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仁淙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因暈眩服用止暈藥的人很多,因暈眩時量到自己血壓升高而長年服用降血壓藥的人也非常多。耳鳴專家賴仁淙指出,對於暈眩的病人,用藥更需謹慎。不只止暈藥、降血壓藥,甚至鎮靜劑、B群、擴張血管的藥物都可能帶來惡性循環。他更指出,暈眩症不等於梅尼爾氏症,更不能因害怕發作而持續吃藥。比吃藥更重要的,是定期回診與生活上的預防。
有次在餐會上,一位女性友人向我詢問頭暈,說她最近起床時常常頭昏眼花。
「你有在吃降血壓的藥嗎?」我說。
她回答:「有,我一頭暈血壓就升高。」
這是很常見降壓藥引起的姿勢性頭暈,許多人暈眩發作時血壓升高就以為自己是高血壓,長期吃降血壓藥,吃到姿勢性頭暈。其實血壓降太低,腦中風的風險更高。這種發作性暈眩症的患者,絕大多數的患者反而是低血壓體質。(相關閱讀:早上起床不要馬上站起!50後一定要小心的姿勢性低血壓、慢性低血壓症狀)
很多暈眩患者誤以為血壓太高會中風,高血壓藥吃了就要一輩子吃下去,不能停。
一位85歲的阿嬤定期服用高血壓藥已20年,因姿勢性頭暈前來門診,我以減藥、停藥當作處方治療。結果停藥之後,不僅血壓正常,頭暈也好了。
暈眩症別吃止暈藥 小心愈吃愈暈
對許多長年吃藥的人來說,停藥是需要勇氣的,醫師也是一樣。「暈眩的病人不要吃止暈藥,愈吃愈暈」、「可不可以將高血壓藥試著停看看」,是我在診間經常提出的忠告。
1991年,我在哈佛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醫院跟著Barber醫師一起做研究。Barber醫師說他寧可和病人多解釋一分鐘,也捨不得多開一顆藥給病人吃。結果一整天的門診下來,他看到晚上7點,只看了8位病人,其中只有一位開藥,而且只開一顆。
年輕時所看、所學的,往往會影響一個人一輩子。長年看暈眩病人,最令我感到無奈甚至生氣的是:頭暈患者一直在吃止暈藥,這是極度錯誤的觀念。
暈眩症常常是一側的內耳平衡器機械小故障,這時需要正常的健側平衡器更加給力,加上平衡中樞啟動危機代償機制,才可調整並維持平衡。吃了止暈藥將健側平衡器關掉,當然會愈吃愈暈。
頭暈患者大多不該吃降血壓藥 安全停藥可改善姿勢性頭暈
頭暈患者一直在吃降血壓的藥,也常常是錯誤的理解。我們的身體是很強大的智慧型電腦機器,會根據你的年齡、身材、血管等情況,計算出你的血壓該是多少。因此,強行每日降壓,一定要有足夠的理由和證據。血壓低引發的缺血性腦中風,比高血壓引起的出血性中風多出10倍。所以,我認為絕大部分頭暈的病人不該吃降血壓藥。
暈眩門診中有太多病人長期誤吃降血壓藥。這些年我在門診中勸病人停藥,大約超過上千人。這些病人吃降血壓藥的歷史,從2年到35年,大多數超過5年。停藥後每天量3次血壓,到2週量一次到一個月,結果發現有資格吃降壓藥的只有少數人。(相關閱讀:照護線上|高血壓藥要吃一輩子嗎?停掉高血壓藥的2個先決條件)
是藥3分毒,所有的藥多少都有副作用,對於暈眩的病人,用藥更需謹慎。所以,我在暈眩門診中經常說的3句話是:停藥,請你停藥,拜託你停藥。
濫用鎮靜劑、銀杏、B群或擴張血管藥物 反而放大耳鳴
一位74歲中年男子主訴左耳耳鳴2年多,求醫無數,非常害怕和困擾,每天要吃10多顆藥才會安心。
他四處求醫,某間私立醫學中心主任說是內耳中風、突發性耳聾,神經已壞死,只能吃血液循環劑及維生素B群。他吃了超過半年無效,開始有嚴重暈眩發作。
第二種說法,是來自國立醫學中心的教授。患者做了2次磁振造影(MRI),醫師說腦神經沒事,聽神經已經壞掉了,吃藥也沒用,只能慢慢適應耳鳴。
第三種說法是私人診所的專科醫師,當時患者暈眩發作了2次,極度恐懼再度發作。醫師表示,暈眩症和耳鳴要一輩子吃藥,才能避免發作。
我告訴他,這應該是典型的梅尼爾氏症,如果已經3個月以上沒發作就不要吃藥了。
接下來,我向他說明梅尼爾氏症是內耳水腫的病理機轉,病情會隨著聽力變化分成4期。第1及第2期是波動及輕度聽力損失,第3及第4期是中度聽損。一般平均發病5年,病程從2年到15年不等,聽力損失到達60~70分貝左右。
當梅尼爾氏症的暈眩發作停止,聽力也就穩定了,因此要先控制暈眩。等到暈眩平靜了一年以上,到了第4期,聽力不再變化,給予合適的聽力補償,耳鳴就會自動減弱或是消失了。
許多慢性病用藥有耳毒性,例如長期過度使用鎮靜劑會造成聽覺中樞的負擔。銀杏、維生素B群或是擴張血管藥物,不會讓內耳毛細胞再生,當大腦血流增加更加強聽覺中樞的興奮,反而放大耳鳴的感受,愈吃愈火大。
在耳鳴慢性化的過程中,除了前面提到主管情緒的大腦邊緣系統過度參與,過度使用鎮靜類藥物也是元凶之一。有些人因為壓力引起失眠感到焦慮,進而濫用藥物,造成惡性循環,損害健康。
暈眩症不等於梅尼爾氏症 定期回診掌握病情
這天早上的門診,像是各種頭暈的患者都來報到了。第一位高大的男子罹患的是罕見的「左側水平半規管耳石滑動症」,再來是梅尼爾氏症、內耳破洞(外淋巴瘻管)、鐙骨硬化症、雙側前庭功能不全、更年期頭暈、偏頭痛頭暈、恐慌性頭暈、藥物引起的頭暈。
門診中常常遇到因藥物引起頭暈的患者。梅尼爾氏症患者常見迷思是暈眩不發作了,還一直吃止暈藥,愈吃愈暈。暈眩症不等於梅尼爾氏症,沒有聽力損失的不是梅尼爾氏症;臨床上10位說自己是梅尼爾氏症的患者,往往只有一位是真的。
但是有些梅尼爾氏症患者由於害怕發作,長期吃鎮靜、止暈藥,許多人藥物上癮的狀況比梅尼爾氏症更嚴重。部分梅尼爾氏症的患者缺乏定期追蹤聽力的概念,醫院也沒有追蹤對側耳的衛教,十分可惜。
臨床上常用的舒腦(服腦清,Flunarizine)對於暈眩症、偏頭痛預防及急性耳鳴有相當卓越的療效,但是不適合長期使用(連續3個月以上)。其副作用除了發胖以外,有些年長者會出現錐體外症狀(手抖)。
定期回診很重要,藉由聽力和前庭平衡功能檢查,有助於適時掌握病情。醫師診療時須注意患者的精神狀態,因為內耳型偏頭痛神經炎症反應訊號在丘腦調控時,可與大腦情緒邊緣系統和海馬迴產生連結,因此患者容易衍生出焦慮與情緒低落狀態。給予適時的關心和適切的要求,甚至轉介,有助於內耳型偏頭痛的病況控制。
中秋前後是暈眩發作高峰期 記得規律作息、少吃3C食物
讓我最頭痛的是高血壓用藥引起的頭暈現象。許多人暈眩發作時血壓升高就以為自己是高血壓,長期誤吃降血壓藥,吃到姿勢性頭暈。在我的門診中,有位68歲的女性患者已經長期服用降血壓藥7年,停藥2週後,平均血壓只有112/65mmHg 左右,擺脫了以為要一輩子服藥的夢魘。
藥物(降血壓藥及鎮靜劑)濫用會不會動搖國本?會不會讓台灣成為東亞藥夫?這是我的隱憂。
血壓的標準值不標準,沒有根據年齡、身高、體重作為相對標準,也是一大迷思。身為神經耳科專家,我不鼓勵開藥,實在是不想看到患者受到二度傷害。
在我的門診中,有不少暈眩患者是前庭性偏頭痛,我稱為「漂浮的女人/男人」。每年中秋節前後是暈眩發作最頻繁的時期,由於節日連假,生活作息和睡眠的規律性改變,誘發暈眩、耳鳴發作。保持原本的生活節奏,少吃容易引發暈眩頭痛的3 C食物(cheese、chocolate、citrate),如柚子、柑橘、檸檬、烤肉、紅酒、乳酪。
請記住,暈眩發作往往是大腦在強迫你關機。暈眩發作的因素除了體質之外,最重要的是壓力累積,包括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我鼓勵患者白天適量做運動和日曬大約半小時,讓自己多流汗,以及補充適量的水分。
發作性暈眩症的病人不宜過度運動或重訓,或者接受暈眩復健運動反而會過度刺激前庭神經核,造成中樞超載而引發暈眩。
(本文摘自賴仁淙著,《耳鳴的腦內大革命》,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