈而執著地堅持下去,直到厭倦。比如跳尊巴、練書法、練坐禪、玩數獨遊戲,甚至翻譯佛經……她說:「我這輩子一直是沉溺式的活法。因為沉溺,我也掌握了爬上岸的本事——只要重新選個沉溺之處,把貪執分散開就好了。」

透過文字,我能看到她神采奕奕、滿懷興致地把每一天都過得繽紛多彩的樣子,卻看不到生活對她的靈魂造成的一點摧殘。

或許因為現在能讓人沉溺的載體愈來愈多了,所以「易沉溺體質」在人群中變得愈來愈常見。就像我爸,這2年來,我發現從前一向寡言的他變得有趣許多,還經常給我講他看到的有意思的短影片,逗得我哈哈大笑。

公司新來的同事是一個1998年出生的男生,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有點悶,不太愛說話。但某天辦公室裡有人聊起電競時,他竟聽得兩眼冒光,隨即跟著滔滔不絕地討論起來,表現得極為興奮。

其實只要我們不「走火入魔」,「沉溺式」的活法,確實會讓人變得更有趣,也會讓人生變得更豐富。不過我認為,女性要想真正地變得更好,只是做一個靈魂有趣的人並不夠,還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作為支撐。因為在健康的身體面前,其他事物都只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存在

我的身體使命重大,我有太多需要仰賴健康的身體才能達成的心願。為此,我每日不間斷地養護自己的身體,不為悅人,只為悅己。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的身體,就是我的兵。

如今,我堅信:靈魂有趣加身體健康,才是一個女人的「王牌」

為了讓我的身體健康,我不辭辛勞。

1. 比工作紀錄更重要的事!為身體「建檔」

我以前做過單證工作,就是為每份貿易委託合約建檔,檢查檔案裡的所有相關資料,確認無缺項後編號存檔。

受這段工作經歷影響,我連家裡裝修都要建檔,採用的就是我在義烏實習時看到的羅馬尼亞客戶採購商品所用的方法。他們會準備一個軟皮筆記本,寫上採購品的品名、數量、送貨時間等資訊,並索取店家名片,再用釘書機把名片訂在記錄頁的背面。後來有一次家裡的吸頂燈掉了,我很快就找到了裝修檔案,查詢並聯繫到商家,最終獲得了補償。

我對工作和裝修的檔案記錄都這麼用心,對自己身體的檔案記錄就更加用心了。我用一個A3紙大小的筆記本為我的身體「建檔」,在上面標清年份,把自己每次就醫後的醫囑、每年體檢的異常專案都記錄在這個筆記本上,再把體檢明細、檢查報告裝在袋子裡放好。(相關閱讀:如何避免疾病找上門?40、50、60、70歲,健康檢查這樣

2. 網路資訊不可盡信!聽醫師的話

我發現,很多人都不重視醫囑。我在懷孕晚期出現體重增加過快的情況,被醫師告知,如果我想順產,飲食安排就得按照糖尿病患者的標準來制訂計畫,但婆婆和同事都勸我想吃就吃,別虧待自己。思索再三,我覺得還是要聽醫師的話。後來的事實證明,我是對的。

很多人不顧自己身體的現狀,盲目跟著各種影片或文章學習美白、運動和控制卡路里攝取的方法。他們也不管自己血糖高不高,就覺得喝粥養胃;不管自己血壓高不高,早起就喝杯淡鹽水。

當然,我也走過彎路。我平時不太愛喝水,也不怎麼吃水果,但見好多網路博主和專家都會提醒人們要多喝水、多吃水果。為此,我曾一度一天設定8個鬧鐘提醒自己喝水、吃水果。

直到查出我有「中度二尖瓣逆流」後,我把北京阜外醫院和我們當地三甲醫院的醫師給我的醫囑結合起來看才發現,加重心臟負擔的因素包括:作息不規律、勞累、情緒激動、病毒感染、吃得過飽等;飲水量過大,攝入過多含水量豐富的食物;體重在短期內迅速增加。(相關閱讀:多喝水不一定好,會傷腎變胖!中醫:如何喝,避免「水濕邪氣」?

由此可見,連多喝水、多吃水果都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建議,更何況其他。現在的我已把醫囑倒背如流,並付諸行動。我以前動不動就吃10分飽,現在基本上吃6、7分飽就會自覺放下筷子;以前覺得自己體重正常,完全不想減肥,現在卻能管住嘴、邁開腿,輕輕鬆鬆就瘦了1.5公斤。估計因為我的心臟的負荷減輕了,所以我現在整個人都感到輕盈舒適。

我們要記住,能救我們的是醫師,不是白馬王子。

3. 在安全範圍內嘗試,找出最適自己的健康方法

不論是醫院檢查出的症狀,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健康問題,我都會高度重視,並認真查閱資料,把我在生活中可以注意的事項、改變的習慣都一一記錄下來。一旦有時間、有條件,我就會去嘗試。就算沒時間、沒條件,我創造機會也要嘗試。

比如,為了改善我貧血的狀況,我試過很多補血的方法。對於我的身體來說,紅棗效果不顯著,阿膠讓我上火發炎,而補鐵是最快能讓我的血紅蛋白值抵達正常區間的途徑。

再比如,我的失眠問題。大學畢業前後,我有一段時間經常失眠,生孩子前後又出現失眠的狀況。我將飲食、作息、運動、泡腳、按摩穴位等不同的調理方式,以不同的組合進行搭配,去探索最適合自己的改善睡眠問題的方式。甚至連聽什麼聲音更有助於入眠,我都恨不得為自己總結出一個攻略。我從電子書、白色雜訊、冥想音樂、催眠故事等方式中隨機選擇,在鎖定電子書後,反覆實驗,終於見到效果。(相關閱讀:杜丞蕓專欄|睡不著、易醒、多夢、不想睡,你是哪種?4種失眠類型的改善重點

我完全把自己當成實驗室的「白老鼠」,而且比我在學生時代做實驗的時候負責任多了。我對自己做的實驗,一定是在安全範圍內的,而不是神農嘗百草,更不是隨便拿自己開刀

靠這3步走,現在我終於把自己的身體調理得愈來愈健康了。

(本文摘自梁爽著,《把自己重養一遍》,時報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