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登山家,60歲也能完成聖母峰基地營EBC健行!陳玉蟾:徒步旅行讓我慢下來,用自己的速度看世界

不是登山家,60歲也能完成聖母峰基地營EBC健行!陳玉蟾:徒步旅行讓我慢下來,用自己的速度看世界
2024.09.20
29,955

2024.09.20

29,955

文章用聽的
00:00 10:31 1

文/蔣德誼 圖/陳玉蟾提供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你喜歡徒步旅行嗎?鹿江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玉蟾,除了曾走過西班牙朝聖之路、四國遍路等知名徒步路線,更在60歲時挑戰了EBC基地營健行之旅。她說:徒步旅行就是用雙腳閱讀世界,移動速度愈慢,能看見的愈多。

近年登山運動重新掀起一波熱潮,然而,在4、5年級生的學生時代,登山健行就已經是一種在年輕學子間蔚為流行的運動。那時大家喜歡報名救國團的登山隊去中橫、南橫縱走,除了踏青休閒,也有呼朋引伴的樂趣。 

今(2024)年66歲,擔任鹿江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的陳玉蟾,也就是這樣從年輕時開始保持著登山的習慣,也爬過30~40座百岳。 

「對我來說,走入山林已經變成一種習慣,一方面鍛鍊體力,一方面也很享受沉浸在大自然裡的感覺。」陳玉蟾說。 

喜歡登山健走的陳玉蟾,近年腳步也從台灣跨足海外,陸續完成了許多知名的步行路線。像是今年她就以34天獨自完成了全程779公里的西班牙朝聖之路,此前也曾走過日本四國遍路、韓國濟州島的偶來步道等。 

2018年,陳玉蟾更挑戰了位於海拔5,364公尺的聖母峰基地營(Everest Base Camp, 簡稱EBC)健行,只帶了一位雪巴(居住在當地的少數民族)嚮導兼挑夫。不是專業登山家,也能做到嗎? 

和聖母峰最近的距離  基地營EBC健行之旅如何規劃? 

位於聖母峰山腳下的EBC,是攀登聖母峰的主要出發點和大本營,而從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徒步前往 EBC 的這段健行路線,對非專業登山家的一般旅行者來說,不僅是可以親眼目睹世界最高峰的難得機會,也是許多登山愛好者心目中畢生必去朝聖一次的地標,更被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評選為世界10大健行路線之一。 

為何會有這趟EBC健行之旅的安排?陳玉蟾說,因為長期支持援助海外貧困孩童的國際NGO「遠山呼喚」,她得以參加為贊助者規劃的尼泊爾參訪行程,其中就有EBC健行路線的選項。對於喜愛徒步旅行的陳玉蟾來說,自然不能錯過。   

陰錯陽差的是,原本這趟行程的規劃是和幾位NGO工作人員同行,卻因為團隊行程臨時出現變化,這趟旅行最後是由她自己和已事先安排好的雪巴響導兼挑夫,兩人獨自成行。 

陳玉蟾(左)與一路陪伴的雪巴嚮導兼挑夫 Passang。陳玉蟾(左)與一路陪伴的雪巴嚮導兼挑夫 Passang。

那麼,一般人又該如何規劃EBC健走行程? 

陳玉蟾建議,目前有許多專營海外登山、戶外運動行程的旅行社會定期推出EBC團(一般來說,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是最佳時間點,除了氣溫適宜,也減少雨季可能因淋濕導致受寒失溫的風險),如果是初次嘗試EBC健行,參加團體會是比較安全、方便的選項,若有任何狀況,也可以隨時尋求協助。 

但如果外語和自助旅行的資料收集能力不錯,或登山經驗足夠豐富者,也可以直接上網搜尋資訊,自行申請尼泊爾旅遊簽證,以及委託當地旅行社辦理相關的許可證申請、預定住宿等等。(相關閱讀:一個人前往南極,實踐環遊世界的夢想!陳叡智:年紀愈大愈難遠行,旅遊清單要從最遠的地方開始去) 

降低高山症風險  行前宜先做高度適應訓練 

陳玉蟾說,EBC的主要路線有兩種走法,大部分登山者會從加德滿都搭乘小飛機到盧卡拉,再開始前往基地營的徒步行程。一種是來回原路折返,一種則是途經墎其爾湖(Gokyo)的環狀路線,後者難度較高,但景色更美,全程平均需要12~15天分段完成,避免因高度攀升過快發生高原反應。 

前往EBC基地營沿途的湖光山色美景,令人印象深刻。前往EBC基地營沿途的湖光山色美景,令人印象深刻。

以她的實際經驗,每天大概都是一大早吃過早餐後就出發,大約下午2~3點就會抵達當天的住宿點,由於入夜後氣溫就會降至零下2~5度,因此晚上大多在室內休息。平均每天步行時間約4~6小時、移動距離約在8~10公里不等。 

為克服高海拔的不適症狀,多數行程會安排在中間穿插一兩次的停留日,讓登山客作高度適應。途中也有像是南崎巴札(Namche Bazaar)這樣可以補充裝備、購買紀念品的觀光點。 

南崎巴札是行程必經的補給點,大多數登山客會在這裡稍作停留、補充裝備、逛逛小鎮市集。南崎巴札是行程必經的補給點,大多數登山客會在這裡稍作停留、補充裝備、逛逛小鎮市集。

陳玉蟾提醒,EBC健行路線本身難度雖然不算太高,路況也大致好走,但最有挑戰性和需要適應的部分,其實是因為高海拔環境容易引發的高山症狀況。特別是在健行初期階段,她也同樣發生輕微高原反應,一度虛脫無力、沒有食慾,經過休息調整後才逐漸緩解。

要適應在高海拔環境中健行,是 EBC 路線最具挑戰性的部分。要適應在高海拔環境中健行,是 EBC 路線最具挑戰性的部分。

她建議,除了可準備一些高熱量食品以隨時補充營養,也一定要隨身攜帶像丹木斯、紅景天這類預防高山症的保健品備用,行前也最好可以在台灣較有高度的高山,像是合歡山、小奇萊步道等地做高度適應訓練,並培養一定的體能、肌耐力和肺活量,都有助於減少在當地的不適感。 

讓人難忘的高海拔美景  徒步健行更能細細感受 

儘管以往也曾見過台灣大大小小的高山,但在這趟行程中,沿途的景色依然令陳玉蟾驚艷。「即使只是在世界最高峰的腳下,那些雲霧中的山巒、冰川,都還是美得讓人屏息,壯闊感的層級完全不同。」陳玉蟾回憶。(相關閱讀:此生一定要挑戰的絕美壯闊!冰島藍冰洞與冰川健行旅行入門) 

在迷人的自然風光外,沿途經過許多懸掛各處的經幡、佛塔建築,以及走在路上的氂牛、馬匹,也是這裡特有的景色之一。 

在路上慢慢踱步的氂牛們,也是可愛的風景之一。在路上慢慢踱步的氂牛們,也是可愛的風景之一。

「我之所以喜歡徒步旅行,除了可以自己掌握、不急不趕的移動速度,也可以更深度的感受當地的氛圍、和沿路的人事物互動。」陳玉蟾說。

感受大自然的嚴峻  也有和山友的偶遇緣分

回憶這趟旅行,陳玉蟾說,和景色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一路上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登山客們:有同樣從台灣來的EBC健行團,裡面有一位已經75歲的退休校長,說明年還要再來;在山屋一起同住的室友來自世界各地,晚上大夥用簡單的英文閒聊、打撲克牌消磨時光,雖只是一晚的緣分,也很溫暖。 

陳玉蟾在盧卡拉機場時,遇到一位來自印度的女性,兩人聊了會天才知道,對方竟是印度首位攻頂聖母峰成功的女性登山家,還是一位已經結婚生子的媽媽,「在這個女性權益並不是太平等的國家,可以這樣自我挑戰真的很不容易。」陳玉蟾說。

途中遇到形形色色的登山客,也是讓陳玉蟾印象深刻的旅途回憶之一。途中遇到形形色色的登山客,也是讓陳玉蟾印象深刻的旅途回憶之一。

當行程最後抵達EBC,也就是攀登聖母峰的大本營時,她看到一個用布包裹著,被運送下山的大體。後來輾轉得知,大體的主人即是數度挑戰獨攀聖母峰,卻在這趟途中不幸罹難,因為9根手指頭都已經凍傷壞死而被稱為「一指登山家」的日本登山家栗城史多。 

陳玉蟾說,這趟EBC之旅最深刻的感受,乃是相對於大自然,人其實真的非常脆弱而渺小,而在這樣巨大而難以仰望的大自然面前,其實很多事都不是那麼重要。 

最後她也提醒,如果有興趣挑戰EBC基地營健行者,年齡不是絕對的限制條件。但對於自身的體力、登山經驗,還是要有一定的基礎和準備,由於10幾天的行程會逐漸累積疲勞感,隨時留意身體狀況也相當重要。「無論是登山或是徒步旅行,都要記得用一種最舒服的速度和節奏,一步步來就好,其實真的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