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餐廳不愛點菜、買東西難下決定,發現家中長輩決策能力變差,如何提供協助?怎麼避免被有心人誤導?

上餐廳不愛點菜、買東西難下決定,發現家中長輩決策能力變差,如何提供協助?怎麼避免被有心人誤導?
2024.10.18
8,944

2024.10.18

8,944

文章用聽的
00:00 12:22 1

文/黃揚名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若遇到有些長輩的決策判斷能力不似以往,我們可以怎麼理解他們呢?年長者在面對複雜選擇時,會變得猶豫,甚至避免做出決定,為什麼?想幫助長輩做選擇,身為家人或是社會的一份子,我們可以怎麼做?而沒有決策能力如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長者,又可以如何引導或防範他們做出對自己不利的決策?

老人常會有的一些行為模式,都讓人會覺得他們是不是判斷能力變差了?

比方說,到了餐廳要點餐的時候,會傾向讓年輕人來點菜。表面上是說年輕人比較知道要點什麼餐點,實際上是自己面對那麼多的選項,會不知道要怎麼做選擇。

又或者到了藥局,想要買魚油,可能就有非常多不同的選項,更別說連同一個品牌,都可能有不同大小的包裝,也是很難做選擇的。我在英國的時候,曾陪著一位老先生去買健康食品,我和他本來都以為買大罐裝的會比較划算,殊不知因為有買2送 1 的活動,買3罐小罐,數量和 1 罐大罐的相同,價格還比較便宜。如果沒有我在一旁幫他比較,他可能就會買了大罐的。

有些高齡者不擅複雜決策的原因:認知退化、側重偏好、規避風險

為什麼老人的決策判斷能力會有所變化?

首先,伴隨著整體認知能力的改變,老人會產生一些因應的策略,像是避免需要選擇。因此,很多老人會選擇向自己熟悉的菜販買菜,去看熟悉醫師的門診。因為這樣的行為模式,可以降低他們需要做決策的機會。

再者,他們在做選擇的時候,比較不會全盤思考,會傾向著重在幾個方面,特別是自身關心的部分。當需要考慮的面向和他們看重的一致的時候,他們的決策判斷不會有狀況;然而,如果需要考慮很多面向,而且比較重要的面向和他們關注的不一致的時候,就很容做出不合宜的決定。

總而言之,老人不擅長做複雜的決策,特別是當訊息間互斥的時候,他們的決策判斷會受到更大的影響。比方說,若有人告訴他某間餐廳很好吃,也有人告訴他那間餐廳很難吃,就會讓他們無法判斷,那間餐廳到底好不好吃。

除了認知層面的變化之外,也有研究發現老人的神經質程度會比較高,進而讓他們在愛荷華賭博任務(Iowa Gambling Task, IGT)的表現變差。不過,在年輕族群身上,神經質的程度和他們在這個任務的表現,並沒有關聯性。另外,老人有規避風險的行為傾向,而規避風險這樣的特性,不論在什麼年齡層,都和決策能力有負相關,也就是說越傾向規避風險,決策判斷能力會越差。(相關閱讀:換枕頭套、插花就能改善「高齡腦」?每天20秒做一件事,增強腦神經網絡,生活更有動力

科普小教室:什麼是愛荷華賭博任務?

愛荷華賭博任務是一個在決策研究中,常常被使用的測驗。典型的作法是會有4疊的卡,參與者要決定自己選哪一疊卡,這些卡上面會告訴參與者,他們是得分或是扣分。4疊卡當中,有2疊是比較容易獲得分數的,有2疊是比較容易被扣分的。比較早梳理出這個規則的參與者,最終會獲得比較多的分數。

研究上發現,賭徒在這個任務上的表現比較差,反映了這個測驗能夠有效評估人的決策判斷能力。這個任務後來又延伸出不同的變型,比方說在社交版的任務中,另外提供不同的人臉線索,有些人看起來比較值得信賴、有些人則看起來比較不值得信賴。透過社交版的任務,可以檢視社交訊息是否會影響決策判斷,以及當社交訊息與得分的訊息不一致的時候,參與者又會怎麼做判斷。

4件社會與家人能做的事  輔助長者做決定

有一些不同的介入方案,曾被用來幫助老人做決定,這些輔助作法都有不錯的效果。此外,在一些有追蹤的研究中,會發現老人還會持續使用那些輔助作法。

1. 讓老人更容易了解選項

比方說字體放大、強調重要的訊息、搭配影片的說明。

2. 讓老人更理解選項的意涵

附上示意圖,讓他們知道決策帶來的結果,會怎樣影響他們的生活。或是,清楚說明選項的風險及好處,以及替代選項的優缺點。不論是健康類的決策,或是財務相關的決策,研究上都發現,若老人對於要做決策的領域範疇有越多的了解,就能做出越好的決定。

3. 讓老人重視決策的重要性

強調決策是重要的。

4. 提升老人推理的能力

做決策非常仰賴邏輯推理,因此透過推理能力的提升,能根本的協助老人做出好的決定。

當然,有的時候,我們並沒有希望由老人自主做決定,而是希望引導老人有特定的選擇。比方說,在疫情時期,各國政府都希望老人可以施打疫苗,即便會有副作用,但是相較於確診的風險,打疫苗還是利大於弊的。在英國、台灣,都用了知名老人打疫苗來做示範,並且在過程中,強調打疫苗是多麼輕鬆的一件事情。以英國的宣傳為例,有超過2/3尚未施打疫苗的人,看完廣告後,表示會去接種疫苗。不過,這個數據不侷限於老人就是了。

不要被誤導了!選擇未必有真正的好壞

近年來幾次讓人跌破眼鏡的選舉結果,都被認為和老人的錯誤決策脫不了關係,像是英國的脫歐,或是2016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但是,這類的社會事件,其實並沒有什麼選項一定比較好。只是,媒體或是意見領袖,會認為某個選擇是比較好的。如果有人支持的不是那個選擇,就會認為他們的選擇是錯的。

在實驗室中的決策研究,通常是用獲得分數或是金錢的多寡,來當作決策優劣的指標。雖然看起來相對中性,但是背後也可能有爭議。比方說,若沒有清楚告知參與者,他們的任務就是要獲得越多錢,那麼就不能認定獲得比較少錢的參與者,決策判斷的能力是比較差的。因為,有人可能就不喜歡錢,覺得獲得太多錢,感覺怪怪的。

家有無決策能力的長輩  如何避免被有心人士誤導?

目前研究上的建議,是要盡可能將資訊清楚明瞭的呈現,以確保決策能力退化的老人,像是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老人,可以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也可以透過共同決策,來避免這些老人做出對自己不利的決策

除此之外,就是要限制這些老人做決策,或應該說是限制有人利用這些老人,做出對他們有利,而實際上對老人無利或有害的決策。在法律上,可以透過申請監護宣告,來避免沒有決策能力的老人,做出不好的決策。在司法院的網站上明載:

對於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效果者,法院得依聲請人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此時該受監護宣告之人成為無行為能力人,法院除了同時選出一位監護人來擔任他(她)的法定代理人外,也會再選一位適當的人跟監護人一起開具受監護宣告人的財產明細清冊。

但是,若沒有經過監護宣告,那就意味著老人還是可以自己做決策。而且,即便經過監護宣告,倘若涉及的事情跟財產沒有關係,像是結婚,就還是能在意識清楚的狀況下去進行。至於什麼叫意識清楚的狀況,就要看法官怎麼界定了。(相關閱讀:父親拿10萬紅包給別人,這正常嗎?法律學者施慧玲:3種失智階段該有的保護財產作法,輔助宣告、監護宣告一次看懂

3個QA看懂  高齡長者決策能力的演變

第一問:老人的決策能力比較差?

答:實驗室的結果發現,老人的決策能力是比較差的。但是,在生活中老人的決策能力是否比較差,是一個比較難回答的問題,因為生活中的選項不一定有絕對好、絕對壞的區分

第二問:為什麼老人的決策能力會變差?

答:主要分為2塊,一塊是跟訊息處理有關,因為認知能力的退化,造成老人會不喜歡做決策,在做決策的時候,會傾向簡單行事。另一塊是跟他們的價值體系有關係,不論是性格上的變化,或是重視的事物改變,都會影響決策能力。

第三問:要如何協助老人做決策?

答:盡可能將訊息簡化、清楚呈現,並且清楚說明決策的後果,都有助於老人做決策。

《50+》註:作者在文章中刻意使用「老人」而不用樂齡、銀髮等字眼,因他認為「老人」一詞本來就沒有負面意涵。若不打從心理翻轉對老的負面印象,就算有好聽的代稱也是沒用的。

(本文摘自黃揚名著,《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商周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