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媽媽被4間機構拒收,她們如何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媽媽?

失智媽媽被4間機構拒收,她們如何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媽媽?
2024.09.13
28,880
作者|林芳如

作者|林芳如 2024.09.13

28,880

文章用聽的
00:00 09:20 1

文/林芳如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52歲那年,趙媽媽確診為失智症,由趙青青和妹妹2人照顧。9年間,趙媽媽失智程度從輕度轉為重度。平日早晚,姐妹倆會照顧媽媽,但白天上班家中沒人,於是她們送媽媽到機構和日照中心,不料,卻一連遭退學4次,只好讓媽媽待在家。一邊照顧重度失智症患者,一邊辛勤工作的生活,該如何繼續往前走?

趙青青(化名)說,媽媽51歲那年,家人開始察覺她的舉止不太對勁,不但常無故與同事起爭執,自行開車時,還犯了基本錯誤,出了2次車禍。此外,看到趙青青和妹妹在家畫畫,媽媽竟指謫女兒在牆上塗鴉。 

家人決定帶媽媽到大醫院,卻未檢查出異樣。直到趙媽媽52歲,在朋友推薦下,家人再度帶著媽媽求醫,經確診為早發性失智。

「我們家沒有家族病史,」趙青青說:「照電腦斷層,媽媽的腦袋也沒有損傷。」醫師推測,可能是發生了患者沒有辦法接受的事情,進而造成壓力,或是攝取的食物某種營養成分不足等,很難歸咎於特定原因。

52歲確診失智後,趙媽媽仍持續工作,到了54歲,她愈來愈難以滿足職場要求,趙青青和妹妹告訴媽媽:「沒關係,我們養妳,妳可以出去玩。」 

當時,趙媽媽的能力雖然不足以應付職場,生活仍可自主。因此,個性活潑的她,照樣出門跳舞、運動、旅遊。 

確診失智第3年,因缺乏病識感,趙媽媽自主停藥一年。不料,病情開始惡化,由輕度轉為中度。(相關閱讀:父親拿10萬紅包給別人,這正常嗎?法律學者施慧玲:3種失智階段該有的保護財產作法,輔助宣告、監護宣告一次看懂) 

失智了  但療養機構、日照中心都拒收

9年後,如今趙媽媽已是一名重度失智症患者。趙青青說,媽媽的現實感經常消失,會跟電視、鏡子講話,情緒上來時,甚至會吵架。

此外,她也沒辦法辨認日用品,加上肢體功能退化,變得很容易跌倒,走路需靠人攙扶,也不理解什麼是吃飯,所以沒辦法自主進食。

晚上下班後,姐妹倆會照顧媽媽,但白天她們必須上班賺錢,誰來照顧媽媽?想了想,趙青青和妹妹決定送媽媽到日照中心和療養機構,想不到,輾轉去了4間,竟陸續遭「退學」,最短的就讀時間,甚至只有2個半小時。

「在那間療養機構,一位照服員要負責6至10位長輩,他不太可能一個一個餵飯、換尿布,也很難照顧個別患者的情緒。」趙青青回憶,去接媽媽的時候,機構直接開門讓她看一排躺在床上的長輩,告訴她:「我們這邊的長輩都是這樣子。」

在機構眼中,媽媽的不受控制,成了被退學的理由。

到了日照中心,負責人雖然不會明說,卻經常傳LINE給家屬,暗示是否該幫媽媽加重劑量,目的是讓媽媽能安靜躺著,不再躁動。不願媽媽受折磨,姐妹倆幫媽媽轉至其它日照中心。

不過,在其中一間日照中心,趙媽媽倒是待了大約一年,原因竟是,其中有位照服員,留著和妹妹一樣的齊劉海,讓趙媽媽誤以為她是女兒。後來,該照服員離職,媽媽又被退學了。

怎麼邊上班邊照顧重度失智者? 

陸續遭療養機構和日照中心共4個單位明示、暗示拒收後,趙青青和妹妹決定讓媽媽待在家。 

現在,她和妹妹合力照顧媽媽,這是她們一天的作息: 

早上6點半起床整理環境、幫媽媽做早餐,在牛奶裡加藥水,這時候,媽媽通常已經醒了,會躺在床上,閃著大眼睛看女兒。趙青青說:「跟她說早安,聽她的回應就可以判斷她心情好不好。」

7點半到8點20分,幫媽媽換衣服、洗漱,再餵她吃早餐。不過,這是比較理想的情況,如果媽媽不配合,她們上班就會遲到。

8點,兩人陸續上班。傍晚下班後,通勤1小時,下午6點到家,她們會幫媽媽洗澡、餵媽媽吃晚餐,還會帶媽媽去散步,或是一起上YouTube看影片做瑜珈,消耗媽媽的體力。

白天女兒出門上班,媽媽怎麼辦?趙青青說,按照媽媽的失智級數,每天可以申請政府的長照2.0服務,請居服員到家中4小時。所以,大約每天中午11點到下午3點,居服員會到家煮午餐餵趙媽媽,並且幫忙換尿布和陪伴。

在家中,她們安裝了移動式監視器和固定式監視器,並在浴室裝扶手等設備,防止媽媽洗澡時跌倒。

當姐妹倆在上班,居服員早上還沒來或下午離開後的空窗時間,如果透過監視器看到狀況,上班地點離家較近的妹妹,就會返家查看。

幸運的是,趙青青在職場已累積豐富經驗,而且她的工作性質在家也能做,所以媽媽生病後,換過3份工作的她,每回求職,都會告知雇主媽媽失智,家裡可能有突發狀況需要處理,但同時她也能帶給雇主某些價值,並且利用其它時間完成工作,如果雇主可以接受,雙方將能合作愉快。

沒人願意生病  別在失智症患者面前談論病情

趙媽媽失智後,有一次穿著睡衣在外遊走,她生病的事,逐漸在鄰里間流傳開來。

一開始,親戚看到媽媽會直接在她面前談論病情,說她失智了、怎麼連吃飯都不會。有一陣子,趙媽媽常常哭,覺得大家都在議論自己、說自己笨。所以,趙青青常勸說親友別在媽媽面前說她生病了,因為她雖然失智了,可是還是知道別人在說她。

現在,姐妹倆偶爾會帶媽媽出國玩,她們最常去日本和韓國。走在國外街頭,如果媽媽有狀況,就大聲告訴她不可以,這是她們的相處模式。趙青青說:「要不畏懼外人的眼光。」

「有人說,照顧長輩就像照顧小孩,我非常不認同。」身為9年的失智症照顧者家屬,趙青青說,照顧小孩多半充滿希望,但照顧失智症患者,病情通常不會變好,而且會愈來愈嚴重。可以說,幾乎沒有康復的希望,而愛和血緣並不足以成為永久的支撐。

趙青青認為,每個人都值得擁有自己的人生,所以有時候要狠下心,練習不要有愧疚感,自己出去運動1小時,而不是不敢讓患者獨自在家,結果自己什麼都不能做。「要試著去拿捏,如果覺得自己的付出和安全措施已經夠了,也要緩解自己的情緒,而且要保持她隨時會走的心。」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