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蔣德誼 圖/華爾街日報、KLASIC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KLASIC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老後理想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許多熟齡夫妻會選擇在退休前後重新打造退休宅。而他們在老後將要居住,可能是人生最後一處住宅時,除了考量生活面可能的實際需求,也格外重視周遭的環境、設計美感,最重要的是:營造一個可以和鄰居、好友有更多交流的場所。
今(2024)年71歲的傑.范.巴維爾(Jay van Bavel)和太太凱西.麥金泰爾(Kathy McIntyre)位於德州奧斯汀的新家落成了,他們對此非常滿意:「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希望盡可能長時間地留在這裡,直到最後。」
他們房屋設計除了符合所有無障礙需求:寬3英尺的門口,以及預留可以安裝扶手的牆面。輪椅可以直接從臥室穿過主要起居室然後到達廚房,中間沒有任何門檻。
另外,客房也設有直接可以通往外部的出入口,很適合未來若聘請看護時使用。住宅內並適度引入了自動化智慧家電,讓居家環境的維持可以更輕鬆一些。
不只是無障礙 更強調開放式景觀設計
在住宅的格局設計上,包括客廳、餐廳和都採取廚房開放式佈置,櫥櫃採更好拿取物品的平面式設計,位置則位於最旁邊,讓人坐在客廳用餐的時候,視線盡可能減少雜亂感。
客廳與餐廳採取開放式設計,但又不會干擾移動動線。(出自華爾街日報)
一面書櫃巧妙地將主要空間分隔為二。當夫婦倆邀請賓客來參加讀書會或是打撲克牌,可以集中在一個特定區域,而當他們獨自在家時,則提供了舒適的封閉感。
起居室與交誼空間適度分隔,保留一定隱私。(出自華爾街日報)
更令人驚喜的是,從後院看出去,就可以看到豐富優美的綠意景觀。雖然屋內許多房間窗戶都可以看到綠色植物,但建築師以杉木框架設計落地窗,讓空間更有溫暖、開放感的視覺效果。
這裡有另一個重點:窗戶高度設計特地降低,即使是坐在輪椅上,也可以不被遮擋視線。就連水療式浴室的淋浴間也設有大窗戶,可以在淋浴時享受更親近自然的風景。
就連浴室都有可欣賞戶外景觀的對外窗設計,並且刻意降低高度。(出自華爾街日報)
夫婦倆和設計團隊對於這棟房子的成品都非常滿意:他們不只強調老後宅的實用層面,而是認真打造一個可以享受居家生活的美麗住家。
屋齡70年老家重新改建 保留舊有元素但居住更舒適
另一個熟齡住宅改造的案例則位於日本,一對60歲的夫婦決定將屋齡70多年的老家改建為新式住宅,並由擔任建築師的兒子岡真志親自設計。
「雖說老房子有珍貴的回憶,但最後我們決定採用全新建築,更可以長久居住、並且符合生活上的各種需求。」岡真志說。因此,在設計時除了考量爸媽平日的習慣,也特別留意融入周遭的環境。(相關閱讀:老後的家,小一點更舒服!日本「平屋復興」風潮 )
例如:新家依然保留了日式傳統住宅常見的緣廊,爸爸平時下田、整理庭園時可以在此休息、暫時放置物品,也是孩子們玩耍時最喜歡的一角。附近有鄰居、朋友拜訪閒聊時,也可以在這裡小坐一會。
傳統日式房屋常見的緣廊,經過重新改造後成為多用途的木製平台。(出自KLASIC)
此外,雖說平常房子只有夫婦2人居住,因此不需要太多房間,但若是親朋好友來訪,也需要可以使用的空間;但私人起居空間和聚會場所之間,也依然可以有所區隔,兼顧隱私。
事實上,在爸媽的住家左右兩側,就是岡真志和姊姊的住宅。3棟住宅的穿透方向各自不同,保有各自的獨立隱私,但住宅之間又設計了方便往來的出入口動線,維持著「有點近又不會太近的距離感。」
從庭園眺望過去,可以看到木製的平台取代舊家的緣廊,隔間數不多,並且客廳、和室間採取無縫設計,可以透過拉門自由配置空間,依不同場合隨時調整。挑高的天井以及木質地板、有吸濕效果的珪藻土壁面,讓整體空間溫柔而有質感。
挑高的天花板和大面對外窗,讓視覺更有開放感。(出自KLASIC)
「都說好的居家設計,可以改變人的生活。但我們更希望從個人的需求出發,來打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岡真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