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90歲外公讓他獨居霉味小公寓,其實是一片孝心!讓父母安享晚年,千萬別輕易拔掉他們的「根」

不合時宜?卻可能是父母最心安理得的活法。
不合時宜?卻可能是父母最心安理得的活法。
2024.09.05
76,350
作者|50+選讀
責任編輯|吳丹華

不合時宜?卻可能是父母最心安理得的活法。

作者|50+選讀 2024.09.05

責任編輯|吳丹華76,350

文章用聽的
00:00 08:53 1

文/何曉婷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成年子女常會有想改變父母觀念的衝動。然而,每個世代有其獨特的價值觀,某些無法撼動改變的價值觀,可能就是父母生活的根源。心理師何曉婷在《向上教養》一書建議子女,應以尊重和感恩的態度看待父母,理解他們在人生中所做出的選擇與努力,並避免強行改變父母的根本信念,以此達到讓父母能安心度過晚年的本意。

成年子女面對父母時,也要記得:自己覺得最好的,套到父母身上,未必仍然會是最好的。更進一步來說,子女還要多想想:父母做出這個選擇的背後,意味著的是什麼樣的人生價值觀呢?

價值觀有絕對的好壞嗎?父母的某些看法有其時代背景

每一個世代的價值觀,都有其道理與原因。像是早年的普世價值認為,未婚生子是件傷風敗俗的事情,誰家的兒子、女兒還沒結婚就有小孩,父母肯定氣炸了,不是不顧一切逼著小倆口立刻結婚,就是假裝沒有這件事,直接找個理由把女兒藏起來,等孩子一生下來就馬上送給別人養。

但在現在這個年輕人多不願被結婚生子束縛的年代,已經有越來越多父母放棄催促孩子結婚,直接跳到殷殷盼望著哪天能有個小胖娃抱。我在社區服務的過程中,已經不只一次聽過:「只要我兒子/女兒願意生小孩,他要在結婚前生,還是結婚後生,我都沒關係,就算他說生完小孩不想馬上辦婚禮,我也都可以接受。」

這種過去被認為是道德敗壞的事情,在幾番物換星移之後,已經變成能在陽光下侃侃而談的期待了,所以價值觀並沒有所謂的絕對好壞,在不同的世代下,會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子女在看待父母的選擇時,需要努力去思考、理解與尊重的,是父母在他們那個世代所形成的人生價值觀。或許父母的確是因為堅守已不合時宜的人生價值觀,而做出不符合現在社會主流或子女期待的選擇,但子女真的有必要反對或干涉這個選擇嗎?這是子女們需要深思的問題。

想讓父母安享晚年  千萬別輕易拔掉他們的價值觀

我外公活到90多歲。外婆過世後,他就一個人住,即使晚年已經不太看得到,也聽不太清楚,還是獨自住在舅舅買的小公寓裡。

外公的眼睛在年輕時就很不好,所以在他耳朵還沒有那麼差的時候,會聽廣播來打發時間,但後來外公幾乎是聽不到了,每次我和媽媽去看他,就只見他面無表情的坐在空蕩蕩的黑暗房間裡發呆。

那時我總想著:「家裡還有空房間呀!為什麼不讓外公搬來跟我們住呢?這樣他不是會比較開心嗎?是媽媽不想讓外公來住?還是爸爸不准呢?他們是不是不孝?」

這個疑惑一直到外公過世20年後才解開。有天,我趁著和爸爸聊以前生活的時候,順勢提問:「為什麼當時不叫外公搬過來一起住?」

我原本以為會得到的答案是:「你外公腳不方便,不適合住這種需要爬上爬下的透天厝。」沒想到爸爸的回答是:「其實從我們還沒搬到這個大房子的時候,我就已經跟你媽媽講了好多次,要你媽去把外公帶過來一起住。我們搬家之後,我還有再叫你媽去問外公要不要過來,但你外公還是堅持不要。」

對於外公的堅持,我真的無法理解。外公的子女中,就屬媽媽的生活條件最好,為什麼外公堅持要待在舅舅那間窄小又充滿霉味的公寓,況且那時候舅舅也沒辦法陪在外公身邊照顧他。

爸爸深吸一口氣後解釋:「因為你外公那個年代的人,認為老了就是要跟兒子住。如果去住女兒、女婿家,那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情,是會被人瞧不起的。」

這時我才知道,原來爸媽讓外公繼續住在舅舅的破公寓裡,才是真正的孝順。因為只有這樣,外公才能心安理得度過他的晚年生活

雖然我也遇過好幾個跟我外公年代相近,晚年由女兒、女婿奉養,而且每天笑嘻嘻,四處炫耀女婿比女兒還貼心的例子。可是那是別人,不是我外公。

至於為什麼別人可以,外公就不行呢?說實在的,我並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是像我外公這樣,非得怎麼做不可才能覺得安心,那就代表讓他這麼做的信念與價值觀,已經成為他的「根」了

若非必要,請千萬別試圖把父母的「根」給拔掉。我們求的是父母可以過上更安穩的人生,拔掉能讓他安心的「根」,不就跟我們的本意相違背了嗎?

尊敬欣賞父母人生路上的努力  沒有人喜歡被否定

如果不要任意動父母的「根」,不要隨意修改父母的人生價值觀,那麼子女還能做些什麼?其實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認為子女最應該做的,是學著用尊重、欣賞的眼光,去看父母在這條漫漫人生路上,做了多少努力

這社會通常是以結果來評斷一個人。這種觀點縱然有其道理,但如果每一件事都是用這種觀點來看,必定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想想,如果你每天花大把時間接送小孩補習,回家還認真陪孩子複習功課,常常得等到孩子睡著之後,才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結果就因為孩子考試成績沒有進步,被其他長輩指責不用心帶小孩,你會做何感想?

人生也是一樣,縱使最終結果不盡人意,也不應該說這個人的這輩子完全都沒有付出努力。特別是子女往往是影響父母人生選擇的重要因素,若真要追究,搞不好你我才是讓父母人生無法飛黃騰達的罪魁禍首。

所以,請用感恩與敬重的心情,聆聽父母是如何一件一件把自己原本覺得重要的東西拋掉,是怎麼一次一次熬過不得不放棄而產生的難受情緒,是怎樣一遍一遍在面對這麼多困難的狀況下繼續撐著往前走。

我們自己活到這個年紀,也都已經相當清楚人生一點都不輕鬆,每個人都是拚死拚活在努力著。沒有人喜歡這麼拚命還被否定,所以越被指責錯誤、越被要求改變,就越想要守護自己,用力爭辯自己一點問題都沒有,這樣到最後雙方就會變成平行時空,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彼此根本沒有交流的機會,更別說有改變的空間了。

(本文摘自何曉婷著,《向上教養:溝通不火大,用心理學與腦科學,讓父母快樂活到老》,康健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