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群組太吵,退出會傷人嗎?王琄:我退了一個群組,讓人生不賴在外人身上

Line群組太吵,退出會傷人嗎?王琄:我退了一個群組,讓人生不賴在外人身上
2024.07.10
23,828

2024.07.10

23,828

文章用聽的
00:00 14:55 1

文/王琄 攝影/日日寫真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因工作、社交、興趣之故,加入了各種Line群組,演員王琄也是如此。而她也在眾多群組的互動中,觀察到自己對關係、外界的好惡,更認識了自己怎麼樣最舒服。熟齡的人際關係,真的是在各種斷捨離中,更懂得珍惜最寶貴的知己。

聚會的朋友一單位一單位的建立「賴」(Line)的群組:有一期一會的吃飯影視工作八卦建設團、我們仨兒一起長大心靈誠懇挖掘童年習氣建立拆解圈、家族早安圖必健康群、團購愚婦、針灸社群、大願酒勁力腿諮商課、農婦們等等,這些都是我以前避之唯恐不及的團體。因為,人怕孤單,特別愛抱團解愁。而今我似乎逆著走,離開了屬於自己的舒適圈,很恐怖。

以前最怕加入Line群組  如今在群組中照見自己

早安長輩圖必發在2個群裡。一個是家族的,在疫情期間特別珍惜;無法見面的限制行動中,突顯了誰占據了自己的思念,大量屬於自己的時間,快樂且痛苦著。不被打擾、不用應酬是快樂的,但24小時加上沒有盡頭的無時間感,反而不自由,是一種被困在一個真空膠囊中無處可逃也無路可出的狀態。

內觀修練大概就是如此吧?硬生生必須向內對自己抽絲剝繭,對自己做功課。要看見成為一家人的幸福,能呼吸就是活著存在最美好的禮物,許多標籤原來都是自己允許貼在身上的,似乎這些名稱、標籤、認同感才是建構自己是誰的主要價值。疫情3年的時光,是否足夠揭露自己的勇氣,並大清理一下自己?

漏發早安圖風波  有人可掛念豈不幸福?

以前回家,都會將自己的情感包得嚴實,不想陷入家人故事的循環風暴中。每次都要聽著姊姊們鬧小脾氣的故事,聽她們冷戰後又自己幫自己搬臺階的死要面子的過程。

例如有個晚上在社區廣場跳舞時放音樂的音響不見了,姊姊便詢問上次跳是誰收的?藏到哪去了?因為平時都是姊姊收的,教跳舞的姊姊便直接詢問收音響的姊姊,我那深怕被誤解貪心的音響姊姊,直接跳到3句對白之後:「我沒有必要藏音響!」氣得教舞姊姊回說:「我沒有說你藏起來,我是問你音響有沒有收在哪裡了?」

她倆為了這個可以冷戰2個星期,舞還是照教照跳,卻不說話。這就是姊妹,吵不散也打不走吧!或許她們心中都明白,吵的根本不是事情,而是信任與愛。

還有一次,平時搶頭香發早安圖的姊姊沒有發圖,而且一整天詢問都沒回應,打電話到家裡也沒人接,讓人心中發慌,擔心得問外甥女她媽到哪去了,還引起了孩子心中不安。忍不住的我們在一整天等待後還是發問了,才得知姊姊、姊夫去中部找外孫們玩耍,手機留在女兒家,整日的擔心總算石頭落地啦!

有牽掛才顯思念,有思念才能在慢悠悠的時光中不孤單

家人是人生劇場共演者  享受彼此碰撞的火花

而這些細瑣、不足掛齒的碎片,卻是組成我的元素,也讓我有揭露自己的勇氣,因為,無論多麼暗黑、隱藏的負面個性,以及莫名其妙的傲慢,家人都會接住我,都會遺忘曾經那麼自以為是的自己。

也是在從事影視工作10多年、再次回歸劇場繼續修練表演後,我才意識到之前演出的貴賓券,給的是對我可能有助益的朋友,或是會支持鼓勵我的朋友,而非我親愛的家人們。

為什麼自己如此實際,沒有將家人們納入我的貴賓名單中?是我對自己的演出沒信心,還是覺得表演藝術太高冷,他們看不懂?真是「王八蛋」的我啊,終於明白我的那個傲慢高牆,在家中築得如此高、如此厚!

不論我如何變換、有無成功、是否得獎,家人們才是見過原廠出品的我,這對我而言是一種超級浪漫的相遇!擁有家人對我來說,已註定不可能單獨孤寂的活著,就不如好好享受這大團體的火熱情感,欣賞單個人格魅力,以及如同戲劇角色互相碰撞出的化學變化吧!這種稱為滋味的人生,才是值得體驗的人生。

避免沒安全感的抱團  人生不能「賴」在他人身上

加入了一個一個群組,也增加了對世界的認識管道,但都有一個附加條件:不能黏著度高,不能干擾日常生活,不產生依賴心態才能加入。因為看見某些與健康資訊有關的群體,依賴他人意見並且一直賴一直賴一直賴,我就退群了!自己的人生,真的不能一直賴在外人身上呀!

而參加了許多社團又是否與不依賴相違背呢?最近退群過一個社區大學的「走讀臺灣」課程。原本非常新奇的跟著大哥哥、大姐姐們學習他們如何安排退休生活,有能一起爬山玩耍的朋友真的很重要,但是在一兩次上課後有種想落跑的衝動。

後來發現這樣「沒有安全感的抱團」,終究要面對自己人生的課題——「老年孤寂」這個挑戰。就像拳擊場的終點賽,沒有人可以替代上場,必須親自完成,必須肉身搏擊、大汗淋漓之後,才能理解。(相關閱讀:數位時代如何做個討喜的朋友?丁菱娟:8種在LINE等社群中應該避免的擾人行為

國中老師退休的姊姊,原本也配合姊夫一同去東北角釣魚,但,釣魚的等待時常大於陪伴功能,於是,姊姊自己安排了醫院志工及繪畫課程,就有藉口可以不去那個日曬、海風吹又釣無魚的東北角之旅。

姊夫70有餘歲,仍然安排自己上資訊商業的研究所課程,用電腦查資料、寫報告,活到老學到老的老典範。姊姊則會利用姊夫上課時,自己在家研發各種包子、饅頭、點心、蛋糕、港式燒臘、荷葉雞等各種中西式美食。她是那種看看網路短片就會做出好味的天資聰穎人,更有甚者還會綜合幾個美食主的配方加上自己的小巧思,已經到可以開班授課的程度了。姊姊則說不想太累,想做時才做,而且,只做給自家人吃。

「壓力」已經在姊姊身上很清楚的拆除了,我只好用小妹妹式撒嬌向姊姊提出想吃紅燒肉。姊姊一臉嫌棄的轉過頭去,但聚會時我肯定能吃到,這是只有姊姊才燒得出的媽媽的紅燒肉味道。乾燒三層肉,一滴油都不放,用鍋的熱將肉的油脂逼出,並封住肉中水份,直到外層收乾再放冰糖、老抽、醬油,繼續悶燒,偶爾翻動以免沾鍋,掀開鍋蓋的瞬間,啊,夢回童年!是媽媽的背影在逆著光的窗前閃爍著。

開始願意撒嬌是在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及開始想念離世的父母時!

以前不敢也不能,是因為父母年紀大了才生我,性格中的剛強是為了不造成他人的負擔,而這樣不懂得示弱求助還差一點送了命。

退群也是一種尊重  不委屈勉強各自安好

有一次參加實境節目的滑水遊戲,自己明明很害怕水,卻偽裝沒事,心想反正都一定要上滑水板,伸頭一刀、縮頭一刀的愚婦勇氣,搶頭香的第一個上陣;腿是軟的跪在板上,讓自己不那麼脆弱。幾次企圖想站起來展現勇氣,怎知,一個轉彎,整個人就落入水中,頭也浸在水裡。

此時,我腦子知道我溺水了,身體開始緊張變沉重。我的腦子不斷告訴身體放輕鬆,頭先浮出水面,就可以呼吸了。身體很聽話,放鬆之後頭就浮出水面,聽見遙遠的岸邊工作人員發出:「你還好嗎?你還好嗎?」我則藏住了自己的恐懼,笑笑的說自己快不行了,大家並不知道我已經經歷了一次差一點溺斃的內心小劇場。唯有教練聽出我喘氣聲的短促是危險的訊號,立馬阻止了原本嘻笑的朋友們,出動救援。

我的反應是不是藏在似假還真的硬撐面子中?之後我反問著自己。我不求助,他者就不會明白我當下的需求為何。這個經驗似乎打通了我阻塞幾十年的任督二脈。

後來我開始愈來愈願意表現出不勉強自己的表情及態度。不舒服就走開,離團隊遠一點,保持一個舒適的距離。社大的走讀課程那次經驗,讓自己成為不合群、令人頭疼的異類份子,完全不配合指令的學員著實讓人敬而遠之。拍照不配合,集合靠近一點也不配合,點餐、上車都有自己的意見,原來我的內在小孩一直都是沒有被馴化的小狐狸呀!

不退群是一種忍耐與合群的表現,但退群卻是尊重彼此的深刻選擇——道途不同,就各自安好吧!(相關閱讀:LINE被廣告帳號加好友、傳騷擾訊息,如何封鎖?不想被加飆股、投資詐騙群組,如何杜絕?

高年級人際網路  誠實要兼具仁慈

高年級的朋友網絡,彷彿像是在過篩子般,網洞愈篩愈細。後來只能告訴自己:朋友們也在篩朋友呀,我們可能只是互篩罷了!但這是真的嗎?為什麼我對家人的篩子洞眼兒可以無敵大呢?再不舒服都會放過彼此。

分別心很可以說明這一切吧!我們可以對家人誠實表達,也不期待任何改變,尊重他本來就是如此,似乎也明白對方的小自私是出於不安全感,吃飯誰出多一點錢,誰又該先選禮物,都是不願意再被忽視而產生的表現。對家人不再隱忍,願意表達出計較、吃醋也是件好事,就只是想將某個壓抑的性格拿出來透透氣。但這個經驗如果發生在其他社團,大家卻會嚇一跳,想說怎麼來了一個醋醰子?

「誠實」在高年級人際網路中著實顯得珍貴。所謂的「誠實」又必須有著一顆「仁慈」的心。初心是帶著愛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同於怕衝突的偽和平,或是冒著失去朋友的被討厭的勇氣的表達。是有愛的朋友,自然可以更深刻的愛護彼此

有一位朋友在我人生低潮的離婚困頓期,給了我最強而有力的支持。早上10點開門營業的她,願意在9點前到工作室整理昨天尚未完成的空間,睡在已整理好的美容床上休息,好讓徹夜難眠的我可以安心睡3小時後去工作。而最近,這位好朋友似乎有了匱乏感,服務品質與價位之間有人耳語了。「我會帶著愛,向她誠實表達我所感受到的一切。」我心想著。因為我想與這位朋友一起好好活在高年級中。

我不會用「賴」告訴她這些事情,因為依賴簡訊溝通,會如同路德維希.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所說的產生「語言的蠱惑」,帶來混淆的結果,各自解讀也產生各自的想像。

我決定面對面與她聊聊彼此的生活,並問一聲:「你好嗎?」

(本文摘自王琄著,《逆光:我的家庭劇碼,成就我的人生藍圖》,遠流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